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有人一語道破:"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我平常不喜歡和人有衝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爭執,和氣生財,以和為貴是我一直秉承的處世之道。即使是對方故意挑是非,我也是儘量克制,除非觸及我的底線。要說獨來獨往,是因為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看不完書、電影,大量的社交活動要去參加。和我不相干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和他們閒扯。但可以做到的是,在需要社交溝通的時候,快速切換狀態,進入外向侃大山模式。你看我獨來獨往,很有可能只是和你沒什麼好聊的,我很有可能正在和另一幫朋友玩得正嗨,只是你不在我好朋友圈子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外向的人喜歡呆在人群中,而且享受成為人群焦點的感覺。當他們一個人時,常常會感到無聊或者不安。內向的人更喜歡獨處,或者只喜歡與一個或者一小群其他人呆在一起。周圍太多人,會讓他們覺得太耗費精力。性格的傾向是一個光譜,而內向和外向是光譜的兩端。這就意味著,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內向和外向傾向。孤獨和獨處並不同,喜歡一個人獨處並不是病,只是一種理性的狀態,喜歡獨處的原因很多,有不被人理解有懶得解釋而獨處,是想情緒和緩下來;有的是覺得自己和別人見解不同有不想起爭執而獨處,是曲高和寡的孤獨;也有被別人傷害了,獨自舔舐傷口,無論種種,都是心生疲態,才做出的選擇,在這個時候要告訴自己,這種狀態只是短暫的,要儘快走出來,畢竟好心情才有好運氣
現在就來說說喜歡獨處的原因性格太過老實,心理純真。不願意無故傷害他人,也不願自己被傷害,把自己隱藏起來自我保護。一方面有心理的原因,一方面也源於善良,總喜歡待人以誠,受傷的卻往往也是你們。好朋友看似很多,遇到困難卻無人幫。經常吃喝一大群人,給你捧場,顯得非常有面子,吃吃喝喝嘻嘻哈哈,可是真遇到事了,一個人也找不到,打電話過去就推脫有事或者不在家。這種事往往對其心理打擊非常大,也明白了什麼是酒肉朋友靠不住。喜歡一個人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跟人說話也挺累的。社交對於你來說,簡直像上戰場,會令你非常疲憊,你的心理偏喜安靜,性格較內向,喜歡一個人逛街,買東西,旅行,看電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只有樂於獨處的人,才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從麻亂中理出頭緒。人在獨處時,反而能摒除全部雜念,更明晰地知道自我,讓自己取得更優異的提高和時機。強者善獨,弱者成群,聰明的人都懂得距離、神秘感、緘言是讓自己更加稀缺的必要手段和智慧。其實,真正聰明的人內心是特別通透的,所以,就不願意讓自己更多的身處事非之中。
聰明的人話語雖少,但句句點精,凡經出口,必有價值。其實,並不是聰明人喜歡獨處,而是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太少,這就是二八定律,世界上成功的人是極少數,世界上精英只佔極少數的少數……聰明的人是最善於製造「稀缺感,距離感、神秘感、價值感」的,他們常常用這種方式保持自己較高的影響力和被公認的價值。你經常會發現,當很多人都誇誇其談地講完時,總會有某類人,若有所思,似說非說的,然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這個人身上,短短幾句就讓大家心悅誠服。你也會發現,在某些聚會時,有些人是不會場場都應約的,次次都答應的,會時不時的缺席,這種感覺就是給人一種價值,來者不易。
猛獸獨處,牛羊成群,真正智商高的男人,內心是孤獨的。人們也都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確實不足為奇,而伯樂才是領導,他們會懂的與人相處,為人處世,懂得結合你們的力量的是伯樂不死千裡馬。最後總結:高智商的男人,是一個思維活躍,考慮問題比較全面,在遇到問題能快速做出判斷,低調的做自己的人,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高智商的男人也經常被不理解的人,認為是有自閉症,不善於交際等。
說智商高的人因此清高,孤傲。同樣也是一家之言,或許是被拒絕後的氣話。玩需要圈子,需要共同話題,需要差不多的層次。不同層次的人即使想玩都玩不到一起。大家感興趣的內容不同,經歷不同,感悟不同。說白了,不是人家不願意跟你玩,是你跟人家玩不到一起。其實,即使智商高的人也同樣是人,是人就離不開人的天性和屬性。實際情況恰好和大家想的相反。智商高的不是不喜歡與人交往,相反很渴望與人交往,希望有共鳴者。由於和一般人聊不來,反而顯得孤獨。越是這樣,越渴望有朋友。只是他們交友有一定要求吧。
在我們認知裡,內向的人被認為是獨行俠,總是待人冷漠的。外向的人就總是開朗的,總是待人熱情的。事實上,並非如此。影響我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是我們受到的教育,身處的時代和家庭的環境。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完全的內向或者外向性格的人,內向性格傾向的人都會因為成長環境,教育,家庭的因素,而學習去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外向性格傾向的人,也可能因為不斷變化的周遭而變得慢慢往內向的方向傾斜。人如何去社交,主要由大腦產生的多巴胺,一種讓大腦感覺舒服的激素控制。
我們每個人大腦多巴胺的釋放不同,會對我們的大腦皮層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那些天生容易獲得刺激的人屬於內向型,他們會儘可能去避免任何額外的社交刺激,因為這可能使他們感到焦慮。而那些天生難獲得刺激的人屬於外向型,因為刺激的缺少,會讓他們感到無聊,所以他們會儘可能去尋求額外的刺激。大多數人的刺激水平並沒有達到任何一個極端,它會有所波動,讓你覺得有時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尋求刺激。而其他的時候,你會覺得刺激太多了,想要去抑制它。
獨來獨往是為了留給自己更多時間與人交往久了,多了以後,我們都或多或少會感到疲倦。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前進的步調,也是有所不同的。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在上學,是否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誰要去吃飯?」「我,等我五分鐘。」二十分鐘過去,「好了,我們走吧。」其實我已經餓過頭了……也許一次兩次,我們都能接受,可是遇到這樣的情況次數多了呢?上學時,物理老師的一句話讓我直到今日還記憶猶新。「如果把那些等人的時間,都用起來,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當時還年幼的我覺得老師怎麼這麼冷漠,可今日回想來看,這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每人的步調不同罷了。我們總需要充足的獨處時間來平復與人交往後的疲倦,以及恢復與人交往後耗費的精力。或者拿這些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自己的步調來確定是否需要預留更多的時間給自己。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很和善,卻總是獨來獨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