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學是練習的開始,練習是為了完成學。在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學英語,老師教過一次,要孩子跟著模仿,然後能夠藉助於課本,能夠完成自我練習。學到了,也要時常去複習。複習,不僅是為了鞏固和消化,也是在鍛鍊學習中的思維,在實踐中印證所學。學習是需要思考的,模仿的過程,是靠孩子思維支配行為和發音的,所以模仿的是思維中的印象,所以老師教學過程中,目的是為了鍛鍊孩子的思維表達能力。對於教學印象的鍛鍊,是有方法的,而方法來源於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孩子的實際練習。這個練習,會讓思維對印象更真切。就像孩子看到英語讀物上的對話內容和圖片,考核的是看到圖片,思維對方法的運用過程,通過外在表現,來判斷孩子的學習進度和程度。
在家庭環境中,孩子雖然看起來沒學,其實也是在學。課本上的圖片是內容,現實中看到的景象也是內容。課本上的內容,是結合事物,有對話和發音的。現實中的景象,也是事物,家長教孩子認知,在互動中,圍繞事物,已經在認知和練習了。家長在輔導孩子,其實,也是根據孩子學習內容,進行輔導的。所以看起來是輔導功課,實際上,家長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學習。跟隨和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所以,輔導孩子英語,並不是難事。因為輔導的過程,是鍛鍊思維方法的過程,而不是重新教。方法和目標一致,學起來,才不會迷惑。如果老師教一個方法,家長又教一個方法,聽誰的呢。家長需要做的是,擴大和延伸,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完善思維方法。
少兒英語發音練習,是結合了事物景象;所以發音代表的是事物,而不是符號。當遇到事物,需要對應的是發音,而付諸於發音的是思維。需要對應英語發音,所以需要付諸於英語思維。如果發音是對應符號,通過事物來認知符號,這就會增加了思考過程。發音是不間斷,不等待的,思維怎麼能間斷和等待呢。看到英語單詞,感到的是事物或現象呢,還是密密麻麻的符號呢?如果感到的是事物或現象,已經在使用英語思維了。如果看到的是字母和符號,要多想一想,去理解的時候,還不能形成英語思維。鍛鍊學習能力,是通過練習,提升在學的時候理解效率和質量。在教孩子閱讀讀物的時候,初期,是圖像更豐富一些,甚至結合了音視頻。逐漸地,會減少音視頻,圖像,增加單詞和句子的比重。這就是鍛鍊孩子的單詞和句子識別和理解能力。圖片或音視頻,是輔助於理解;鍛鍊了思維,逐漸脫離輔助,形成孩子獨立思考能力。
課堂上跟老師學的是行為和表達,孩子在實踐中,總是要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在互動中理解和處理。靠老師教,家長輔導;老師的培訓,家長的引導。也只有在集體的環境中,能時刻鍛鍊孩子的應變和思維能力。學習並不是從課本上複製下來,課本上的知識點,是經驗,是生活經歷的結晶。需要在實踐中,嘗試中,才能有認知和提升。如果學習和生活完全分開,學習的時候,完全學習;生活的時候完全不想學到的,那學到了又能做什麼呢。
少兒英語,在英語環境中學習知識,不會脫離認知的根本。思維也就是思路,就像出門去一個地方,總會選擇對應的路線。看到英語單詞或句子,聽到英語發音,就已經在使用英語思維了。看不懂,聽不準確,是單詞和發音的印象,還不能得到理解,也就是單詞和發音,找不到認知的事物。事物是熟悉的,單詞是看到的,發音是聽到的,但是為什麼不能理解呢?所以要在英語環境中鍛鍊理解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