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打工」而不可得,將是資本剝削的「最高境界」|文化縱橫

2020-12-14 文化縱橫

王惠民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導讀】人工智慧技術的持續發展逐漸入侵了人之為人的內核涵義,也深刻撬動了基於此而形成的勞動關係。如果說發達資本主義時代大眾的宿命是成為靠販賣勞動力換取生存資料的「打工人」,那麼當人工智慧可以代替大多數人類勞動,連勞動力都已經一文不值時,「打工人」們如何生存?本文基於黑格爾哲學的「主奴辯證法」進行推理,提出一種人工智慧時代的政治經濟學。作者認為,人工智慧的確會帶來物質的極大豐富,但並不會使人人進入「自由王國」,而是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奴役。當資本家用人工智慧替換掉勞動者後,勞動者只能依靠資本家的發放和分配來維持自己的物質生命,因而必須通過不斷承認資本家的主人身份、迎合其徵服欲、生產自身的奴隸身份來換取物質資料,以維持生存。這種身份的生產,作為一種精神性勞動,將是人工智慧時代打工人所唯一能從事的勞動。而在承認資本家的主人身份的過程中,又必然會出現「更能迎合資本家所設遊戲規則的勞動者」和「不太能掌握這套遊戲規則的勞動者」的階層區分。那些更懂得向資本家表現自身奴隸身份的勞動者,就可以從資本家的物質資料分配中獲得更大的份額,並在勞動者中獲得更高地位。應當指出的是,本文是在思辨層面對人工智慧未來的一次「狂想」,揭示的是資本剝削本質在新技術下被無限放大的可能結果。作者也指出,在政府誓言代表絕大多數勞動者利益的國度,也許會誕生一種不同於上述模式的另一種可能未來。文章原發表於《文化縱橫》2020年2月刊,原題為「身份生產——人工智慧時代的勞動形式」,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身份生產——人工智慧時代的勞動形式

▍人工智慧的政治經濟學

1930年,在世界經濟陷入蕭條之際,經濟學家凱恩斯勸告人們不要為眼前的「技術性失業」而恐慌,指出這不過是社會在生產力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個暫時性挑戰,技術進步長期而言終究會給人們帶來理想的生活和充足的財富。等到一百年後,資本積累達到極高的水平,子孫後代將不再為金錢所累,擁有大量的閒暇時光,到那時困擾人們的將是如何分配多餘的時間,以便更好地享受生活。

2017年,麥肯錫研究院發布了一篇關於2030年世界就業情況的預測報告,針對自動化、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帶來的失業問題進行分析和推演。報告指出,儘管有超過一半的工作在理論上可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只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及時的行動,2030年的世界可以避免過高的失業率。如果控制得當,被自動化取代了的工作內容甚至不會超過5%,所以人們不必為就業前景過於悲觀。

2030年剛好是凱恩斯筆下的一百年後。目前看來,人們不僅遠沒有為過多的閒暇感到苦惱,反而還在失業的邊緣徘徊,歷史似乎回到了原點。但是這一次,人們已經不再相信資本積累與技術發展必定帶來全民富足的說辭。蔡昉在《經濟學如何迎接新技術革命?》一文中指出,「技術變革既不會以同等程度滲透到所有領域,由此導致均衡發展,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經濟增長成果的均等分享」。理由如下:1. 經濟活動中的個體在地位上的差異性使得它們在信息、資源、市場和技術的進入和獲取機會不盡相同;2. 在以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主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中,超大型企業加劇了壟斷,進一步阻斷了技術成果與成長企業和普通勞動者之間的分享通路;3. 政府的經濟體制對資源分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使用不當則會放大個體差異的負面效應。

因此,蔡昉認為研究者不應局限在價值無涉的實證主義經濟學範式中,而必須從帶有價值判斷和政策指向的規範經濟學角度討論問題,因為這本來就是一個政治經濟學問題。

信息自動化、人工智慧之所以未能帶來新一輪經濟爆發,是因為它們在替代人力就業方面有餘,在創造新的經濟動能方面不足。阿西莫格魯等人的研究指出,自動化本來就是用資本替代勞動力,因此天然地會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但是,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的二百多年時間,人力之所以沒有被完全替代,是因為由自動化導致的生產力的大幅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生產效應,從而使得增加的勞動需求足以吸納失業的人群。並且,新的技術帶來了新的工作,這些工作又可以對勞動力構成恢復效應,進而再度增加就業。然而近幾十年的自動化、人工智慧的大規模應用不是為了生產如農業產品到工業製品這樣大跨度的新產品,而是為了省掉人力背後的高昂成本和諸多麻煩。由於它從一開始便著眼於替代而不是增產,其結果也必然是經濟增長的趨緩,與更為深刻的結構性失業。

所以阿西莫格魯認為,社會需要的不是「平庸的」科技創新,而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明。前者只會削弱人力勞動的價值,只有後者才會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講,目前人工智慧尚停留在平庸的創新。

人工智慧與普通的自動化機器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能勝任人們的物質勞動,對「非物質勞動」也具有很強的學習和替代效應。而且隨著技術的不斷優化,這種效應將會日益顯著。如果說在2004年,研究者尚不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掌握諸如駕駛卡車之類的複雜操作,那麼到了2013年,牛津大學的研究報告則已經將其列為具有高替代性的職業之一。截至2019年,谷歌孵化的無人車公司Waymo已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放了600輛試運行的無人駕駛計程車。

並且,如果認為人工智慧只會對低學歷人群具有替代效應,那麼我們將會對如下數據感到驚訝:在美國,由計算機所掌管的資金已經佔據了35%的股票市場、60%的機構股權資產以及60%的貿易活動;一些新型人工智慧甚至開始編寫屬於它們自己的投資策略。在家政服務行業,人工智慧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大。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2017~2018年個人及家用機器人的銷量增長了59%,達到了1630萬臺,預計2022年將會達到6110萬臺。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趨勢是,人工智慧已經逐步表現出對人類勞動的全方位替代。

當我們意識到這種趨勢的本質不是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佔領」,而是資本對勞動力的擠出和排除時,我們便不應再簡單地將其視為一個科學問題,或是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戰爭問題——許多小說和影視作品樂於渲染人與機器的友誼或衝突,這在遙遠的將來當然並非不可能發生,不過目前的人工智慧還仍然是作為人類的資本存在的、沒有獨立意識的「弱人工智慧」,其後才可能發展出威脅人類生存的「強人工智慧」。

如果尚處在第一階段便過早地將人工智慧作為獨立主體納入政治與勞動問題的考量之中,那麼我們就很容易把失業問題錯誤地歸咎於沒有任何自主意識的高級機器,而忘記了其背後的資本家才是真正的主謀。因此,人工智慧時代的勞動問題表面上看是與科學相關的經濟學和倫理學問題,其實質卻是人與人之間的政治經濟學問題。馬克思就曾針對18、19世紀工人向機器暴動的現象評論道:「工人需要時間和經驗,才能把機器和資本對它的使用區別開來,從而學會將攻擊的對象從物質生產工具本身轉向其背後的社會形式。」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個教誨依然令人警醒。

從政治經濟學視角來看,人工智慧時代有兩大決定性特徵:一、物質的極大豐富。由於人類的物質勞動逐步被人工智慧所替代,不難設想,終有一天人工智慧將足以勝任物質產品的全生產過程,無須休息的機器人將使生產率發生質的飛躍,人類將進入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二、貧富差距懸殊、階層固化嚴重。替代效應會導致經濟增長的日益趨緩。由於人工智慧的勞動形式在理論上存在無限豐富的潛力,大眾將愈加頻繁地面臨失業的困境。這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大眾階層與少數精英之間的斷裂變得難以逾越。

針對上述即將到來的社會狀況,目前被廣泛討論的解決方案基本上都是對資產階級財富進行重新分配。比如皮凱蒂的「全球累進稅」,還有各種關於最低收入保障的理論,有的還有要對最高收入進行限制。這些理論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放棄了大眾能夠通過自身勞動改變階層命運的可能性,甚至對大眾將來是否再有勞動的機會產生了懷疑。

但是,在做出最終的論斷前,我們有必要對「勞動」概念進行政治哲學維度的討論。如果說經濟學研究界定了未來勞動的外在條件,那麼哲學性反思則可以挖掘人類勞動的內在動力。

▍勞動的精神化

「勞動」在哲學領域一向默默無聞,直到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勞動才得到了系統的哲學論述。在古典時期,勞動被認為是下等人的活動,與高貴的沉思哲學相去甚遠。但是,近代資本主義的工業生產卻為勞動賦予了精神性與政治性。在黑格爾看來,之所以資產階級終將推翻封建貴族階級的壓迫,原因正是在於前者掌握了「勞動」本身所蘊含的辯證力量,也就是他在《精神現象學》中提出的「主奴辯證法」。

「主人」與「奴隸」是一對象徵性的比喻,它表示了在精神領域的統治和屈從關係。由於啟蒙運動帶來了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人的存在便因此不再是簡單的生理性存在,而是正如黑格爾所認為的:人就是自我意識。這種人的意識與動物的意識有著本質性的差異,其關鍵在於欲求的不同:動物的欲望指向一個特定的自然客體,這是一個具體的對象;而人的欲望則不然,它所指向的不是現實的自然客體,而是非現實的欲望本身,也就是他人的欲望,這是一個抽象的對象。比如,一隻飢餓的獅子撲向斑馬,並不是想佔有它的精神,而是想吃掉它的肉身,斑馬對它來說只是一個物質性的肉塊;但是,當一個徵服者想要佔領全世界,或是一個資本家想要完成絕對壟斷,他們所欲求的看似是物質性目標,實則是他人的欲望:正是因為世界和財富是人人都想要的,所以徵服和壟斷是有意義的。

得到他人的欲望,也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在黑格爾看來,獲得了他人承認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但是,每個人都想得到他人的承認,又不願意輕易承認他人,因為承認他人意味著自我意識的屈服、自身欲望的不滿足。所以在最初相遇的場域中,人與人將會進行一番「生死鬥爭」。其中,勝者成為被承認的主人,敗者淪落為主人的奴隸。

成為主人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可以得到奴隸的精神性認可,另一方面可以從自然的勞動中解脫出來。與之相對的,奴隸則要進行被迫的勞動,他要把自然材料轉變為主人享用的物品,而自己則被迫推遲或無權享用它們。但是,恰恰因為這個勞動,在黑格爾看來,讓主人和奴隸的地位發生了轉變。勞動迫使奴隸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掌握改造自然的本領,成為自然的駕馭者。同時,在創製物品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主觀的精神「客體化」為勞動的物質產品,使得被改造的自然世界成為自身精神的體現。最終,勞動創造的新的世界所實現的不是主人的意志,而是奴隸的意志。主人卻因為生存和適應能力的喪失,不可避免地隨著舊世界一起走向毀滅。反之,最初依賴他人的、受奴役的奴隸,最終顯現為真正的獨立的精神。奴隸成為主人,勞動完成了它的辯證歷程。

正如馬克思所說,黑格爾將勞動視為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這與古希臘哲人將「思辨」看作是人的本質活動大不相同。對思辨的強調意味著人的存在領域本該與世俗與經驗領域做出區分,或者說,人的實現應當是在「超驗」領域的實現。而將「勞動」作為人類活動的核心,則說明了此世的、經驗的領域才是人的生活空間,人的自我實現只能在經驗世界裡完成。但是,黑格爾筆下的「實現」又不是某種物質性結果的完成,它最終必然要體現為精神性的滿足。即便是勞動所創製的物品,它的意義也在於其中所體現的主觀精神。因此,黑格爾一面否認人在超驗領域(比如理念領域,或者天國)的實現,另一面又拒絕人的自然物質性滿足。他在世俗世界構造了一個純粹的「精神政治場域」,在其中,每個人都是作為精神主體加入其中,並為了精神政治地位(權力)博弈和廝殺,或是屈從和勞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黑格爾認為勞動不是人的生物性本能,而在本義上必定是對他人的服務活動。

但是,勞動的辯證力量恰恰源於它的物質性。因為人不僅是精神性的存在,同時還是物質性的肉體生命。人需要自然的物質產品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即便是掌握了「絕對知識」的智者也不可能擺脫吃喝的欲望。正是因為這個緣故,主人需要奴隸來為他提供被改造過的物質產品,與此同時,奴隸因物質勞動而掌握了推翻主人的武器。主人在最初成為精神領域的主人,但他們忘記了物質領域的統治權對於生命來說同樣重要。或許是出於懶惰,或許是出於無知,他們放任奴隸成為自然物質領域的主人。最終,他們猛然發現新的物質世界已經完全是奴隸的天下。這表明在「勞動」中同時包含著兩個看似相悖的內涵:一方面,勞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精神性」需求;另一方面,勞動的辯證力量卻是它的「物質性」能力。

然而在人工智慧時代,「勞動」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于越來越多的生產活動為機器所代勞,勞動的物質性維度逐漸走向消失。當資產階級成為新的統領者,他們太清楚封建貴族曾經使用過的「辯證」手段,因此對無產階級的勞動武器極為警惕。不難發現,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在替代勞動力的方向上發展十分迅猛。從20世紀初福特公司的流水線、20世紀中葉的ATM機,到21世紀初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人工智慧,資本主義通過機器的優化和升級逐步蠶食勞動力在物質勞動領域的控制權。可以想見,在人工智慧時代,大眾終將完全喪失掉勞動的「物質性」維度。人們對勞動的需求將不再是為了某種物質產品的獲得,只有精神性的滿足還可能成為它繼續存在的理由。

▍精神身份的勞作

哈特與奈格裡在《帝國》中發展了與物質勞動相對的「非物質勞動」概念。所謂「非物質」並不是說勞動與物質產品無關,也並非像有些學者認為的那樣與身體無關。相反,它是一種新的範式,旨在說明經濟現實與勞動價值將不再由資本或物質產品僵化地確定,而是在社會共同體中由成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所定義和創造。打個比方,物質勞動就像機械化生產,它用一套固定的規則和模式來定義產品和勞動形式;而「非物質勞動」則像電腦或人工智慧對符號信息的靈活處理,它能在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主動地調整自身,以適應新的使用方式和環境條件。以互動為基礎的勞動方式將無須迎合外在規則,而是以滿足和塑造人的情感、情緒、感受為中心,所以又稱為「情感勞動」。

然而,兩位作者沒有從「勞動」的定義出發,深入地闡明它與物質勞動的根本區別,而只是將「非物質勞動」作為一個新的現象泛泛地予以描述。顯然,即便在物質勞動時代,勞動的價值也不是被物質產品所定義,並且在物質產品中並非沒有注入精神和情感,因為它的消費最終還是還原為了某種感受。哈特與奈格裡之所以強調非物質勞動的交往與合作,無非是想說明新的無產者(他們稱之為「諸眾」,the Multitude)可以通過網絡化的生產方式消解掉資本家/主權者的中心化權力,使諸眾得以在價值定義與權力分配上有更大的自由和主動權。但這個說法也是十分可疑的。

如前所述,勞動的目的在於滿足享用者的精神性需求,勞動的辯證力量在於它的物質性能力。但是由於物質勞動被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替代,勞動將只能作為一個失去了物質辯證能力的純精神活動。這意味著勞動者在滿足了享用者的精神性需求的同時,不再有改變政治地位的物質力量。這一缺失會因為單純的互動交往而被彌補嗎?互動交往能否創造出與物質力量相匹敵的威力?顯然,再廣泛的交往也扭轉不了一個現實:人類的生存依然需要物質資料的保證,而當物質產品被資本家絕對壟斷的時候,諸眾反而不得不更加屈從和迎合資本家,因為當失去了自己創造物質產品的能力時,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從資本家手中換取食物。

因此,「非物質勞動」的出現並非緣於科技帶來的廣泛交往,而是當物質勞動的地盤逐漸消失時,勞動者必須找到一些其他的工作來做。但另一方面,這種新式勞動也必須有資本家買帳才行。如果我們回到「自我精神」與「勞動」的定義上來,則不難發現非物質勞動對資本家來說同樣有著不可為人工智慧所替代的價值。大眾儘管在生產能力上遠不如人工智慧,但是有一點是人工智慧無法匹敵的:由於生理上的同構,大眾永遠「潛在地」與資本家是平等的,雖然在事實上不可能平等。而人工智慧,則永遠被資本家視為是機器或異類。這一點決定了,資本家的精神所需要的「承認」永遠不可能由人工智慧來完成,因為機器的承認對他來說沒有意義。「承認」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是來自相對平等存在的敵人的屈服。因此,除非人工智慧與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理構造,不然無論在能力上有多麼大的相似度,人類都不會將它看作是自我意識所需要徵服的精神對象。

由於「自我意識」需要他人的承認來獲得確證,而這個承認又無法由人工智慧代勞,因此資本家依舊需要大眾的勞動,這個新的「非物質勞動」就是為了滿足資本家的精神性虛榮而服務的活動。這種勞動雖然擺脫了物質生產的機械和單調,但是遠不是快樂和自由的。科耶夫曾經設想歷史的終結狀態將是人類像動物一樣快樂地享受藝術、愛情和遊戲,不再有本義上的、自我意識的人,因而也不會有戰爭和革命。並且他認為在1950年左右,這樣的事情已經在美國成為現實。這個設想與凱恩斯的百年預言大同小異,兩者都假設人類最終會止步於某種物質財富的滿足。然而人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存在,物質財富所填充的僅僅是身體的需要,精神的欲求依舊要由他人的承認來滿足。曾經被承認的封建貴族從未因為享用產品而放棄對奴隸的控制,那麼當人類實現物質的極大豐富時,我們也沒有理由認為資本家會放棄對無產者的精神需求。

因此,未來即便存在歷史的「終結」,那也將不是止步於現代民主制度,而必定是停滯在一種嚴格的等級制度。在人工智慧時代,先進的科技將同時與「落後的」等級制並存。等級制意味著身份的確立。由於人類完全脫離了物質生產,世界成為純粹的精神政治場域,因此精神性的身份將成為生命的唯一證明。對於資本家/主權者來說,身份將由兩方面權力所確證:首先,他通過機器化的資本(人工智慧)掌控了所有人的生存資料,這是物質性的壟斷權;此外,他對大眾擁有政治上的統治權,這是傳統的精神性權力。

對於勞動者/諸眾來說,由於喪失了手中的物質生產能力,只能依靠資本家的發放和分配來維持自己的物質生命,因而身份對於他們來說意味著物質資料的獲取憑證。如果說過去的勞動是奴隸通過提供物質產品來維持貴族的生命,那麼在人工智慧時代,勞動則是大眾通過為資本家提供服務以換取物質資料來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相對於物質勞動,精神性的勞動又可以被稱作「身份生產」。

在物質勞動時代,勞動階級內部的身份差別主要在於物質財富的水平高低。這是一個一目了然的客觀標準。但是在精神勞動時代,勞動的評價將不再如此客觀,而是根據資本家的「美學偏好」來做出決斷。新的勞動內容可能是十分主觀和偶然的,它甚至會以遊戲的方式表現出來。在電影《阿麗塔》所描繪的未來世界裡,平民必須通過贏得一項球類比賽的冠軍來獲得進入精英城市的資格,參賽者為此不惜相互殺戮。這種未來圖景看似荒謬,實則符合邏輯。在這裡,勞動成為遊戲,遊戲成為政治。之所以失去了物質性標準的勞動看上去像是任意的遊戲,是因為標準的制定是出於人類的主觀偏好;但是其中的政治性排序依然嚴格,是因為勞動者為了獲取更高的身份彼此毫不退讓。

至此,「身份生產」的勞動展現出了它的兩層含義:一、勞動是勞動者對資本家的身份生產和承認,為了滿足資本家精神性的「自我意識」;二、勞動是勞動者對自己身份的生產和提升,為了在資本家所設立的遊戲中獲得更高的地位,並在物質資料的分配中佔有更大的份額。

事實上,儘管真正的人工智慧時代尚未到來,這種新的勞動形式已經在今天顯露端倪。網絡電競的職業化、短視頻平臺的產業化、美容整形業的標準化,無一不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新的信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以創造某種遊戲標準下的身份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在過去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事情,如今卻已經可以成為一項高薪職業。對於這樣的就業現實,如果不從「身份生產」的角度看,就得不到很好的解釋,並且也難以預想它在未來愈加走向主流的趨勢。然而,如果回到「勞動」的定義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看似荒誕的現實只不過是勞動本義的極端化表現。正如黑格爾所說,勞動的本義是對他人的服務,服務是對欲求的滿足。而人類的欲求,似乎向來充滿著荒誕。

▍結語:另一種可能

本文的推演基於當今世界的科技和經濟發展趨勢,並在此之上結合了關於「勞動」的哲學討論。最終的結論似乎與凱恩斯的樂觀理想相悖:人工智慧時代雖然會實現物質的極大豐富,但人們反而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等級差異之中,大眾必須通過精神性勞動來生產「身份」,才能換取物質資料以維持生命。

然而,在未來到來之前,一切仍有改變的可能。一個同樣起決定性作用、但沒有被加入考慮的因素是大眾的「覺醒」,這在過去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但在未來並非沒有成形的可能。如今的世界不全是精英的資本主義,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一個代表著底層民眾利益的治理模式同樣在生長著、發展著,這勢必會指向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統治模式的另一種可能未來。畢竟,馬克思的精神不會被我們忘記:

「如果說我對現今社會仍然沒有失望,那只是因為現今社會的這種令人失望的形勢使我滿懷希望。」

— 2020年12月新刊目錄 —

▍域外

羅斯福道路能拯救英國嗎?

佘倩影 張佳俊

▍封面選題 「雙循環:探尋中國經濟發展新空間」

創建「消費-創新」新循環—— 2035經濟新主題

張 平

疫情、衰退與衝突下的中國經濟新發展

張 明

培育製造業生態體系:工業史視角下的「雙循環」

嚴 鵬

走出薩繆爾森陷阱——打造後全球化時代的開放經濟

高 柏

▍全球治理

國際權力結構變遷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發展策略

張傳紅 李小雲

▍公益理論與公益實踐

反思「第三部門」理論:扶貧中的政府與公益組織

王曉毅

懸浮的社會組織

陳 鋒

▍專題:重新認識西方

「美國實驗」與「美國危機」—— 川普現象背後的總統選舉制度

王 希

歐洲民粹主義的多重面孔

張金嶺

歐洲環保政治的興起與限度

葉開儒

▍新發展知識

被架空的援助領導者—— 日本戰後國際援助的興與衰

徐 加 徐秀麗

▍學術評論

如何建設政治學的中國學派

潘 維

▍世界觀

什麼是中亞?—— 地緣身份、內部結構與複線歷史

袁 劍

全球疫情下的中西方碰撞與「東升西降」

高 程

▍經典重溫

吳汝綸訪日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

楊一男

本文刊於《文化縱橫》2020年2月刊。篇幅有限,有所編刪,注釋從略。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讀《資本論》:資本如何剝削剩餘價值?
    為了追求剩餘價值,資本家預付的資本,一部分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另一部分用來購買勞動力。馬克思根據這兩個部分資本在增值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講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稱之為「不變資本」,將用來購買勞動力的資本稱之為「可變資本」。
  • 澳大利亞華人男子打工 2 年慘遭剝削,什麼錢都沒賺到!痛苦哭訴...
    華輿訊 據微雪梨報導,「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亞,一直以來都是不少人心中理想的目的地,許多華人會選擇申請打工度假籤證,在澳大利亞,一邊打工、一邊度假。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像C一樣的「背包客」,在澳遭遇剝削的例子每天都在發生。C表示,他現在想成為其他人的倡導者,為所有遭遇不公的人發聲。
  • 打工人在「不打工」時也在「打工」?聽聽大佬怎麼說
    他將數字勞動定義為:「利用身體、思想和機器三要素或組合其中兩種要素作為生產工具,對於自然資源、從自然中提取的資源、以及文化與人類經驗進行加工,用以生產數字媒體的勞動」。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大公司架構的網際網路平臺在發展中必然會受制於這些大公司的資本積累模式,因此也就必然會對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勞動進行剝削。由於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大部分行為——發博客、線上社交、編輯維基百科、發微博、上傳視頻等,都是無償的,因此實際上這些勞動成了網際網路公司利潤的直接來源。這下明白多了!
  • 金庸武俠中,獨孤求敗有3位傳人,誰的劍法境界最高?並非風清揚
    「群雄束手,長劍空利,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大概在《射鵰英雄傳》之前的四五十年,江湖上有一位睥睨天下的劍法高手,他20歲帶著「青釭利劍」初出茅廬,之後用過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最後在五十歲左右時踏入了無劍境界。
  • 中國人力資本報告:東北「打工人」平均年齡最高,人口流失嚴重
    記者 | 周姝祺1近日,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中英文版本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公布了我國最新人力資本估算結果。報告顯示,1985年至2018年間,我國勞動力人口(包括學生)的平均年齡從32.2歲上升到了38.39歲。
  • 朝鮮族的歸屬困境:無法紮根中國,也被韓國主流社會排擠|文化縱橫
    第三,朝鮮族的現狀,是中國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少數民族與當地生活資源,及其與國家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映。同時,對於朝鮮族內部來說,還是對其地方社群關係與空間想像的展現。接下來,筆者將嘗試從家庭結構、留守老人的生活,和朝鮮族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入手來討論在跨國流動下的朝鮮族的族群變遷、身份焦慮與文化困境。
  • 勞動論|打工人的抑鬱——意義、消耗與時間
    「打工人」和「工具人」的流行顯然有著一脈相承的語境,前者的矛盾更加明確地指向職場勞動環境,尤其是勞動者受剝削的問題。關於剝削和剩餘價值的理論的科普不計其數,但是我們不妨先重新思考一個問題:當一個人被當作「工具人」的時候是剝削,但當一個真正的工具(機器)被當作機器的時候,這就不是剝削了。工人和機器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航旅縱橫引入南航資本等戰投,商業變現之路怎麼走?
    【環球旅訊】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信)發布公告稱,5月27日,中航信與中航信移動科技、南航資本、空管投資公司、啟航資本(英文名TravelSky Capital)訂立增資協議,南航資本、空管投資公司及啟航資本同意向航旅縱橫出資合共2.41億元。同日,易程科技也訂立增資協議,同意向航旅縱橫出資3370.86萬元。
  • 航旅縱橫獲2.75億融資,南航資本參投
    (原標題:航旅縱橫獲2.75億融資,南航資本參投)
  • 金庸筆下誰的武學境界最高?此人天下第一,徒弟曾打遍天下無敵手
    金庸筆下高手眾多,如果選出武功境界第一人,你會選擇誰呢?小編認為,金庸筆下人物雖多,但武功高強之人,無外乎喬峰、段譽、石破天等人。但今天的主角,武功天下第一,境界最高,徒弟曾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人是誰呢?為何是金庸筆下武功第一人呢?此人正是劍魔獨孤求敗。談論獨孤求敗,大家可能不勝其煩,獨孤求敗武功天下第一,誰人不知?
  • 劍魔獨孤求敗的四柄劍,四種人生境界!
    獨孤求敗,自命「劍魔」,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無敵孤寂,取名「求敗」只因畢生尋求一敗而不可得。金庸老先生也在一次採訪中說未出場的人物中,獨孤求敗是武功最高之人。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獨孤求敗在武學上到達了什麼境界。第一境:利劍級獨孤求敗的第一把劍——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是獨孤求敗對這把劍的描述,裡面有一個表示時間的詞「弱冠」,我們現在的法律規定是十八歲成年,其實古人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即成年的意思。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
  • 被壓榨的外賣員,暴露了一個巨大的「新窮人」群體|文化縱橫
    布 熊易寒 |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導讀]昨日,人物雜誌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傳遍網絡,將網際網路巨頭利用算法技術對外賣騎手進行「極致」剝削的冷酷現實一展無遺。本文從資本積累方式與勞動體制的角度解釋了「新窮人」現象。文章指出,集權化的全球市場使得競爭越發積累,彈性積累體制出現,使得生產的靈活性與生產流程的標準化成為可能,但也將靈活性的成本和風險都轉嫁給了勞動者。由此,在資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功能性的窮人」也大量出現。文章原載《文化縱橫》2016年2月刊,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
    諸根如幻,境界如夢。大王!何者是識界?
  • 打工人梗,是個「危險」信號
    這不是打工,這是事業和前程。 誰又能想到,這群都市中的新貴,會有一天,也樂於用「打工人」三個字,來形容自己呢? 夢想肥皂泡的破滅,大概是2018年吧。 摩拜單車的創始人胡瑋煒,以15億的價格將自己的公司拋售套現,一瞬間實現了財富自由。
  • 南懷瑾老師:真正真理在最平凡之間,真正仙佛境界在最平常事物上
    為紀念南師誕辰,老古文化推出【紀念南師誕辰公益活動】每月一本書,老古文化邀您共讀南師經典活動。活動期間,「老古書屋」線上平臺,每月將有一本南懷瑾老師著述的有聲書免費播放,用戶可登錄「老古書屋」線上平臺免費收聽。
  • 吵架的最高境界
    看到丁真也沒實現他的目標,我就放心了7吵架的最高境界和自己吵一架!真是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才能和自己吵起來8當我想關掉推送廣告廣告: 行內秘密被發現了9摘下美瞳的你
  • 柯中明: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學,自學的有效境界是自律!
    柯中明: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學,自學的有效境界是自律!「三秀三說」促成「三自」境界羊城晚報:返校第一課,我們到底該給學生講什麼?「三說」,我們將邀請三類人來學校演講,一是請一線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勞模專家來講課,對學生進行直觀的講述;二是請學校的衛生副校長來科普衛生知識;三是請各行各業的志願者來為孩子們講述他們背後不平凡的故事。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學,最有效的自學境界一定是自律的。所以在自律基礎上的自學加自護,就是我們最想讓學生們達到的「三自」境界。
  • 算法,即剝削
    但是,平臺公司將皮球踢給用戶,這事最後無疾而終,騎手依然在「極限賽跑」。除了道德批判,我們似乎別無辦法。輿論也沒有深入挖掘「騎手被困系統裡」的本質問題。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使用反壟斷理論、價格歧視及消費者剩餘理論,解釋和揭示「算法剝削」。
  • 空劍大師:劍法的最高境界是······
    第二個境界,手中無劍,劍在心中,赤手空拳,卻能以劍氣殺敵於百步之外。劍術的最高境界,則是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是以大胸懷,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殺,便是和。儒家講中庸;道家講無為;佛家講慈悲,以和為尚;便是胡主席提出的「和諧社會」,大成拳的最高境界,便是和為貴。使學者利國利民,為國家民族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