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輝
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素材、邏輯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而邏輯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把文章撐起來的脊梁。
而我們新媒體小白很欠缺的就是邏輯思維能力,寫出的文章很凌亂,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邏輯不嚴謹。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邏輯。
什麼是邏輯?
在職場匯報工作的時候,領導常常批評下屬:邏輯不嚴謹,匯報沒有邏輯…
具體來說:講話沒有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而是雜亂無章,想到哪兒說哪兒,,前言不搭後語,缺乏條理性。
其次,沒有層次,沒有主次之分,眉毛鬍子一把抓,而且內容囉裡囉嗦,不能把事情用最簡短的語言來表達,所以領導感覺你的匯報特別亂,越聽越糊塗,常常讓你拿回去重做。
那到底什麼是邏輯?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邏輯就像串起糖葫蘆的那根棍兒。也就是把相關事物按一定的規律串起來,這個規律就是邏輯。
對應到新媒體文章,邏輯就是把一個個零散的素材,串起來的那條主線。
做事,要有做事的邏輯。
在生活中,比如,你去看病,看病的流程,或者說步驟,就是一種邏輯,你要先去掛號,然後才能去醫生處問診,接著醫生給你開處方,最後你去繳費取藥,這就是一種邏輯,做事情必須要符合邏輯。你必須先去掛號,才能一步一步往下走,你不能跳過掛號,直接到醫生那兒去問診,這就是你看病這件事的規律,不合邏輯,真是走不下去了。
同樣,我們在工作中也有工作的邏輯,你在開展一個項目的時候,你的開展項目的邏輯就是PDCA,聽說過這個詞兒沒?就是先做計劃,然後去實施,實施的過程中進行檢查,最後對檢查結果進行處置。
同樣,我們寫作也一樣,要有邏輯。
比如說,這有一個小房子,讓你描寫這個小房子。有人就這麼寫:「這是一個漂亮的小房子,它的正面是紅色的,它建於1890年,裡面雕梁畫棟,它側面是天藍色的,背面是灰色的。」這樣寫,好不好?為什麼?
顯然,這樣寫很不好,讀者頭腦中對這個小房子的印象是混亂的,一會是正面,一會是建造年代,一會是裡面的情景,一會兒是側面、背面的情景,讓你的思想不斷跳躍,不能沿著同一個思路走下去。這個小房子在讀者腦海中沒有一個清晰的印象,給人的印象一團糟,這就是沒有邏輯。
那怎樣描述這個小房子才有邏輯呢?
比如,從前、後、左、右,4個方向來描述這個小房子,你可以這樣描寫:「這個小房子前面是紅色的,左面是天藍色的,右邊是白色的,背面是灰色的。」這時你腦海中就有一一幅畫,一個清晰的小房子就印在你腦海裡了,這就是有邏輯的描述。
除了這樣描述小房子是有邏輯的,你還可以怎麼描述這個小房子?你還能從什麼角度來描寫這個小房子呢?
我們看待一個事物的邏輯,並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