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作家裡,王小波是比較特別的一個。
王小波在生前名氣不大,反而在死後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評價,擁有一群忠實粉絲,他們自稱「王小波門下走狗」,開設論壇,還出版了多本以「王小波門下走狗」為書名的小說合集——這是在仿效鄭板橋的做法。鄭板橋愛徐渭的詩,曾自刻一印稱「徐青藤門下走狗」。徐渭,號青藤老人、青藤道士。
王小波生於1952年,在北京胡同裡長大,從1968年到1973年,曾經先後在雲南、山東等地插隊,當知識青年和人民教師。1973年,王小波因為患上肝病,回到北京,與家人團聚,被分配到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做工人。
在工廠上班,每天固定八小時之外,再加上周末,都是空閒時間。那時候王小波還沒有遇上李銀河,年輕人的業餘時間比較單調,得找點東西來潤滑大腦。
王小波有一個哥哥,叫王小平。他們關係非常好。有一次,他們從朋友那裡找來了一本武俠小說《飛紅巾》,是梁羽生先生的大作。《飛紅巾》是連載於周末報時的名字,後來與《草莽龍蛇傳》一起結集出版時取名為《塞外奇俠傳》。
王小波、王小平兄弟如獲至寶,由這部小說迷戀上了武俠小說。他們到處搜尋武俠小說時,又接觸到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作品《碧血劍》。
《碧血劍》是金庸創作的第二部長篇武俠小說,創作於1956年。這部融歷史與傳奇為一爐的武俠小說,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使得故事情節變得更加跌宕起伏,這種手法在武俠小說創作中還是第一次。王小波在看了《碧血劍》之後,再看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便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之感。
在那以後,王小波、王小平兄弟想方設法搜集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等,一部部看下去,看得廢寢忘食。
金庸從1955年創作《書劍恩仇錄》,到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一共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在上世紀60、70年代,這些武俠小說在中國內地廣為流傳,但這些書籍絕大多數都是翻版盜印,沒有得到金庸的授權,只有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家,是經過金庸授權而出版了《書劍恩仇錄》。因此,王小波、王小平兄弟找來的那些金庸武俠小說,很有可能屬於盜版。
在那以後,王小波就成為了一名武俠小說迷,特別愛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根據王小平的回憶,王小波還修煉過《天龍八部》中天山童姥的「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功」,苦練過鐵砂掌。修煉「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功」是「端坐床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練習鐵砂掌則是「奮力用側掌敲擊椅子背」。據王小波所說,他練鐵砂掌是要去「滅一個仇家」。
然而,悲劇的是,幾天之後,王小波的手痛得不行,只好到醫院就醫,「醫生給他照了片子,竟然是尾指骨折,於是他鐵沙掌的修習中道夭折,復仇大業當然也就泡湯了。」
王小波雖然沒有練成「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功」和鐵砂掌,但金庸武俠小說對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後來,王小波在創作小說時,部分情節就帶著武俠小說的影子。在短篇小說《夜行記》裡,書生與和尚都是深藏不露的武功高手。在長篇小說《紅拂夜奔》裡,王小波也刻畫了一個身手不凡的劍客虯髯公。
《天龍八部》裡的毒藥「三笑逍遙散」,出現在了王小波小說《革命時期的愛情》裡:「三笑逍遙散是金庸先生筆下最為惡毒的毒藥,中在身上不但會把你毒死,還能讓你在死前得罪人。其實在革命事期只要能叫人發笑就夠了,毒性純屬多餘。」
其實,王小波的創作,與金庸先生還有另外一層關係。
王小波在《我的師承》,寫道:「我終於有了勇氣來談談我在文學上的師承。小時候,有一次我哥哥給我念過查良錚先生譯的《青銅騎士》:我愛你,彼得興建的大城,我愛你嚴肅整齊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麼莊嚴,大理石鋪在它的兩岸……他還告訴我說,這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是最好的文字。」王小波承認,查良錚是自己的文學老師之一。
查良錚是誰?他又叫穆旦,是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又是金庸的堂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