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縣長田鎮石角村的謝雯在今年高考中考取江西師範大學。立志教育事業的謝雯,正是受村中崇文重教影響,下決心接過長輩「教師接力棒」的年輕人之一。
石角村地處長田鎮最南端,只有108戶425人,新中國成立後,小山村卻先後走出了50名教師。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小小的村莊培育了這麼多教師?在教師節前夕,筆者來到這裡走訪,尋找這個偏遠小山村一根粉筆代代傳承的故事。
從教薪火代代接力
從梅平高速長田出口路段拐入,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行走8公裡,便來到石角村。
說起石角村教師,不得不提「元老」謝梅興。已經85歲高齡的他是村裡高齡老教師之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說起對於教育的痴迷,從謝梅興對子女的教育中也可找到答案。在他四個子女中,有三個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並從教。巧合的是,他們的伴侶也都是教師。「家庭中最多時曾有7位教師,現在在職的還有5位。」謝梅興說,有「教師家族」之稱的他還獲評「梅州市第三屆優秀書香家庭」。不久前,父子四人聯手出版《石角村事》一書,成為全村人尋找故土往事的精神食糧。
像謝梅興這樣的老教師在村裡還有不少。如曾獲全國優秀教師謝栢興,一生堅守在石角小學的凌遠興……村裡眾多晚輩都曾是他們教過的學生。在石角小學執教30年的凌遠興,曾放棄3次離開甚至升遷的機會。「我是石角村人,我要教育好村民子女。」即便是退休20年,憶起當年經歷,他仍記憶猶新。
讓謝梅興、謝栢興、凌遠興等人意外的是,他們的從教之路至今被同鄉晚輩視作榜樣。據統計,目前石角村曾經或正在從教者已有50名。他們中有幼兒園教師,也有大學教授;有隱於本地幾十年,也有遠在臺灣等地;既有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教師,也有在教育界享有盛譽的全國優秀教師。當中有祖孫三代接力,也有兄弟姐妹和夫妻共同選擇。
現在熱柘、長田學校任教的謝志超、張利平就是一對教師夫妻。他們說,並非書香門第出身卻選擇教書,是受整個村落氛圍影響。「小時候就覺得老師很光榮,就下決心要做一名老師。」
百年重教成就文明新風
是什麼讓一個普通的小村莊,走出了這麼多的教師?翻閱《石角村事》中的「教育回眸」章節,筆者找到了村莊的文脈之盛。石角村建村約260年,自清朝末年起,村裡就有私塾,1970年,村裡蓋起「石角小學」。上百年的辦學歷史,讓石角形成了重視教育、崇尚文化的思想。
「在石角,老師到村民家都是座上賓,村民家有喜事必請老師!這是我從教三十多年來見過和聽過最尊敬老師的一個村。」曾在石角小學執教的吳志明老師回憶說。「也許,這就是石角能培養這麼多教師的緣故。」
尊師重教的傳統,不僅讓石角成為遠近聞名的「教師村」,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崇文尚雅。曾在石角小學代課,現為村委委員的藍麗香說,村裡人不論是有公職還是務農,始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與人為善。雖然每家的家訓不同,可「耕讀傳家」卻是每個家庭的堅守,村民們始終堅持對讀書的熱愛和渴望,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大學。另外在村道建設、修繕祖屋等公益事業中,大家都出錢出力,共推石角鄉村振興。
南方日報記者 梁時禹通訊員 朱雙玲 朱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