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不是修行才有的,持戒就是守志,這念心清淨自在,道就現前了

2021-01-08 禪淨密實修

道也就是本性是本來就具備的,不是修出來的,也不是佛菩薩給的;假使道是修來的、求來的,就有生、住、異、滅,就有毀壞、失去的一天。道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說道是本具的,只是凡夫煩惱執著厚重,成垢成結,因此本具的道無法現前。

「道」,有正道、邪道、大道、旁門左道,這裡指的不是邪道、小道、旁門左道,而是至道。「至道」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受持五戒屬於人道,力行十善屬於天道;契悟了四諦、十二因緣,並依之修行,就是聲聞道、緣覺道;實踐六波羅蜜,就是菩薩道。然而,這些文字都不是至道。什麼才是至道?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無取無求、不生不滅,當體即是、動念乖真,一法不立、一法不離,這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就是佛道。所以,體悟這念心,才能「會其至道」。

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這四種都是「聖道」,其中只有佛道才是「至道」,無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沒有一法可以超越它。成佛,有漸修和頓悟兩種管道。漸修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圓修六波羅蜜;頓悟則在一剎那間,只要悟到這念心,當下即是,立地成佛。經常這樣保任、薰修,心中的欲望就會逐漸減少,最後一念不生,就時時刻刻堅住在「至道」上了。

眾生的心,累劫被欲望染汙,執著成了習氣。習氣成了結、成了垢,就很難對治。怎麼樣才能把這個習氣轉過來呢?要找其他的事情代替,譬如誦經、持咒、打坐、念佛、修善……這念心要時時保持清楚、明白,慢慢地薰修,到最後三昧修成功了,沒有妄想、昏沉了,這念心清涼自在,這個時候睡眠的執著和習氣,自然而然就轉過來了,道就現前了。

「至道」是至高無上的真空妙有心、菩提心、涅槃性,是諸佛的法身。佛有法、報、化三身,每個人也有法、報、化三身。法身,就是最高的道。除此以外,還有菩薩道、聲聞道、緣覺道,這些都屬於正道。修行如果走錯了路,走到旁門左道,就會離道愈來愈遠。「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要達到「淨心」的目的,就要時時刻刻反省、檢討、改正,依「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的原則,檢視自己的心念,最後這念心達到完全沒有貪慾、嗔恚、愚痴的境界,清淨心自然現前。

打坐,可以定心、淨心、明心;念佛,從有念到無念,萬法歸一,也能達到淨心的目的。佛法講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打坐、參禪、念佛都是前方便,只有中道實相才是最高的淨心方法。除了淨心之外,還要「守志」,才能「會其至道」。「志」,就是志向、心志、志願。發願要修菩薩道,這就是志;要出家修行,從現在開始絕對不貪、不嗔、不痴,這也是志。有了不貪、不嗔、不痴的願心,即使習氣再重,一起了貪心、嗔心、痴心,就能馬上覺察、返照。相反地,假使不守志,進一步、退兩步,一天打魚、十天曬網,一暴十寒,修行始終沒有辦法成就,這就不是守志了。

什麼才是「守志」?無論是順境、逆境,這念心都要安住不動;即使不能不動,至少要安住在善念。假使不知道守志,遇到逆境時,吃不了苦,就會怨天尤人、退失菩提心;遇到順境時,這念心又會放逸、懈怠、起貪著、生我慢。孔子云:「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是守志。對出家人來說,持戒就是守志,假使持戒清淨,即使生命沒了,也能心安理得。

修行人以道為前提,為了要弘揚聖道、修習聖道,就要發大願心,再困難也不退不屈,這是一個志願。此外,還要持之以恆,無論在順境、逆境,都要堅持自己的道心、堅持自己的正念,這樣道業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守志,就是心願始終不變,也就是不變節。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有「節」,在家庭當中,就是孝;在朋友之間,就是仁、義。能實踐忠孝仁義,就是守志。現代人往往為了名利,就顧不了忠孝仁義了,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將後果拋諸腦後。(本文來自《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問道宿命)

相關焦點

  • 佛法講中道實相,儒家也談中道,到最後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四諦是寂滅道、涅槃道,要想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就要依四諦的方法修行。修四念處觀就是修行的具體實踐,依之而行,能使行者達到離欲、寂靜、無為的境界,證到我空,乃至證得聲聞果位。菩薩以六波羅蜜為志,在日常生活中,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是「奉道」。
  • 《圓覺經》白話譯文,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
    譯文:  「善男子,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因隨緣而起,所以說是『性有』;又隨緣而起不是實有,所以無處取、無所證。在真如實相中,實則沒有菩薩和眾生可言。這是為什麼呢?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的,因為幻化的都將消亡,也就沒有可用以取證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來平等,不是強制使他們平等的。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當生活返璞歸真,內心也就更為寬闊自在,抵達不一樣的安寧。作者將生動有趣的紅塵故事融入人生的哲思中,當我們煩惱、迷茫、憤怒時,帶來撥雲見霧般的啟迪,時刻安住在當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一本以「清淨心」為主題的文集,在用心發現生活的清淨美。作者在文中對事物的描寫卻是充滿溫情和經歷世事的感悟。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無量法門就展現在我們眼前,無量法門就圍繞在我們身邊,點點滴滴,起心動念都是,這叫修學大乘,這才是修行人啊!真誠心,決定是清淨、平等、正覺。從清淨、平等、覺裡面一定生起大慈悲心,這個慈悲心的生起,是自然的,法爾如是,自然而然啊!對人、對事、對物一切如是。看到東西擺得不正,你把它扶正,這是慈悲,不需要人教,不需要人提示。
  • 念這四句咒,等於念了六百卷《大般若經》,此咒就有這麼大的威力
    其實,這只是有相說的虛妄之詞,成佛不是世人想像的那麼難,而是轉念可得的事情。為什麼呢?能夠明了放下有相即是無相,無相即是實相,實相就是佛說的「眾生悉有佛性」,所以,我們都具有佛的本性,人人都是佛,一定要相信佛說,相信自己莫懷疑。世人只是被世俗的一些貪、嗔、痴,迷誤了自己的本性,不得明了。
  •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2、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 佛教:為什麼皈依後要持戒,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福報從這裡來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遺教經中說過,末法時期的眾生在沒有佛在世時應該以戒為師,以經為師進行修行。戒為德本,能出生一切功德,受戒後持戒是保護我們的,而不是限制束縛我們。一,受持戒律功德不可思議,戒能生長一切功德。為什麼這麼說的?
  • 佛緣專欄:簡約生活之美,簡單就能煩惱少,心能輕安,持戒清淨!
    編輯:那羅簡約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不必生活在掉悔中,因為簡單就是煩惱少,心能輕安,持戒也清淨。簡約也表示一個人可以少欲知足,減少不善行為,內心祥和愉悅,這一切都是金錢買不到的。其實這是需要更深的修行才能做得到,讓我們更容易放下,就如阿羅漢,無欲就無煩惱,簡約樸素。佛陀在慈愛經中也如此教導眾僧人弟子,知足易養俗務少,儉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簡約樸素就是正直的持守他們的戒律。當一個人擁有淳樸品德就是一個正直、善良、慈悲及樂施。持戒是出於純真的心,而不是為了給人留印象或因害怕造業。
  • 修行過程中,這 7 種「魔」的化現須警惕!
    死魔:就是通常所說的死亡,能斷人命根,使我們失去用來修行的色身;4. 天魔:則是投生在欲界天的天子,如波旬之類有大福報和威勢,在修行人將要成道前,故意幹擾、障礙,令其難以超越生死輪迴,難逃他的掌控。除了最後一種 " 天魔 ",是外在的一類眾生,其他三種都存在於我們的內在身心中。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要想在解脫道上修證出結果來,殺掉煩惱賊,就必須不斷重複的加強自我修習,不然的話就會退轉,因為我們歷來業力太重了。就像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好好修行吧不但地獄的眾生有「佛性」,就是「畜生道」和「餓鬼道」的眾生也有佛性。
  • 漸修來講,修種種方便法門,所謂悟,就是悟到我們這念心是本具的
    「一切不留」,這念心是本具的,佛性也是本具的,一旦有了絲毫保留,就是寶鏡蒙塵,就不是最究竟的境界。修行,不需到處找人為自己印可、印證,只要檢討反省,看看自己心當中還有沒有東西,就能明白修行功夫到哪裡?假使心當中有欲愛、有色愛、有嗔恚、有怨憎、有彼此、有是非、有人我……有這些就是有留;有留,就是生死,就絕對要受輪迴。古德講:「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包含著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苦集滅道等四諦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佛法。因為我們修行佛法,最主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心中的虛妄雜念,而讓自己的本來清淨之心顯露出來,從而達到自見本性、自識本心的目的,見性成佛。佛祖為什麼要為我們眾生說八萬四千之多的佛法,是因為因為累劫所積的業障障蔽了我們的真心,使我們容易對外物產生攀緣、妄想、執著等一系列的束縛與逼迫,從而難以獲得解脫,難離苦海。
  • 念一句佛號,就是給黑暗的心投入一束光!
    投進佛號,它就有轉化的功能,這句佛號就能夠收攝我們散亂的心,讓它逐步有序,逐步安靜下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是禪的境界。原來我們對境,都是散亂的,現在我們把這個攀緣五欲六塵的心轉換一個攀緣的對象,攀緣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就以這一念,來把無量無數散亂的念攝歸在一念。
  • 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心」與「境」,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用四念處觀幫助自己淨化心念──過去執著淨,就用四念處來破除我們對於淨的執著;過去善也想、惡也想、有也想、無也想,時時刻刻心當中患得患失、有取有舍、迷迷糊糊,所以用四正勤來對治我們的雜念、妄念和惡念。如果雜念、妄念、惡念都沒有了,四正勤這個法門也要放下,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安住在實相上面。所以,中道實相才是最究竟的。 前面屬於有為法,後面歸於無為法。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這段前兩句指心真正的覺悟心性平等無二之義,又何必持守許許多多的規矩呢?因為執持佛陀的一切教法和戒律,無非是為了通達覺悟心性,心性平等覺悟了,一切方法和戒律就可以不要了,如同到岸棄舟一樣,當然你不要以為是不持戒,是他完全持戒圓滿,不會再犯。行直是一樣的道理,你的心行都符合自性的行為規範,又何必去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的禪定功夫呢?
  • 福慧雙修,是修行的核心要素!
    中國的禪宗文化,祖師大德告訴人們,一切法不離自性,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自性都是從心升起,一念一清淨,一念一淨土,人的念頭包含了清淨與染塵,關鍵在於如何讓自心不要沿著染汙的方向奔跑,而是自然地往清淨的方向,不生煩惱,讓自己菩提智慧現前。
  • 念佛不簡單,修行竅決要牢記
    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2、我們的心要如何轉境呢?就是多念佛。常將阿彌陀佛念在心頭。念佛法門普攝群機,不論上根或中下根的人都可以修,不識字的老太婆也可以修,但看信心如何!千萬不要小看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大乘法,要念得好是不簡單的。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若念得好,成佛有餘。」不要煩惱沒有時間修行,若能行住坐臥隨時都在念佛,就是修行。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他念《阿彌陀經》念了21天,就顯現境界了:顯現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靜,也很虔誠,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沒有跟別人說。他曾經有過三次見琉璃地的經歷,他沒有去做觀想,就是念《阿彌陀經》,就是念佛。第三次見的時候,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把他為什麼念《阿彌陀經》的原因,及見到琉璃地等寫出來,夾在《阿彌陀經》經本裡,他走了,是後人在他往生之後看到的。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 《楞嚴經》金剛前心一至五地菩薩
    一、金剛前心初地菩薩:住歡喜地初地菩薩是金剛前心五菩薩位中的第一位,金剛前心五菩薩位與金剛後心五菩薩位,只有級別的不同,而其所證之金剛心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從初地到十地的菩薩都證得了不生不滅,永遠堅固的無上道心,這個無上道心就是金剛心。所以,不論金剛前心五位或金剛後心五位,都統稱名金剛心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