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中國脫貧攻堅實踐中
一些在華留學生走進田間地頭
與農村群眾和駐村幹部展開深入交流
他們是
中國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參與者
也是中國與其他國家
開展減貧國際合作的推動者
他們眼中的五峰紅旗坪村
是什麼樣?
來看《人民日報》的報導
��
田間地頭,感受中國減貧實踐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
2020年12月14日第17版
「精準扶貧的成果令人驚嘆」
程遠州 劉 媛
屏幕亮起來,一幀幀照片在屏幕上滾動,揚塵的土路、歪歪扭扭的土房……在村委會的放映室,加納留學生羅澤和同學們看到了昔日的紅旗坪村——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人均年收入曾經不足3000元。
走出放映室,目之所及是整齊美觀的樓房、乾淨平坦的硬化路,以及一排排在陽光下閃爍銀光的大棚——那是村裡的扶貧產業基地。「這個村莊的巨大變化讓人感慨,中國實施精準扶貧的成果令人驚嘆!」羅澤說。
羅澤所說的紅旗坪村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曾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深度貧困村。
去年12月,她所就讀的武漢紡織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組織來自俄羅斯、埃及、加納、孟加拉國、印度等5個國家的13名留學生前往紅旗坪村考察參觀,當地農戶日新月異的生活變化讓留學生們印象深刻。
在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扶貧第一書記肖曙光的帶領下,留學生們走進農戶家中,詳細了解扶貧工作的進展。
肖曙光介紹,針對村民居住零散、危房較多的問題,政府撥出扶貧資金幫助村民建新房、改舊房,將偏遠地區的農戶集中搬遷到安置點,還修建起社區活動中心「幸福院」,讓村民們不僅住得好,還能參與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
令羅澤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逾古稀的獨居老奶奶。老人原本住在人煙稀少的山腰,因為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得以搬出大山,住進了政府免費提供的新樓房。除了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她的家人也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大幅增長。羅澤說,老人現在每天曬曬太陽,跟鄰居聊聊家常,生活過得很舒適。
深山裡的農民
如何增加收入?
很多留學生對這一話題頗感興趣
紅旗坪村的答案是
▼
要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必須雙管齊下。在紅旗坪村,扶貧幹部在多次考察後帶領村民建大棚種植金銀花,建設加工廠生產製作藥材、飼料、精油、花茶等產品,一個加工廠就可吸納約30人就業。經過5年的努力,村人均年收入從3000元增至1.4萬元。去年底,全村實現脫貧出列。
羅澤和小夥伴們剛到紅旗坪村時,「擔心語言不通不好交流」。但是,「笑容是最好的語言」。
羅澤在紅旗坪村參加豐收運動會
留學生們與村民們一起參加當地舉辦的「鄉村振興」杯首屆豐收運動會,在「滾南瓜」「扭玉米」「揀土豆」等比賽項目中,大伙兒打成一片,歡聲笑語不斷。
「村民們溫暖的擁抱和臉上洋溢的笑容傳遞出他們的友善和熱情,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快樂。」羅澤說,篝火晚會上,身著民族服飾的村民和各國留學生一起唱歌跳舞的場景讓她難忘。
紅旗坪村之行,給羅澤上了一堂生動的「中國扶貧課」,「我們對中國的扶貧政策有了更為具象和深刻的理解。」羅澤說,「中國的減貧實踐值得學習。我現在經常向朋友們講述中國故事,推薦他們來中國學習,希望可以把中國在扶貧等領域的經驗做法帶回國。」
來源丨人民日報
編輯|李智華
審核|王騰 彭暢
終審|王登府
原標題:《《人民日報》報導五峰這個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