道也就是本性是本來就具備的,不是修出來的,也不是佛菩薩給的;假使道是修來的、求來的,就有生、住、異、滅,就有毀壞、失去的一天。道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說道是本具的,只是凡夫煩惱執著厚重,成垢成結,因此本具的道無法現前。
「道」,有正道、邪道、大道、旁門左道,這裡指的不是邪道、小道、旁門左道,而是至道。「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無取無求、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真,一法不立、一法不離,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所以,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
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這四種都是「聖道」,其中只有佛道才是「至道」,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可以超越它。成佛,有漸修和頓悟兩種管道。漸修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修六波羅蜜;頓悟則在一剎那間,只要悟到這念心,當下即是,立地成佛。經常這樣保任、薰修,心中的欲望就會逐漸減少,最後一念不生,就時時刻刻堅住在「至道」上了。
眾生的心,累劫被欲望染汙,執著成了習氣。習氣成了結、成了垢,就很難對治。怎麼樣才能把這個習氣轉過來呢?要找其他的事情代替,譬如誦經、持咒、打坐、念佛、修善……這念心要時時保持清楚、明白,慢慢地薰修,到最後三昧修成功了,沒有妄想、昏沉了,這念心清涼自在,這個時候睡眠的執著和習氣,自然而然就轉過來了,道就現前了。
「至道」是至高無上的真空妙有心、菩提心、涅槃性,是諸佛的法身。佛有法、報、化三身,每個人也有法、報、化三身。法身,就是最高的道。除此以外,還有菩薩道、聲聞道、緣覺道,這些都屬於正道。修行如果走錯了路,走到旁門左道,就會離道愈來愈遠。「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要達到「淨心」的目的,就要時時刻刻反省、檢討、改正,依「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的原則,檢視自己的心念,最後這念心達到完全沒有貪慾、嗔恚、愚痴的境界,清淨心自然現前。
打坐,可以定心、淨心、明心;念佛,從有念到無念,萬法歸一,也能達到淨心的目的。佛法講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打坐、參禪、念佛都是前方便,只有中道實相才是最高的淨心方法。除了淨心之外,還要「守志」,才能「會其至道」。「志」,就是志向、心志、志願。發願要修菩薩道,這就是志;要出家修行,從現在開始絕對不貪、不嗔、不痴,這也是志。有了不貪、不嗔、不痴的願心,即使習氣再重,一起了貪心、嗔心、痴心,就能馬上覺察、返照。相反地,假使不守志,進一步、退兩步,一天打魚、十天曬網,一暴十寒,修行始終沒有辦法成就,這就不是守志了。
什麼才是「守志」?無論是順境、逆境,這念心都要安住不動;即使不能不動,至少要安住在善念。假使不知道守志,遇到逆境時,吃不了苦,就會怨天尤人、退失菩提心;遇到順境時,這念心又會放逸、懈怠、起貪著、生我慢。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是守志。對出家人來說,持戒就是守志,假使持戒清淨,即使生命沒了,也能心安理得。
修行人以道為前提,為了要弘揚聖道、修習聖道,就要發大願心,再困難也不退不屈,這是一個志願。此外,還要持之以恆,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要堅持自己的道心、堅持自己的正念,這樣道業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守志,就是心願始終不變,也就是不變節。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有「節」,在家庭當中,就是孝;在朋友之間,就是仁、義。能實踐忠孝仁義,就是守志。現代人往往為了名利,就顧不了忠孝仁義了,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將後果拋諸腦後。(本文來自《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問道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