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小興安嶺裡深處,蘊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神奇民族,也是中國最後的狩獵民族,她就是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世世代代居在我國東北部地區。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為8196人,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們使用自己的鄂倫春語,沒有文字,現在主要使用漢語漢文。鄂倫春的先人們因終年在深山老林中遊獵,在同大自然的抗爭中,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才能世代繁衍生息。因此他們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的親近。古代鄂倫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對火神的崇拜有著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烤,使物體變得更為潔淨。
鄂倫春族的節慶很少,定居前重要的節日只有春節,鄂倫春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慶祝狩獵豐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們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賜更多的獵物。除了春節,鄂倫春人在每次狩獵豐收歸來,也要與族人一起燃起篝火圍座一周,邊唱邊舞,慶祝狩獵歸來。古代鄂倫春人非常敬仰和崇拜火神。火是原始狩獵者生存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鄂倫春人煮食取暖的依賴,也是抵禦野獸的強有力的武器。
新中國成立後,鄂倫春人結束了原始的遊牧生活,但對火的感情絲毫沒有減弱,並熱切希望有一個以篝火為主要形式的民族節日。經鄂倫春自治旗人大常委會批准,每年公曆6月18日為鄂倫春民族篝火節。篝火節也成了鄂倫春族唯一的法定傳統節日,每年舉行一次。
為有一個永久性篝火節廣場,2006年,經自治旗聯席會議研究決定建設一個集傳承鄂倫春民族歷史文化、愛國主義教育、節日慶祝、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庫圖爾其篝火節廣場」,「庫圖爾其」鄂倫春語為「有福氣的地方、吉祥寶地」之意。至此每年的篝火節都在庫圖爾其篝火節廣場舉行,整個廣場佔地15.36萬平方米,場地內建有5座鄂倫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牆及9個雕有蛇神、風神、鷹神等圖案的圖騰柱。從空中鳥瞰全場,恰似一個民族工藝品———樺樹皮盒蓋的形狀。建成後的庫圖爾其廣場也成了鄂倫春自治旗的標誌性建築。
每年到6月18日這一天鄂倫春人都會身著豔麗的民族服裝聚集在一起,祭祀天地神靈,感恩眾神福佑族人繁榮興旺,並舉行歌舞、競技、遊戲等慶祝活動。我們是趕在6月18日前到達鄂倫春旗,為的就是去感受鄂倫春人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鄂倫春民族的狂歡節。
伴隨著響亮的鹿哨聲,篝火節正式開啟,熊熊篝火照亮了四周,劃破了寂靜的夜空,一堆堆篝火,在夜幕裡發出金色的光輝,一串串節日彩燈閃射出迷人的光彩,濃烈的節日氣氛浸透了整個廣場。望著跳躍的篝火,鄂倫春人仿佛又回到了古老的過去。他們載歌載舞表達他們熱愛光明、熱愛火熱的新生活。篝火節上能歌善舞的鄂倫春人表演了精彩的節目,展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出於對火神的敬畏,鄂倫春人對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髒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銳的東西向火中亂捅,以免觸怒和傷害火神。他們在點燃篝火時,樹枝和木棒一定要鋪排平整,嚴禁亂放。使用燒柴時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傷火神的眼睛。每當人們狩獵搬遷時,不許以水滅火,火種要妥善保存由一地帶到另外一地。
古時鄂倫春人為保存火種,他們將一種長在樺樹杆上的菌類作為載體工具。這種菌類形狀像蘑菇,晾乾后里面呈粉末狀,纖維結構緊密、堅硬,體積小,雨水不易滲透,是一種理想的存火材料。每當行獵或遷移時,他們就從火坑裡揀出一塊紅火炭,然後放在這菌類植物中用皮條繩綁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帶在後腰間。到了新的營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倫春族遊獵時期居住的房屋)裡,再將火種埋入火坑,並舉行簡單的祭火儀式後,才可以加柴煮食。
鄂倫春人祖輩遊獵於茫茫林海,在與大自然抗爭中與火相伴,視火如神。火給予了鄂倫春民族光明與文明,千百年來,勤勞勇敢、崇尚自然的鄂倫春民族傳承千年族風,築起吉祥的篝火,在篝火旁歡歌起舞,以表達心中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美好祝福。火是古代鄂倫春獵人心中的力量,是原始狩獵者生存發展有一個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