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時代的改變,家長們開始逐漸注意到關於一個人的發展,尤其是在進入大學和出到社會後,關乎一個人的智商問題真的不是那麼的重要的,反而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更需要花費一番心思。
而在人際交往中,佔據主要因素的就是關於孩子的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鍛鍊出來的,更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學會的,更不是一個人自言自語就會無師自通的。關於能力的表達是一門學問,分為語言表達和神態以及動作表達。而且語言表達不僅是簡單的說什麼的問題,這其中還包含著對人物細節的觀察,要做到察言觀色,揣測他人的心情和所述語言中是否隱含著潛在涵義,同時在發表言語的時候還要做到對言辭應用上的合理採用以及邏輯順序的正確搭配…
而動作表達則是一種對語言表達的輔助,可以達到對我們所發表的言述進行更加生動的闡釋和情感渲染,很多時候,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動作,就可以傳達出很多情感。
總之,關於表達能力的鍛鍊不容小覷,家長們在育兒過程中要儘早的關注對孩子的表達能力的訓練。
一:表達能力也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哈佛大學首位女校長吉爾平福斯特在在一次演講中說:"很多時候,給我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往往是那些將語言視為行動的領袖們。這些領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之前看了一個電視綜藝節目叫做了不起的孩子,其中有一個名叫李欣蕊的小女孩子,其在節目中的表現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好評。在節目中,這個孩子說話淡定自如,有理有據,邏輯清晰,語言表達能力很強。這不免讓家裡有小孩的家長們感到豔羨,也開始注意到自己家小孩在表達能力上的表現。
確實,很多小孩子都會表現出不愛說話的樣子,總是在人前保持沉默,即使他人主動問話也是惜字如金的一種狀態,或者是說話很沒有邏輯性,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免另一些家長感到著急,也試過教孩子說話的方法,但越是強迫孩子說話,孩子反而越膽怯,越是糾正孩子的語法錯誤,往往導致孩子也失去了耐心,或者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變得自信心大減。
二:語表達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很大影響
孩子的表達能力弱,還有家長認為是孩子年齡小的問題,覺得不用刻意的去訓練,等孩子長大自然就會變好的,實則不然。要知道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的基礎期是在7歲之前,而在這個階段時鍛鍊和培養孩子各項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
我們常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很多時候一些基本的能力技巧不及時的傳授給孩子,等過了這個打基礎的時間段後,還想培養和糾正就已經晚了,也不是無法再進行提升,而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對孩子的成長學習也會造成阻礙。
孩子表達能力弱可能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家長們要有所了解:
1.性格變的自卑內向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說話含糊不清楚,可能在家長們看來是一種可愛的表現,常常會忍俊不禁。但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清晰,家長的哈哈大笑可能就會被孩子們理解為嘲笑,而自身無法正常準確的進行表述,也會造成孩子"干著急"的局面,漸漸地,孩子就會變得不愛說話,性格也開始自卑,這對今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2.對人際交往造成影響
當表達能力薄弱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詞不達意或者不能準確的將自己的想法進行正確的表述,甚至有的時候會出現表述意義扭曲的情況,這對於與外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都是會造成阻礙的。
3.對孩子的學習造成影響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的表達跟學習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對表達的使用沒有認識全面,很多人是這樣的,他們的表達能力弱就是因為缺乏邏輯性,分不清主次關係,而這可能不僅僅只影響到孩子的表達上,更可能會將自己的想法思維應用在學習之上,而多數學科都是涉及到邏輯思維能力的運用的,還有一些語言文科類的學科,孩子的表達能力弱,在學習上也是會受到阻礙和影響的。
所以,鍛鍊和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非常重要,有家長們也有意識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卻不知道怎麼去訓練,或者是摸索不到正確的方法。
三:說故事比讀故事更有效果
培養表達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們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性格以及心理特點等,抓住時機來對孩子循序漸進的進行表達能力的訓練。
孩子的表達能力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認知的,讓他們認識到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表達能力也是家長有意識去培養的,能讓他們在今後的社交中更加的得心應手。
而對於孩子貪玩好動的天性,往往一本正經的理論式傳授不會通常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家長們更多採取的是寓教於樂的教育訓練模式,讓孩子在輕鬆有趣的狀態下潛移默化的學習以及提升表達能力水平。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聽過"張爸爸"這個稱號,"張爸爸"本命張大光,是臺灣故事屋創辦人,也是臺灣第一位引領"說故事"風潮的人物。別人人都鼓勵孩子多讀故事,他卻認為相比較於讓孩子去聽故事和讀故事,都不如讓孩子自己說故事。
"張爸爸"說,喜歡聽故事的孩子長大自然喜歡閱讀。每天就抽出15分鐘的時間,一天講一個故事,就能增強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意想像力和對閱讀的熱情。
但是如果換作讓孩子自己講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和父母之間就可以進行交流互動,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內容和含義,而孩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注意力也會更加的集中,也會展開更為寬泛的思考,他們會在腦海裡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去組織故事劇情,怎麼樣才可以讓一個故事在講述出來的時候更加的生動形象。
很多家長都有試過給孩子講事故來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現在不妨試著讓孩子自己來講故事,效果可能會更好。
四:如何讓孩子在講故事中提高表達能力?
1.注意故事的選取
注意,讓孩子自己講故事也不是隨便什麼故事都可以的,而是要選擇適合孩子表的故事,孩子本身是有表達能力基礎的,這時候的故事是以培養和鍛鍊孩子的概括能力為主,所以不要挑選難度係數過大的故事讓孩子進行鍛鍊。
2.家長們注重互動
在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家長們要注意互動,因為這個時候其實孩子心裡也是緊張的,而家長的參與就可以緩解孩子的緊張,家長還可以為孩子做表率,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和模仿,達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提升過程。
3.注意語言神態和肢體動作相配合
要注意講故事不僅僅動嘴把故事說一遍,要想說好一個故事是需要聲情並茂的,家長們對孩子有指引,讓孩子學會在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動作和神態上的配合,讓語言表述更加的生動形象,比如在以某一種動物視角來進行陳述的時候,孩子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來進行動作模仿和語音神態模仿,這都是對孩子表達能力的鍛鍊和提升。
要想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並不難,找對方法是關鍵,讓孩子自己講故事,從快樂參與中得到提升。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