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英語,是在學習語言。通過語言來了解知識和文化,理解了之後,要學會分享和使用,所以就要學會表達。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說的就是,通過詩歌來學習如何表達,詩言志。就是說,語言表達要有目標和方向;不能沒有目的的亂說,言之有物,思路才夠清晰透徹,表達準確。表達是為了溝通,溝通是為了查漏補缺,取長補短,提升認知,更進一步用於實踐,推進文明和進步。在課堂上,教孩子學英語;如果不知道孩子怎麼學,老師就不知道怎麼教了。家長輔導孩子學英語,如果不知道孩子怎麼學,家長也不知道如何輔導了。可見,了解孩子的學習,是教和輔導的基礎,怎麼了解呢,是在具體事物中去互動和溝通。通過外在的表現,才會了解認知的程度;通過對情景,學會行為和表達。比如在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雖然記憶的是單詞,那真的只是記的單詞嗎?
在英語單詞記憶中,如果不了解情景,就不知道如何使用單詞。如果不能夠認音,辨音,就不知道如何發音。如果不懂詞義的語境,在閱讀中怎麼能理解呢?可見,理解英語單詞,並不是對單詞詞義的解析,而是對單詞所在語境的理解和應用。家長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怎麼去了解孩子的學習呢;向孩子學習,家長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了,就不用學習;不要以為孩子很小,只能接受家長的輔導。如果不向孩子學習,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表現和分享;孩子表現分享不全面,就無法準確的輔導。所以,家長在陪伴孩子,輔導英語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學習英語,而不是教英語。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孩子對英語的主動性和熱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和記憶。那在少兒英語學習中,為什麼要學口語呢?口語對英語學習有多大幫助呢?如果沒興趣,練不好,又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呢?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表達是很重要的。孔子說「言不順,則事不成」;語言表達也是行為的一部分,因為表達的是事物。如果對事物不能透徹理解,表達就不準確;表達不準確,在實踐中就容易失敗。反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總是做不好,或不容易完成。是思維還不夠透徹,思考不到位。在表達的時候,也未必能夠準確;表達不準確,會對事物產生誤解。可見,語言表達,其實也是思維的表達;言行舉止,都是靠思維來支配。所以學習口語,在理解事物,提升認知,學習也是行為表現,行為表現也是在學習。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掌握知識,那學習本身也是要提升的。如果學習本身不懂得提升,怎麼能增強對事物的理解,知識的掌握呢?當感到壓力大的,是需要通過學習,提升能力的時候了。孩子學不好英語,所以要在學習上求,怎麼學?在對事物的理解上,從增強英語思維,就能夠使用英語語境去理解單詞和句子。而英語的語境,就是在英語表達時的環境和條件。
在英語的完形填空呢?考驗的是什麼,是對單詞詞義的記憶嗎?是考察對語境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單詞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有語境,才會有詞義。所以詞義是用來使用的,而不是用來記憶的。但是使用是需要記憶的,但目標不是記憶,而是達到孩子預期的效果。學習是為了完成目標,如果學習沒有目標,就不知道怎麼學了。可能是模仿,模仿和練習的是老師教的,但對於自己來說,又能改變多少呢?英語聽力,考核的是聽音,認音,辨音能力。聽到就能辨音,是對聲音有足夠的熟悉;怎麼才能熟悉呢?並不是見得多,聽得多,就熟悉了。而是在事物的表達中,思維參與的多,對事物了解得透徹,才能對外在的表現更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