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意思是: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事情如果到結束時仍如開始時那麼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就像開始時一樣,小心翼翼。不能虎頭蛇尾,開始時認真﹑細緻、謹慎、嚴肅,久後則是敷衍、馬虎、粗心、草率,這樣,往往辦不好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容易麻痺大意而導致失敗,越要堅持始終如一,才不致功敗垂成。
「行百裡者半九十」。項羽剛開始不可一世,自稱西楚霸王,號令群雄,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但是他故步自封,最後敗給了處處不如自己的劉邦。李自成進京僅當了42天皇帝,便因為花天酒地,放鬆警惕,最後揮霍了10餘年的起義成果,未能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運。多爾袞帶清軍殺入北京城,入主中原,成為了笑到最後的贏家!
「看人只看後半截」(《菜根譚》)。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幹部慎初而未能慎終,開始能做到克己奉公、奮發進取,但逐漸經不起時間考驗,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經不住各種誘惑,結果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墜入腐化墮落的深淵,釀成人生悲劇,害人害己。
「上山容易下山難」。因沉浸於登頂喜悅而麻痺大意,在下山時迷路、失足的登山者,並不鮮見。馬拉松比賽中有一個35公裡附近的「極限關口」,選手只要熬過了接近體能極限的艱苦時段,最後一程便會一馬平川。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到最後一刻不能輕言勝負,做「笑到最後」的人生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