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幾個反面例子:
「據媒體報導.......」「據有關部門調查......」「科學研究表明......」
請問一下是誰報導的?誰組織調查的?哪個實驗室研究的?
「專家表明、專家認為、有研究認為」……這些低質的垃圾語句大量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成分殘缺」的用語習慣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這類節目建議還是不看為好。
題主覺得自己「沒有抓住重點」,完全可以從「成分」這個角度反思一下。
我以前給人講題經常發火,不是因為他多笨,而是連基本上的問題都描述不清,比如習慣性地用一些我不能第一時間理解的代詞(這個、那個),還需要老子反覆確認,一大把時間花擠牙膏般的「審問」上。
合格的表達並不要求你一句話要包含多少信息,更不需要一下把時間地點人物全部描述完整,但至少要準確無誤、加以足夠的限定和修飾條件,讓聽者不需要費力「拼湊」你的語句,能夠第一時間get到你的重點。
如果能做到「成分完整」,表達能力就基本OK了。
我們日常說的邏輯,其實就是「因果」;再複雜一點就是三段式:A推B,B推C,從而A推C(外延和內涵都算了)。
因果,咱們再剝一層就是話題的「矛盾點」。
來一個簡單測試:「家長紛紛給自己孩子報課外補習班」,這個行為的矛盾點是什麼?
乍一看很多可以說,最常見的就是「隨著社會進步,教育水平提高……」,或者「孩子不滿足於學校的學習,想進一步提升……」
但真正的矛盾點大家或許並不陌生,其實是「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家長「紛紛」報班,這是個群體行為,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競爭這個內在因素。
同樣找下述行為矛盾點,提升難度:「8-12歲的孩子們都應該有一臺自己的電腦用於進一步學習」。
為什麼要電腦?因為這樣可以更好的學習,大家都是如此,本質上還是競爭,矛盾點和第一個幾乎一樣。
如果讓你寫個開頭引入,你再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就顯得很low,就是那種不經腦子思考的模版套用行為。話題改變,換成手機、洗衣機、灶臺、吹風機都可以套用,這就屬於沒有邏輯的冗雜語句。
所以咱們講:「說話是要動腦子的」。
再拿初高中生英語作文來說,甭管啥文章都能給你來個「With the development/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society/education/medication……)」然後給你引出主題,如果閱卷老師有很高的英文素養和邏輯水平,估計25分很多人拿10都難。
我們平時常說的邏輯還可以指一個人發言的嚴謹程度,是不是環環相扣的、成框架的。
成框架不難,難得是內容填充。
題主表達不清很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語言層次不清晰。
怎麼陳述一件事?
張口就來?語無倫次?用無數個「然後」?
最好的結構是:
中心句+細節描述,細節得是為中心句服務的。
舉個例子:
我的同桌很漂亮。(中心句)她有一雙大大的眼睛,長長的頭髮……(細節1)每次看到她我都會臉紅(細節2)。
雖然很簡單的三句話,作為讀者,我首先知道「你同桌很漂亮」;接著我知道她「為什麼漂亮」、「怎麼個漂亮法」;最後我還得知「她漂亮造成了什麼影響」。
看,這就是充滿邏輯層次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