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2020-12-16 和合至善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慎始如終,則無敗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意思是: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裡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事情如果到結束時仍如開始時那麼慎重,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應有始有終,始終如一,自始至終都應慎之又慎,就像開始時一樣,小心翼翼。不能虎頭蛇尾,開始時認真﹑細緻、謹慎、嚴肅,久後則是敷衍、馬虎、粗心、草率,這樣,往往辦不好事情。越是接近成功,越容易麻痺大意而導致失敗,越要堅持始終如一,才不致功敗垂成。

「行百裡者半九十」。項羽剛開始不可一世,自稱西楚霸王,號令群雄,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但是他故步自封,最後敗給了處處不如自己的劉邦。李自成進京僅當了42天皇帝,便因為花天酒地,放鬆警惕,最後揮霍了10餘年的起義成果,未能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運。多爾袞帶清軍殺入北京城,入主中原,成為了笑到最後的贏家!

「看人只看後半截」(《菜根譚》)。現實生活中,有的領導幹部慎初而未能慎終,開始能做到克己奉公、奮發進取,但逐漸經不起時間考驗,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經不住各種誘惑,結果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墜入腐化墮落的深淵,釀成人生悲劇,害人害己。

「上山容易下山難」。因沉浸於登頂喜悅而麻痺大意,在下山時迷路、失足的登山者,並不鮮見。馬拉松比賽中有一個35公裡附近的「極限關口」,選手只要熬過了接近體能極限的艱苦時段,最後一程便會一馬平川。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我們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到最後一刻不能輕言勝負,做「笑到最後」的人生大贏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在我們的印象裡,似乎儒家就是入世的哲學,講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有著社會的責任感,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氣概,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義凜然。說起道家,我們便下意識地,認為他們是消極的、是避世的,「不敢為天下先」、「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夫唯不爭」,看起來都是講求一種退讓的哲學,一種自我保全的哲學。
  • 《道德經》:十句人生箴言,說盡人生至理
    ——《道德經》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道德經如此受人歡迎精髓在哪?精髓這裡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德經中老子的幾句話總結出了本書精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意: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感情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 歷史文化源流 | 慎終如始
    「慎終如始」出自《道德經》:「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做事情如果到結束的時候仍像開始的時候那樣慎重,就不會失敗,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中華民族歷經了悠久歷史、漫長歲月,人們深深體會到創業之難——行百裡者半九十,越到最後階段,越是馬虎不得。《詩經》中有一句話常被引用:「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做事、為人沒有不能好好開頭的,卻少見能有好好到頭的。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讀懂《道德經》,真是少走了太多彎路《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卻難在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在如今社會發展之中,有的人煩擾命運坎坷,常常會對日常生活喪失自信心;有的人一生拼了命勤奮,卻也還是過得不理想化;也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生費盡心思了方法,遺憾沒有取得成功。在《道德經》中,也是有對改變人生的啟發。實際上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可是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 道德經用10句話,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它是一種勘破宇宙的大智慧,跳出了人本位的思考!圍繞著「道」在轉,同時老子並沒有忽略人的主觀能動性。司馬遷就曾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紀曉嵐也對《道德經》讚不絕口:「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 道德經精華12句,讀幾遍,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
  • 「大道至簡,上善若書」,《道德經》15句精髓,值得一生收藏品讀
    道德經:人生以不爭為本,「無事」才為福。《道德經》被奉為哲學鼻祖,在成書之時適逢春秋亂世,其書也是站在戰爭的角度闡述的智慧,而人生如戰場,所有的智慧本源則是相通的,在《道德經》中更是藏著人生處世的精髓。比如有這樣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第64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道德經第64章【譯文】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亂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03.慎終如始老子認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對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做到有始有終,就不會有失敗了。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怎麼用《道德經》起堂堂正正的男寶名字,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聖成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三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解釋:聖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2. 道聖出自《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奇正出自《老子·德經·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解釋: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5.
  • 原來這些成語都是出自《道德經》!
    一張A4紙500字,一部《道德經》區區5000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包括很多耳熟能詳,掛在嘴邊的成語,都是出自這部《道德經》。
  •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謹小慎微,善始善終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