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月廿八,是東嶽大帝神誕。
下面這張照片,是北京東嶽廟的東嶽大帝,上個世紀20年代拍的。這座東嶽大帝神像相傳是元代雕塑名家、道長劉元所塑,可惜已毀。
1947年,一些外地流亡學生佔據了北京東嶽廟,他們舉著破除封建迷信的幌子對廟裡進行破壞,元代塑像慘遭砸毀。建國後,北京東嶽廟關閉,直到1999年才恢復對外開放。
我國現存最早的東嶽廟--南撖東嶽廟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茶坊附近,有座東嶽廟,也叫孤魂廟。清朝時有些山西人走西口,在呼和浩特去世後沒有子女埋葬或是沒有買棺材板的錢,他們的遺體便會被放在孤魂廟。
上世紀50年代,孤魂廟的神像被倒進養魚池,只剩下了空房子。目前孤魂廟已經是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還被民居所包圍著,周圍還能看到破破爛爛的景象,但是呼和浩特玉泉區委宣傳部在其出品的《玉泉故事匯》表示:在不久的將來,孤魂廟也就是呼和浩特的東嶽天齊廟,一定會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面向我們。
孤魂廟傳說
吳真是廣東潮州人,她的媽媽名字裡有個「嶽」字,但她的媽媽一直不清楚她的外公為什麼給自己取這個名字?
2017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廿八日),是她的媽媽70歲農曆生日。當天,她的媽媽與老伴還有吳真登泰山。經過碧霞祠,她的媽媽看到正在進行「慶賀泰山神東嶽大帝聖誕祈福法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這個嶽!原來我是這個嶽!」
「原來父親是為了記念東嶽大帝的聖德啊!」她的媽媽走出碧霞祠,立刻撥通吳真的大姨電話,告訴大姨這個大發現。
吳真在《東嶽信仰的私人信寫》記載:「原來我是這個嶽!」已經走過革命意氣歲月的母親,顯得十分感恩與釋然。她說,幸虧外公沒有在她年輕的時候告知這個信仰密碼,那時年輕氣盛的她可能會因此怨恨這個名字。「現在我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也會拜神祈禱,這個答案,來得正是時候。」
吳真說:母親解鎖困擾她七十年的名字密碼的傳奇經歷,令我感受到了這一變遷對於普通人的真實意義。我相信,如母親這樣丟失了信仰密碼的中國人,不止她一人。
寫到這裡,還想起2016年泰山東嶽廟會啟幕,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王素惠在啟幕式上說的一段話:「泰山文化在臺灣地區的傳播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東嶽大帝、碧霞元君金身就已渡海到達臺灣,1673年,主祀東嶽大帝的臺南東嶽殿建立。」
目前,全臺灣有供奉東嶽大帝、碧霞元君的廟宇五十餘處,在臺灣每年農曆四月中,各廟宇都要舉辦隆重的祭祀進香活動,信眾總計數十萬人。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史上,文化認同與共同信仰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海峽兩岸,共同的信仰,就是統一、防止分裂的基礎呀。
咱們「道教天天談」微信號建了個「越來越好學道群」,大家在群裡聽道長講道,學道修道。有興趣的善信,歡迎加入「越來越好學道群」,詳情請點擊加入「越來越好」,讓我們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