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少年的你》中,小北對陳念信誓旦旦地說。而現實世界的殘酷,無疑是壓垮被霸凌者的最後一根稻草。校園暴力是每個孩子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嘲笑和侮辱並不是成長的必修課。
「湃客Talk」第6期請來了教育學博士黃向陽教授,他在「湃客讀者群」內分享了自己對校園暴力及欺凌問題的見解。被霸凌的孩子不應由另一個孩子守護,而自我毀滅式的復仇,也不應是掙脫霸凌的唯一方法。從根源治療校園暴力的良藥早已存在,只是缺少成年人的推動。
感同身受過後,也就沒人讓你憎恨了阿倫森是社會心理學家,因《社會性動物》而聞名於世。他開創了拼圖法(Jigsaw),是我多年以來非常喜歡的一位學者。
70年代初,阿倫森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支教。當地公立小學、中學正促進種族融合,不同種族的學生坐在一個教室上課,結果引起了大量的種族衝突。於是,阿倫森帶領一批研究生到學校調研,開創了一種名為「拆拼課堂」(jigsaw classroom)的合作學習方式,使學生們互教互學,共同成長,最終解決了課堂上的種族衝突和同伴欺凌。
阿倫森關於「拆拼課堂」這方面的探索,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著《課堂中的合作》。2014年,我到美國訪學,特意去拜訪了阿倫森教授。他是一位非常溫和的老人,不僅授權我翻譯《課堂中的合作》這本書,還贈與我另一本教育著作,就是今天要討論的《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
阿倫森(左一)和黃向陽「拼圖法」(jigsaw method)緣於美國的一種拼圖玩具,叫jigsaw,把不同形狀的紙板或木頭部件組裝起來,就能拼成一幅畫。在jigsaw小組學習中,每個學生就像一個個玩具部件,他們合作學習時,就像在拼一幅畫。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引進這種合作學習方法,我將它譯為「拆拼法」或「拆拼制」。
「拆拼法」要求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複雜任務,這讓他們必須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將大任務拆分成小的學習任務。接著,承擔相同學習任務的學生學習完畢,需要回到自己的學習小組中教給組內的其他同學,同時也聽其他同學教授知識。最終,學生需要以個人身份參加課堂測試。由於測試成績依賴於其他同學的教學內容,如果學生不認真聽講,或者教授方講得不好,課堂測試的成績就會受到影響。「拆拼法」使課堂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幫助的學習氛圍。
阿倫森及其團隊研究發現,學生間之所以出現排擠、欺凌,甚至暴力,其根本原因在於課堂上的競爭氛圍。「拆拼制「則是一種解決之道,它要求合作,從而有助於學生看到其他同學的內在美。
阿倫森在書中提到了小說《鳥人》中的一句話,「你若不小心,就會對每個人感同身受,也就沒有人讓你憎恨了。」這就是「拆拼制「的力量,它在那些互不喜歡、相互奚落的學生中構建起共情。學生們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拆拼制「小組合作學習後,身邊就沒有可憎恨的人了。
拆拼法是一種沒有失敗者的學習方式。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和同情心,還可以營造友善合作的課堂氛圍,以根除校園欺凌和暴力滋生的土壤。除此之外,阿倫森還提到了其它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與拆拼法一樣,每一項都能讓學生掌握課程的學習內容,同時與同學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夥伴關係。而這一切背後,是「自我說服機制「在起作用。
「自我說服機制」可以用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以及發展出來的自我一致理論加以解釋。我以「卡洛斯傳奇」的故事為例。同學們起初嘲笑卡洛斯,但他們最終喜歡上了卡洛斯,原因是什麼?有人認為,是因為卡洛斯在學習上幫助了他們。這個解釋不一定成立,卡洛斯在學習上幫助他們,大家會心存感激,但未必會讓大家心生喜愛。大家逐漸喜歡上卡洛斯,是因為大家在學習上幫助過他。
當我們幫助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時,這會引起認知失調。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幫這個我不喜歡的人?」為了減輕認知失調,我們會開始從他身上尋找有吸引力的地方,這樣才能說服自己,「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傢伙!」「拆拼制」在反欺凌上妙就妙在這,它依靠人際互動和認知失調,使學生喜歡上一個自己幫助過的人。
槍殺案兇手,成了被欺凌學生的英雄《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從一起校園槍殺案講起。1999年4月20日,美國哥倫拜恩高中的兩個飽受欺凌的學生,槍殺了一名老師和12名學生。兩名兇手最後也舉槍自盡,一死了之。在當時,這起校園槍殺案震驚美國朝野。一方面,這是美國有史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起校園槍殺事件。另一方面,這起事件發生在利特爾頓鎮——一個中產階級聚集的社區。如果紐約市某所高中發生了槍殺案,人們不會大驚小怪,但在利特爾頓鎮這樣安寧祥和的中產階級社區發生槍殺案,這就太不可思議了。
這起槍殺案引起了美國各界對校園欺凌與暴力的關注。美國各州開始紛紛立法,對校園欺凌與暴力實行零容忍政策。學校配備保安,在每一個路口安裝金屬探測器,防止學生攜帶槍械入校。同時鼓勵學生檢舉可疑分子,讓被檢舉的學生接受人格測試,以篩查出危險分子。雖然採取了各種措施,但美國校園並沒有因此獲得安寧。校園欺凌與暴力惡性事件依舊頻繁。哥倫拜恩案的兇手成了一些飽受欺凌,又渴望報仇雪恨的學生心中的英雄。幾乎每到哥倫拜恩案紀念日,也就是4月20日,美國都會發生校園槍擊事件。
今年是哥倫拜恩案發生的第20周年,美國當局發現網上暗藏一個自稱「哥倫拜恩人(Columbiner)」的組織。許多組織成員,都在學校裡被視為異類,並遭到同學排擠。這個網絡組織的出現,說明近20年來推行的零容忍政策,並沒有成為應對校園欺凌與暴力的有效方法。
美國民眾紀念哥倫拜恩校園槍擊案20周年 VCG哥倫拜恩案發生後,阿倫森就針對此案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在案發後的第二年就出版了專著《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他在書中認定零容忍政策屬於治標性質的「外圍幹預」,並沒有觸及到校園欺凌與暴力的根源——學校中普遍存在的競爭氛圍。阿倫森提倡的是根源幹預措施,但他的理論沒有得到推廣。外圍幹預依然是美國應對校園暴力的主流做法,這引發了更加慘烈的悲劇。
2018年,佛羅裡達州道格拉斯高中發生槍擊。尼古拉斯在校園裡瘋狂開槍射殺,導致17人死亡,14人受傷。兇手曾多次在網上發布暴力恐嚇信息,被兩家私立學校開除,又被兩家學校拒收後,來到道格拉斯高中就讀。因為毆打和欺凌同學,他最終還是被道格拉斯高中開除了。這是一則零容忍政策的案例,但結局非常可悲。道格拉斯校園槍殺案,從某種意義上宣告了校園暴力零容忍政策的失敗。
「我和他們根本不認識,他們為什麼欺負我?」阿倫森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獲得美國心理學會三大傑出成就獎的社會心理學家。可很少有人知道,阿倫森小時候是一個不被看好的笨小子,一個屢遭同學欺凌的倒黴蛋。他在自傳《絕非偶然》中說道,自己生活在一個貧困的猶太家庭中。他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哥哥,小時候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之下。在家裡,他經常讓父母擔心、還時常遭到親戚們的取笑。在學校裡,他膽小靦腆,課堂上從不主動發言。
阿倫森一家住在反猶情緒相當嚴重的街區。有一次,阿倫森被一群小夥子打了以後,坐在馬路邊,一邊擦著淌血的鼻子和破裂的嘴唇,一邊疑惑,「我和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他們為什麼這麼痛恨我?是生來憎恨猶太人,還是被父母和牧師教成這個樣子?我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惡意的鄰家男孩,如果他們了解我,會不會減少對其他猶太人的恨意?「
阿倫森自傳《絕非偶然》直到高中,阿倫森還是沒有擺脫校園欺凌。在《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中,他也描述了自己的痛苦經歷。自己曾經在一位心儀的女生面前被一個高大的男生欺負,他反抗了,卻被打得更慘,最終成了全校同學的取笑對象。照理說,阿倫森,一個如此痛恨校園欺凌的人,提出來的解決手段應該是非常狠辣的。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提出來的根源幹預措施充滿人道關懷,並經實踐證明是非常有效的。
在前述的哥倫拜恩案中,兇手在開始槍殺之前碰到了一個叫布朗的同學。布朗問他:「你怎麼沒去參加考試啊?」兇手含糊地說,「我挺喜歡你的,現在趕緊回家吧。「布朗也因此避免了槍殺。這個細節說明,一個心懷恨意的人,如果能得到善意對待,他還是會表現出有人性的一面。
我希望學生們讀一讀這本書,讓他們知道無論同學多麼弱小,自己都不要欺人太甚,免得遭人記恨。我也希望老師們讀一讀這本書,讓他們明白無論學生的表現多麼惡劣,都不要一昧批評懲罰,更不能惡語相向。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職場欺凌和社會欺凌。作為職場中的強勢者,無論自己多麼強大,都不能對同事進行欺壓。受欺壓的人們會心生怨恨,一旦怨恨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變成一種瘋狂的行動。
國家也是如此。2001年,也就是《不讓一個孩子受到傷害》發表不到一年的時間,美國就爆發了911恐怖襲擊事件。如果美國國民和政府能夠充分吸收阿倫森書中的道理——不要讓人憎恨,或許他們就可以避免這場慘無人道的襲擊。
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不讓一個人生恨的道理,適用於學校,也適用於職場、社會、國際交往中。
以下為讀者群問答:
「拆拼法」在欺凌面前並不軟弱無力@長社:阿倫森這種消除校園霸凌的方式在美國有成功的實踐嗎?是否也有學者對他的方式有批評?
黃向陽: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有學校採用阿倫森的拆拼法。它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改善學生關係、化解衝突等方面卓有成效。當然,質疑也是有的。公眾可能會認為用拆拼法去對付欺凌會顯得軟弱無力,甚至是在縱容欺凌。畢竟在欺凌和暴力已經發生的時候,這種根源幹預措施有點「遠水救不了近渴」。
就此,我問過阿倫森,他回答說:「合作學習並不軟弱無力,見效也不慢,我們僅用六周就能顯示出在共情與同情上的巨大收成。雖然完全見效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我看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效的方法。外圍解決方案可能更快,但最終只會部分見效,因為它們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源。」
@自由飄逸的雲朵:阿倫森的消除校園霸凌方式適合中國的校園和孩子嗎?能起到怎樣的效果呢?
黃向陽:我認為阿倫森的這種消除校園欺凌的方式特別適合中國。事實上,在以前,中國的學校就大多採用了類似拆拼制的方法。學生們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營造出一種團結友愛的氛圍,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欺凌的土壤。
VCG在一個團結友愛的班級當中,欺凌是很難發生的。即使偶然發生欺凌行為,也會遭到同學的制止。沒有膽量當面制止的學生,也會在私下安慰受到欺凌的同學,讓受欺負的同學不至於太痛苦。然而,我們國家的小學、初中、高中,現在都逐漸走向阿倫森所批評的排他性競爭過於激烈的模式。並且,中國學校裡的排他性競爭甚至遠遠超過了美國。
今年有一部校園欺凌的電影叫《少年的你》,去年十月份也有一部同樣題材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我認為《少年的你》能讓學生理解校園欺凌從何處誕生,而《悲傷逆流成河》則引導學生認識到什麼是校園欺凌。
《少年的你》這部電影,準確表現了校園欺凌發生的根本原因。例如排名靠前的同學得到表揚時,其他同學神情不佳的畫面,以及陳念因為學習好而遭到別的同學嫉恨。這直觀體現了排他性競爭的危害。
@胡雅婷:阿倫森提出的根源幹預措施的確發人深省,但大規模實施起來會不會出現資金、人力等方面的現實阻礙?有解決方法嗎?
黃向陽:這是一種便宜且容易上手,而且與教育的目標完全一致的方法。阿倫森在《課堂中的合作:拆拼法》和《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中反覆報告,採用過拆拼法的老師都覺得易學好用。它本身是一種教育的方法,而不是懲罰的方法,所以是很容易學的。我自己也在師資培訓中經常採用拆拼法來進行合作學習,用起來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複雜。
暴力發生後,大人們缺位了@樹:當孩子受到校園欺凌的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引導?
黃向陽:我認為有以下重點。第一,當孩子提出自己受到欺凌時,首先要告訴孩子「和爸爸媽媽傾訴是對的,是很勇敢的。」第二,進一步問孩子受欺的細節及感受,告訴孩子「要頂住壓力,只要告訴父母或者老師,我們就一定會採取措施保護你。」
父母應鼓勵孩子向身邊的成年人求助,讓孩子清楚,成年人有優先照顧未成年人的義務。其次,要讓孩子知道,向父母和老師報告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是有本事的表現。除此之外,父母還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讓孩子通過不斷的口頭練習、動作練習來喝止對方或者勸阻對方。比如對對方說「住手!不許動手打人,有什麼話好好說」,或者「住嘴!不許罵人,不許起外號,不許造謠!」
孩子受欺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缺少朋友。所以父母要鼓勵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一個有朋友的孩子很少會受到嚴重的欺負,即使受到欺負,也會得到同學的安慰甚至保護。
顧彬彬:父母也可以採用「自信心訓練」。所謂自信心訓練,就是讓孩子將受欺凌的場景用具體的語言表述出來,然後和他一起設想,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應對?父母要幫他思考周全,如在危險的情況下要確保自己的安全,不要激怒對方,用中性的表達陳述自己的態度。同時也要進行行為和言語的訓練,就是要反覆練習,大聲、有信心地說出來應對的話。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心目中的欺負與成人理解的欺凌是有差別的。明智的家長應該想辦法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方面,《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中提到的自我說服機制和認知失調理論可以應用到日常人際交往技巧中。
* 顧彬彬為《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譯者
本期嘉賓 / 黃向陽
整編 / 實習生 羅煒熠 胡雅婷
編輯 / 王迪
你還想看到關於哪些作品/話題的討論?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們。
「湃客Talk·第7期」預告
11月21日(周四)20:00,歡迎鎖定湃客讀者群。
從IT精英轉型家庭教育的全職爸爸孫啟之、「全職爸爸」選題採寫者張子涵,將和大家一起分享奶爸生活背後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