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不是這樣一種人:
待人接物非常友善,但總喜歡獨來獨往。
平時不喜歡和別人衝突,包括口角和行動上的,可以妥善處理和每一個人的關係。但是大部分時間你都喜歡獨處,很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如果是,你就屬於:友善的孤獨者。
對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兩者並不衝突。
獨來獨往並不意味著你不善於社交和表現,相反你可以很自如的切換到侃侃而談的模式,只是你對成為一群毫不相干的人眼裡的焦點這件事已經沒興趣。
你平時與人為善,能理解大多數人的行為,但並不去附和他們,不想被討論,也不想去看別人的熱鬧。
你其實很溫柔,但不向每個人展露,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讀懂你的溫柔。所以你選擇只對一極少數人溫柔熱情,剩下的大多數人,你保持禮貌和理性。
人性有一個基本需求,就是需要周圍的人對自己有一種認同感,認同自己的狀態,認同自己的成就,所以一般的人都需要社交,需要展示自己,這其實也是內心弱小的表現。
而對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來說,他們已經不需要從周圍的人那裡獲得認同感,他們更需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所以他們不再外求,寧可去內求。獨處就是一個人開始內求的表現。
獨來獨往並不代表著孤單,反而這更容易讓一個人放飛內心;同樣的道理,在人群中熱熱鬧鬧也不代表你被認同,那更像是一種外在的喧譁。因此有句話說的好: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還有一種人,則屬於「外向的孤獨者」。人多的時候,她們對外總是表現出一種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狀態,並且總給大家帶來各種快樂,熱情,時刻呈現出一種自信、正能量的積極印象。
但是每次曲終人散之後,她們就會進入到一種多愁善感的感性狀態,獨處的時候她們很喜歡安靜,但是她們在群體行為裡不喜歡表現自己這一面,也不會刻意地找人訴說。
實際上她們是在用嘻嘻哈哈的外在掩飾自己的孤獨,故作灑脫其實是平衡內心的寂寞。然而這些都無法救贖一個人,唯有內心強大,才是應對一切的靈丹妙藥。
2
我們還能發現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人的社交圈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社會,由於受區域和現實條件的制約,每個人所處的圈子往往就是離須自己最近的這一幫人,比如同事,同行,同學,親戚等等。
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的圈子不再受現實條件區域的制約,那些有共同語言/志同道合的人越來越容易聚集到一起了,儘管你們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業,甚至你們天各一方,但是同樣的「認知」和「三觀」的契合使你們互相吸引。
所以我們在開會/吃飯的時候,經常發現有的人一直抱著手機聊個不停,卻對面對的人視而不見,這其實根本不是什麼「手機病」,而是意味著他對你這個「眼前人」毫無興趣,這就是網際網路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
因此,當你在現實裡看到一個人總是獨來獨往,並不意味著他沒有自己的交際圈。而是因為你沒有進入他的交際圈。儘管你們離的很近,但是你們是兩個世界的人。道不同不相為謀,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一個社會的生產力越發達,人的獨立性就越強,人與人互相干涉的情況就越少。
越落後的社會,人們越需要合群。越發達的社會,人們越需要獨立。比如在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時刻抱團在一起,才能抵禦災害和野獸的侵襲。
在封建社會,男人是耕地種田的主力,女人力氣小不擅長做體力活動,必須依託男人才能有衣穿有飯吃。
但是現在生產力那麼發達,人們完全不需要非要扭在一起才能生活下去。科技的發展,把人從勞動中解脫出來,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變得越來越獨立。
社會越發展,人類越需要分散和獨居。人的個體化是大勢所趨。未來的社會的基本單位不再是企業,也不是家庭,而是「個體」。
放眼四望,如今那些強大的人都成了完整而獨立的個體。這早已不是那個誰可以為誰去死,或者誰需要誰為自己去死的時代了。
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包括人格的獨立和經濟的獨立,才有資格談愛情/親情/友情。
3
我們往往有一種執念,就是當看到別人在走彎路的時候,總是試圖糾正別人的行為,企圖讓他們少走彎路,能夠筆直到達目標。
我們苦口婆心的給他們講很多道理,甚至恨不得插足他們的生活,直接帶他們繞過去所有的彎路。這的確是一種好心,但是好心未必就能辦好事。
因為這樣做不僅幫不了別人,還往往會打亂別人的節奏,亂了別人的陣腳。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往往不是筆直的,而是曲折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結點,每個結點都有他們要克服的困難。即使我們能幫他們直接逾越了前面的結點,後面更大的問題也會隨著之而來……這樣做就相當於是拔苗助長,甚至可以說是禍害了別人的人生。
總是試圖改變別人,甚至總是去幫助別人,是一個人最大的執念。我們要做的其實是改變自己,能做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更不要說對別人的人生指手畫腳,輕易插足。
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接納別人的不足,理解別人的結點,放棄改變別人的想法,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4
《道德經》裡有句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鄰居吵架了,其實這句話說的是社會文明的最高境界:即便兩個人近到咫尺,卻也不會互相影響和幹涉,彼此獨立,和而不同。這句話描繪的其實是非常和諧/文明的現代社會。
未來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就是最好的狀態,時刻清楚別人的界限在哪裡,並給自己劃出一道界限,這樣才能跟活出自我。
今後的社會將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外一部分人,這一個人完全理解不了他身邊的另一個人。不能理解沒關係,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層次的修養。
傳統的社會是「同而不和」,每個人都是在同樣的模子裡成長的,三觀也都是被別人塑造的,大家互相拉幫結派、算計排擠、攻擊謾罵,彼此看不慣,等等。
未來的社會是「和而不同」,人和人之間的區別會越來越大,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化,沒有人再有閒心說別人閒話,也沒有人再會在乎別人眼光,誰也沒有權利把自己三觀強加於人,這叫多元化共存。
這就是文明的進步,大家不必再互相強加,互相干涉,互相糾纏,甚至惡語相向。讓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塵夢裡,誰也不欠誰的。
讓我們熟視無睹的擦肩而過!
END
∞文章來源:水木然學社∞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