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65天鏖戰,北京市援鄂醫療隊(以下簡稱「北京醫療隊」)圓滿完成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任務返回北京。
1月27日,北京醫療隊緊急受命支援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全隊138名隊員舍小家顧大家,連續奮戰,成為去得早、回得晚的醫療隊之一。承擔三個病區150張床重症患者救治任務,累計收治患者345人,重症、危重症佔88%。充分發揮臨時黨總支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科學管理、關愛隊員、凝心聚力,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2名隊員榮獲先進個人。
疾風驟雨般地「開戰」
突如其來的病毒、臨時騰空的普通病樓、連夜砌起的綠色新牆……初抵武漢的醫護人員即刻投入工作,北京醫療隊接管的首個病區,成為當地病區院感改造的樣板。
1月29日,12層西病區開放。1月30日,10層西病區開放。2月3日,8層西病區開放,收治患者突破百人。5天之內,開設三個病區,共150張床位。「我們是醫者,我們就要救人。」138名醫療人員,奮戰一線,竭力救治患者。北京醫療隊「兵分三路」,成為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接管病區最多的醫療隊之一。
北京醫療隊發揮專業優勢,頂住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一次次強攻,在戰鬥中不斷了解「敵人」,迅速積累臨床經驗,完善核心醫療制度,一路穩紮穩打。北京醫療隊領隊、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醫療護理處副處長劉立飛介紹,北京醫療隊分為8個管理組,設三個病區主任和護士長,制定了18項核心制度。創造性地提出「北京模式」病區修改建議,指導醫院緊急改造隔離區域布局,劃分「三區兩通道」,「先試點後推廣」協助援助醫院短時間內完成改造800張床收治重症患者的任務。無私分享「北京經驗」,將醫院管理、病區改造、醫療流程、院感防控等經驗,主動提供給當地醫院同行,共同改進疫情防治工作。向新冠肺炎中央指導組匯報了新冠肺炎輕型及普通型患者的臨床救治情況和實踐經驗。充分發揮「北京專家資源」優勢,建立起武漢—北京5G遠程會診溝通機制,最大限度利用專家資源救治患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微信群,為患者提供線上諮詢服務,方便患者查閱健康教育及康復鍛鍊等信息。
用行動「跟我上」 用真情「暖人心」
腳跟剛站穩,隊員們卻來不及緩一口氣,全部病區開放後的第三天,北京醫療隊收治患者達140人,接近峰值。北京醫療隊在重症監護室床位不足的情況下,率先在普通隔離病房建立起ICU臨時床位,使用無創、有創呼吸機設備。一大批重症、呼吸、感染、急診等專業的醫護人員一馬當先,組裝設備,培訓人員,搶救、護理患者。
一個病區近50人,人多、病重,患者大多焦慮不安,宣武醫院呼吸科醫生李豔覺得需要大夫撫慰的,除了身體還有心靈。走到病床前,她除了思考治療方案,還要回應患者的各類問題,往往上一秒還在考慮用藥,下一秒就要切換「頻道」,思考如何安慰、說服、勸誡患者。
220名患者出院凝聚著北京醫護人員的心血
截至3月22日,北京醫療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負責的病區,重症、危重症患者實現「清零」。白衣戰士們乘勝追擊,3月28日,在院繼續治療的38名患者的一次核酸檢測結果全部轉陰。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進一步降低患者病亡率的戰鬥告捷。
葛琳是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的一名護士,她說在疫情防控初期最困難的時候,北京醫療隊的到來,給他們「打了一針鎮靜劑」。
迎著危難衝向武漢保衛戰的最前線的醫療隊中,既有參加過SARS、HIN1救治工作的「老兵」,也有瞞著父母衝鋒陷陣的90後、95後。當年他們不負韶華,今天他們拋家舍業,再次走上了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丁新民是12層西病區的主任,把「有事找我」4個大字就「頂」在了他的額頭上。年過50的賈明主任、張黎明主任還主動參加值夜班,過了飯點就吃泡麵。
「患者鄭重由北京醫療隊移交給協和醫院您的護理團隊。」這是北京醫療隊最後一次鄭重地託付。截至到移交患者,65天內,220名患者已痊癒出院。
【集體簡介】
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需要,北京市援鄂醫療隊緊急受命馳援武漢,138名醫療隊員舍小家、顧大家,在武漢連續奮戰65天,榮獲全國新冠肺炎防控先進集體。用3個24小時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收治了345名患者,重症、危重症佔88%。重管理、帶隊伍、強質量、抓細節,有效提高了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了病亡率,醫務人員零感染。用疫情號召、黨建引領、制度規範、情感凝聚、紀律約束,不斷提升戰鬥力,贏得了廣泛好評。以「首善標準」嚴格要求,科學管理、關愛隊員、凝心聚力,發揚北京精神和醫務人員職業精神,形成了戰「疫」文化,建立了醫療質量管理的北京模式,提出了院感防控的北京方案,總結了輕症、重症患者救治的北京經驗,並分享給同行同事,提高臨床救治效果。一戰到底、全勝而歸,向英雄的武漢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本報記者 高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