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在朝代更替、中醫、養生等方面,都發揮了哪些作用?

2020-12-12 馬少伯9

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文化、思想、學說等的發展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可以說是思想迸發的黃金時期。在這多種學說的湧現下,其中有一家是專門研究陰陽五行的,被稱為「陰陽家」。其代表人物叫鄒衍,是戰國時期齊國人。他也被認為是「五行」的創始人。

所謂的五行,想必大家都能夠耳熟能詳了。即:金、木、水、火、土。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五行中,並沒有哪一個是長盛不衰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剋的關係。

相生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相剋的關係: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此消彼長,周而復始。

後來,先人們把五行學說跟朝代更替、空間方位、人體五臟、五色五味五音、五種神獸等聯繫起來。並根據五行屬性以及相生相剋的原理,法自然、順天道而為之。

五行與空間方位、五色、五季、神獸之對應關係。木出東方,尚青,對應春天,青龍;火自南方,尚赤,對應夏天,朱雀;金在西方,尚白,對應秋天,白虎;水存北方,尚黑,對應冬天,玄武;土立中央,尚黃,對應長夏,應龍。

五行與人體五臟的對應關係。肝屬木,心屬火,肺屬金,腎屬水,脾屬土。上面提到五行與五色的對應關係,所以,當五臟需要滋補的時候,不同顏色的食物就對應滋補相應的臟器。綠色的食物利肝,紅色的食物補心、補血,白色的食物潤肺,黑色的食物入腎,黃色的食物健脾。

五行與朝代更替之間的關係。《史記》上說: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又說道: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故而,秦朝乃水德之始,衣服旌旗等皆尚黑。如此推導,周代商德,則商為金德,再往前推,則夏得木德。

這裡要提一個五德終始的規律,那就是:朝代之間以武力更替的,則依據從所不勝的原則,以五行相剋的順序決定新朝代的五德屬性。如果是禪讓更替的,則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決定新朝代的五德屬性。

綜上所述,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五行是按照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而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所以,人類社會也應該按照其規律進行中醫治療、養生,甚至是朝代治理政策的採取。比如,五行與五常的對應關係為:木主仁,火主禮,土主信,金主義,水主智。那麼每個朝代可以按照自己所屬的五德採取以相對應的五常為主要國策,來進行國家的治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

相關焦點

  • 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古代中醫成功地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適應內部自然規律用於養生,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了。
  • 五行學說和朝代屬性:一篇短文了解和記憶五行相生相剋理論
    作者:村頭二舊傳統五行學說和朝代:一篇短文了解和記住五行相生相剋理論。經常看到古書中說:兩儀,四象,八卦,五行。尤其是五行金木水火土,到今天還總是被各類玄幻小說和影視劇引用,這裡面的是邏輯自洽的一個系統,有了這篇短文,以後再也不怕看不懂了。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它對中國古代科學理論、哲學思想、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 中醫在健康維檢中的核心作用
    中醫是以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即以氣一元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獨特醫療體系。中醫在健康維檢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藏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貫穿整個中醫學的各個方面,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藏」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象」是表現於外的徵象和自然界各種事物現象的映象。藏是內在本質,象是外在反映,以此作為診斷治療疾病的依據。
  • 古代服飾與色彩的緊密關係:五行朝代更替論
    自從戰國陰陽家把五行相生相剋、循環變化時「理論」用於解釋朝代興替以後,一時又盛行過改朝換代要隨之變易服色以上應天統的迷信。秦始皇認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是火克金,輪到秦取代周是水克火了。
  • 有名的中醫竟然都會算命?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
    中醫與五行八卦是什麼關係?不知道小夥伴是否有這樣的疑問:你老家的老中醫竟然會掐指看相算命?小朋友你是否會有很多問號,肯定又以為狗中醫騙人的。事實上,有名的老中醫還真的會算命!比如大名鼎鼎的藥王孫思邈就是個算命高手。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這是失傳已久的中醫五行 五臟 四季 養生音樂療法 這是五音調五臟的上品之藥 一曲終了,病退人安。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黃帝內經養生音樂能巧妙地與人體五臟的心、肝、脾、肺、腎相感應,誘發五臟的健康運作,更好地調節人的心理、情緒、精神狀態等。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面,經常不斷地運動和相互作用。這種運動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源。古人把這種不斷運動變化,叫作「生化不息」。《史記·天官書》中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認為,陰陽是促使一切事物產生的根本,而五行則是構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 五行學說,講的人不多,能講明白的就更少了,我來嘗試講一講
    咱們經過了前面的文章,將東方文化特有的陰陽文化給大家簡單的進行了一個梳理,在陰陽文化之下還構建有五行學說。今天,我開始講五行學說,這也是術數的一個基礎,五行學說是將陰陽文化進行更加細緻的論述、實用化解析。五行學說是什麼呢?
  • 包羅萬象的陰陽學說(附語音)
    這一篇主要闡發了陰陽五行理論,並且運用了天地人各個方向,反覆說明陰陽五行對於實踐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臟腑氣血,臨證的脈因證治都做出了具體的論證。(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一篇非常廣泛,因為非常廣泛,所以叫做大論。而且這篇是以陰陽為理論的主體,而陰陽五行的應用又是用取類比象的方法來進行闡發。所以篇名就叫做《陰陽應象》。
  • 古代「五德終始」學說講的是什麼,為什麼歷朝帝王都十分膜拜
    陰陽五行學說的創始人,來自於戰國末期的鄒衍。鄒衍是齊國人,戰國末期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鄒衍是一個奇人,他的學說大多荒誕不經,充滿著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因為他喜歡談論陰陽、天象、災異,所以被當時的人稱為「談天衍」,從這調侃氣息不輸現代人的名號,可見他的學說並不很被當時人所重視。
  • 中醫五行與阿育吠陀醫學
    中國五行學說與古印度五元素理論「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 中醫解說心、肝、脾、肺、腎!中醫精華都在這兒!
    脾在五行中屬脾土系統,是人體氣血的「生產工廠」,生理功能為「主運化」,就是將食物消化成為營養物質(也就是氣血),並將其運送到全身各處。  歷代醫家均非常重視脾胃的養生作用。《黃帝內經》指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生氣血。」這就是說脾胃是人體健康的「後天之本」,是五臟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功能好壞與人的情志也有密切關係,過思則傷脾。
  • 朝代五行之德與朝代更迭
    大家劇中常聽到的「奉天承運,皇帝昭曰」中的承運指的就是繼承五行之德,德運。五行之德終始學說起源於戰國陰陽學家鄒衍。他將五行生剋原理運用於人文社會。認為每個王朝都有其所屬的德運,當王朝德運衰弱時,就會被推翻,王朝更迭都遵循五行相剋原理。
  • 中醫五臟論:心、肝、脾、肺、腎逐個說,中醫精華都在這兒!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呼(hu)這個發音都與脾胃相關,歸屬於脾土系統,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適宜穿黃顏色的衣服,居室的顏色可多用黃色。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發「呼(hu)」這個音對脾胃功能也有幫助。聲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呢?
  • 心、肝、脾、肺、腎逐個說,中醫精華都在這兒!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紅棗、紅椒、赤豆、櫻桃、雞鴨血、桂圓等紅色的食品和呵(he)這個發音都與心相關,歸屬於心火系統,故能補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蓮子和苦瓜,他們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經也歸屬於心火系統,能夠清瀉心火。日常生活中多發「呵(he)」這個音對心功能也有幫助。
  • 風水小常識:九星學說是什麼?五行八卦分別指什麼?
    九星學說是什么九星學說是天文上的一個說法。天地的運行為九星掌控,九星與九宮相配,從而產生各種變化。五行八卦分別指什麼五行:中醫、天文、地理、風水,中國文化中處處都有五行的概念。五行是我國文化中的一種物質觀,強調世間萬物都和大自然的五種元素有關,這五種元素就是指金、木、水、火、土。
  • 中醫藥文化|中醫怎麼看人與自然
    陰陽五行陰陽學說古人認為,世界最初是由處於混沌狀態的「元氣」構成的,後來「元氣」一分為二,其中輕清的上升為天,為陽;濁重的下降為地,為陰。陰陽之氣交感則產生了人和萬物。陰陽是一對相對的概念,世間萬物都可以根據它的屬性特點來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