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孩子說話,總是從簡單的開始;在事情描述上,也是有步驟的,也是分主次的。教孩子學英語口語,也是教孩子用英語表達。英語口語,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互動和溝通。溝通是有內容的,是要考慮對方的情感和需求,展示自我的語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應對提問,也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回答。如此才能形成孩子熟悉的互動形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在思考;是因為思考的內容不夠完善,從而通過思考去完善。如果已經學會了,沒什麼疑問了,也就不會想著改變和提升了。當孩子有了進步,家長和老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但不能過於誇讚,也要指出不足之處,正確引導,才會逐步提升。學少兒英語,啟蒙階段的模仿,在互動中表達到位,準確標準。其實,老師也是有要求的,只是把要求放到了具體教學互動中,孜孜不倦,以達到對應的效果。
那在家庭環境中輔導和陪伴孩子,家長也應該將自己的要求,放在具體培養孩子的行動中。以初期培養孩子說話的那種耐心,輔導方式是隨著孩子理解能力和學習習慣而改變的。家長提高了,孩子才會想著提升以跟隨。和老師互動的時候,並不是要能記住老師說了多少句,說過哪些話。在於孩子在互動中表達和掌握了多少。在互動中,孩子只會說熟悉和掌握了的,不熟悉的就算記住了但也不會使用,不能使用,怎麼能理解和表達呢。理解是通過思考來完成的,思考也是在使用老師教的方法去處理孩子面對的知識。方法是印象,要通過思考才能將印象轉化成能力,從印象中找出熟悉的,然後加強它。對不熟悉的,如果給予的越快,越直接;孩子可能就越不懂得珍惜,反而更快就忘記了。
教孩子學少兒英語,比如口語表達,發音並不是發聲。所以發音的時候,就能辨音;辨音的時候,就能識音。能這樣發音,就是想通過這個發音來表達特定的需求和含義。在使用中學習發音,就知道發音所代表的含義。比如早上打招呼「good morning」,知道是「早上好」,才能表達;也是為了禮貌使用,才能這樣表達。表達是需要語境的,朗讀是為了增加記憶。讀的時候,聽的是自己的聲音;聽到聲音就會有所思考,聽的時候就是思考,能不能理解要靠引導和啟發。並不是聽到了先記住,然後再去思考。思考就是使用學過的方法,完成知識的應用。少兒英語教學中,如果只是追求記憶;就是不到語境或條件不滿足的時候,就不會使用。或課本上沒有的地方,就不知道如何使用。教英語,就是使用英語去教,在實踐中用孩子熟悉的方式表達和使用。
對於教孩子學英語來說,是希望能夠應對學科;但學科也是來源於實踐。體驗孩子閱讀,就是為了能夠鍛鍊孩子閱讀能力,並不是閱讀了一定要記住閱讀過的詞彙和句子。只是通過詞彙和句子,理解成孩子喜歡的,有趣味的故事。增長知識,是對知識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記住不忘記。時常複習,就是能夠在學習中,就是通過溫習詞彙和句子,達到理解,提升認知和理解能力。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也是更深刻的理解;理解是理解詞彙和句子,所以看起來是記住了,只是內在認知和理解能力提升,使用起來更有效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