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區塊鏈思維如何賦能傳統產業? 訪Gojoy 集團CEO 史蒂文·林
本版文章均由本報記者/屈麗麗/採寫
如果說比特幣等幣圈創造的「泡沫式」財富神話讓人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的存在並對其存疑的話,那麼,Facebook打造的超主權貨幣Libra卻讓人們看到了區塊鏈對全球金融業帶來的衝擊與重構。有經濟學家預測,Libra的價值將會超過世界幾大IT巨頭市值之和。
然而,所有這些,都與國內的傳統產業相距甚遠。伴隨中國政府倡導「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如何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和區塊鏈思維賦能傳統經濟或更有現實意義。
事實上,就在2019年底《中國經營報》商業案例版面推出的報導《公司制的黃昏》引發的廣泛關注中,人們留言討論最多的內容就是什麼是真正的區塊鏈思維?區塊鏈到底會如何賦能和改變傳統產業?由此,我們就上述問題,進一步採訪了Gojoy集團(區塊鏈共享電商)創始人兼CEO史蒂文·林 (Steven Lin)。
區塊鏈帶來的「碎片化革命」
《中國經營報》:過去大家都是網際網路思維,現在要擁抱區塊鏈思維,請問區塊鏈思維到底是什麼?它與傳統網際網路思維的差異是什麼?
史蒂文·林:過去我們常講的網際網路思維,是如何應用網際網路來加速信息的傳遞,提高傳統做生意的效率,擴大能接觸到的用戶數量,但是因為所有人都被設計成擠在一個小小的頁面競爭用戶的眼球(注意力資產),所以導致了做生意的利潤基本上全部貢獻給了BATJ 流量壟斷平臺。
區塊鏈思維則不同,區塊鏈技術解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可以將任何有形無形資產,通過打碎後,裝入到一個「通證Token」裡面,然後可以在人與人(點對點)之間傳遞這個資產,不需要通過第三方平臺來作為信任的交易中間商。
舉例來說,我原來擁有10萬份奶粉的庫存,要通過經銷商、零售商、電商平臺層層的加價,最終才能到達實際為這個產品付款的用戶手裡。通過區塊鏈思維,我可以將10萬的庫存,碎片化成1萬份「Token」,然後讓最終的實際需要這個產品的消費者,用「碎片化」方式擁有這批庫存。
由此,我在不改變任何零售渠道的過程中,我的資金通過庫存碎片化被幾萬個消費先買下了,而消費者通過擁有了「1個通證」代表的是一份庫存碎片化的擁有權證明(確權),而享受了後面這個庫存所產生的零售利潤收益。消費者本來就在買這個品牌的奶粉,但是通過碎片化參與了上遊生產商的庫存認購,他是消費者,同時是庫存擁有者,也會為了自己的收益,而進行這個奶粉的推廣。
這個案例說明的就是區塊鏈改變了「用戶跟品牌的生產關係」的概念。過去我們必須通過層層的中間商,來獲取用戶,而最大的中間商,就是傳統的電商平臺、廣告平臺、各種流量收費平臺。他們剝削的是最終消費者的注意力資產(窮人唯一擁有的值錢資產),然後聚合起來後賣給供應商跟資本市場套現,但是實際貢獻了注意力資產和消費力資產的用戶,並沒有從平臺上市中獲得任何好處,也沒有從「他自己的數據」被不停地賣給供應商廣告費中獲得任何收益。
《中國經營報》:為什麼說區塊鏈不是技術,而是一種顛覆性的做生意的方式?
史蒂文·林:網際網路的出現,帶動了中國商業經濟的20年高速網際網路+的發展,但是在這20年內,也形成了網際網路獨特的商業模式——成本轉嫁模式。這個模式將本來在線下開店的租金成本,轉嫁到流量獲取成本,並且最終是由消費者來承擔。
但是,是否存在一種生意模式不需要租金,不需要流量成本,反過來讓消費者成為你的合作夥伴呢?這在過去做不到,因為要跟10萬個合作夥伴籤署合同,蓋公章,找律師,這個合同成本就大於交易價值收益,但是區塊鏈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點對點的價值轉移,區塊鏈技術將公證成本、律師成本、籤約成本,總結來說就是信任中介成本歸零了!
說白了,因為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不可逆的特性解決了信任成本的問題,就像人們過去買房子必須找到一個可信中間人(房地產交易中心),付1%中介費買一個共同信任中間商來幫2個互相不信任的點完成交易撮合。現在區塊鏈可以把交易記錄在幾萬臺電腦上,而任何人要改一筆已經發生的交易數據,就必須同時串通幾萬臺電腦擁有者一起幫你改,這意味著每筆記錄一旦寫入,就永久存在,無法篡改,這給了商業經濟體一個全新的做生意的方式。
社群將傳統網際網路平臺的單一入口打破
《中國經營報》:現在社群經濟很火,你認為什麼是社群經濟學?它們在區塊鏈思維中居於怎樣的位置,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史蒂文·林:社群經濟學跟區塊鏈賦能傳統產業是無法分開的,或者說,社群經濟就是區塊鏈經濟。傳統網際網路技術為傳統網際網路平臺式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持,平臺式經濟就是聚合經濟、地主經濟,就像我在水源的上遊建築了一個水壩,把所有的水都控制住,然後下遊的每個農民跟我買水費一樣,是一種傳統網際網路思維下的平臺壟斷經濟。 而社群經濟,是將水壩打破,每個農民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蓄水池,而不再需要為水付出巨大的成本。
說白了,社群就是將傳統網際網路平臺的單一入口打碎打破,通過共同需求和共同喜好重建用戶自己的蓄水池。但同時,社群經濟是一門學問,大部分的企業已經習慣買水,不懂得如何蓄水,這就需要通過社群心理學了解人性的本質。所以我們說,「區塊鏈思維 = 社群思維 + 區塊鏈技術 + 通證經濟設計」,也就是 「人 + 自動化分配引擎 + 激勵機制」。
《中國經營報》:區塊鏈在抗疫中能發揮什麼作用?
史蒂文·林:事實上,在疫情暴發期間,Gojoy就開發了一套用於公益的區塊鏈疫情預警系統,通過每個人將今天接觸過的人讓對方掃碼上鏈,建立親密觸碰關係,並且寫入公鏈,將時間跟地理位置都通過加密存入。在朋友的朋友與對方接觸時再建立第二級親密接觸關係。如果三級內有人發燒或者確診,系統會立刻通過廣播通知所有在過去15天內與確診病人三級內有接觸關係的用戶在家進行隔離,避免將病毒再次傳播出去。
可以說,區塊鏈技術在防控疫情中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將所有用戶信息全部加密,解決這次疫情中備受關注的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問題,但由於接觸信息是公開的,所以一旦有了確診,就可以立刻在不獲取用戶信息的情況下通知到每個有風險的用戶,實現有效率的通知和隔離。
這個系統我們在做早期試用時,僅僅24個小時,裂變人數就達到了10.4萬人,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據。因為是深度裂變,一個人掃碼自己的所有家人(親密觸碰),每個家人會再掃碼所有的辦公室同事,每個同事也肯定會掃碼家人,家人再掃碼同事,這個裂變本質上可以用病毒傳播的速度來防止病毒傳播,但其最大的問題卻是非常消耗伺服器資源,卻不能帶來任何商業價值,因為這些數據涉及個人隱私是不能使用的。所以,這只能是疫情期間的一個公益應用,它證明了區塊鏈的應用,在經濟性上不可行,除非為了巨大的社會利益。
95%的弱勢品牌彎道超車
《中國經營報》:對零售行業來說,在當前環境下,行業真正的痛點是什麼?天花板又在哪裡?
史蒂文·林:零售業的痛點其實非常多,但解決痛點之前先要分辨出來真痛點和假痛點,也就是要用逆向思維去追溯到底什麼才是根本的原因。
一般來說,用戶成本包括獲取用戶的成本(CAC)和留住用戶的成本(CRC),當一個用戶的永久貢獻價值(LTV)大於 CAC+CRC,那麼這個生意可以做下去,並且有機會盈利。這個公式裡面,LTV/(CAC+CRC) 如果大於1,就可以賺錢;小於1,就註定是永遠賠錢的生意。
目前零售業的現狀,是 LTV/CRC+CAC 遠遠小於1,所以每個行業都需要通過「補貼」才能存活,也就是燒資本的錢。如果我們通過區塊鏈將零售業的 CRC 歸零,CAC 降低80%, 那麼這個生意要盈利就相對簡單了,只需要專注在讓用戶產生長久貢獻價值,為他提供更多的價值。
所以我們Gojoy區塊鏈電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零售商的獲客成本歸零,沒有任何廣告費了,然後把CRC留客成本轉化成用戶的黏性模式,即通過通證吸引用戶消費,越消費越賺錢,最終將客戶黏性沉澱,最後再通過與流量擁有者共享收益,共同讓流量擁有者成為生態的一分子,解決了獲取用戶的最大痛點。
同樣,庫存的供應鏈成本,也可以先通過碎片化通證將庫存的擁有權被消費者拿走,然後可以將庫存資金和原來的風險成本由碎片化持有者承擔,同時享受銷售帶來的利潤(存量利潤)。讓消費者成為品牌擁有者,同時也是品牌傳播者,人人都是小品牌,人人即是平臺。
《中國經營報》:伴隨用戶時代的到來,零售行業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都在重塑,哪些參與者亟須做出改變?當前零售產業鏈條上最弱的環節是什麼?
史蒂文·林:目前整個零售鏈條上,各種改革正在發生,因為零售經過了20年的網際網路洗禮,還是有很多產業鏈仍然低效。這些低效的產業,唯一的機會就是通過區塊鏈網際網路彎道超車,因為傳統網際網路成功的平臺,已經形成了固化的收入模型,很難改變了。就像當年的百貨公司,明知道網際網路會改變消費者習慣,但是他就是無法將最貴地段的商鋪房租免費,因為這個是他的核心收入來源。應該說,這種既得利益者的悲哀,未來同樣會發生在傳統網際網路壟斷平臺,當企業唯一的商業模式是廣告收入,所有的股東都不會同意他移除廣告收入,去適應用戶注意力轉移的趨勢。
所以,目前的零售產業鏈,需要改變的是銷售方式,以及掌握90後新世代的消費習慣。越來越多人寧願不選擇、不搜索,而是跟著信任的人買。因為信任缺失,所以任何信任源都會成為注意力資產的聚集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最弱的就是品牌供應商,他們是整個鏈條的被剝削者,支付高額的廣告費,被平臺+流量倒賣者不停地掠奪,導致百業蕭條。區塊鏈碎片化革命,就是幫助95%的弱勢品牌彎道超車,成為未來的個性化社群品牌的締造者。
老闆秘籍
1區塊鏈與傳統網際網路思維的差異是什麼?
過去我們常講的網際網路思維,是如何應用網際網路來加速信息的傳遞,提高傳統做生意的效率,擴大能接觸到的用戶數量,但是因為所有人都被設計成擠在一個小小的頁面競爭用戶的眼球(注意力資產),所以導致了做生意的利潤基本上全部貢獻給了BATJ 流量壟斷平臺。
區塊鏈思維則不同,區塊鏈技術解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可以將任何有形無形資產,通過打碎後,裝入到一個「通證Token」裡面,然後可以在人與人(點對點)之間傳遞這個資產,不需要通過第三方平臺來作為信任的交易中間商。
2Gojoy區塊鏈電商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我們Gojoy區塊鏈電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零售商的獲客成本歸零,沒有任何廣告費了,然後把CRC留客成本轉化成用戶的黏性模式,即通過通證吸引用戶消費,越消費越賺錢,最終將客戶黏性沉澱,最後再通過與流量擁有者共享收益,共同讓流量擁有者成為生態的一分子,解決了獲取用戶的最大痛點。
同樣,庫存的供應鏈成本,也可以先通過碎片化通證將庫存的擁有權被消費者拿走,然後可以將庫存資金和原來的風險成本由碎片化持有者承擔,同時享受銷售帶來的利潤(存量利潤)。讓消費者成為品牌擁有者,同時也是品牌傳播者,人人都是小品牌,人人即是平臺。
老闆簡介
史蒂文·林畢業於USC Trojan (南加州大學),曾創辦軟體公司schedulematic, SecondVoice,運營成功後退出。史蒂文·林目前是Gojoy Inc集團CEO。Gojoy 是一個新電商平臺,擁有自己的區塊鏈底層技術,用於降低用戶的獲取成本以及留客成本。
深度
95%的尾部業態參與者共同幹掉5%的頭部壟斷者
在中國的零售業態中,正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方面,伴隨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亞馬遜等外資零售巨頭全部或部分退出中國市場,暴露了外資巨頭們線上發展的薄弱地帶。公開信息顯示,過去20年來進入中國市場的19家外資零售巨頭,已有12家退出。另一方面,本土零售產業的數位化變革如火如荼,從天貓、京東、蘇寧、國美到拼多多、美團、多點等等,圍繞數位化在供應鏈和產業鏈上的變革不勝枚舉。
但是,零售產業數位化變革的最終方向和趨勢會是什麼?區塊鏈在零售產業的變革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如果把區塊鏈思維引入零售產業,突破點又在哪裡?
美國史丹福大學未來貨幣實驗室教育板塊聯合創始人、Gojoy 區塊鏈共享電商創始人 Peter就告訴記者,「其實產業數位化是必然的,就像汽車淘汰馬車一樣,不論馬再努力地跑,它就是無法跟汽車比。而零售數位化,其實萬物都將數位化,隨著人工智慧跟機器人的普及,所有人類的感官數據都將被完全數位化,其直接後果就是帶來大量的工薪階層的失業潮,這將是未來幾年最大趨勢,同時也是最大風險和最大的機遇。」
在Peter看來,「因為人被解放出來了,大量的閒置人力資源需要重新找到變現的方式,而任何行業能成功,都不是因為投資人或者是創始人幾個人的原因,而是有用戶支持,所以大量被釋放的人的時間資產、注意力資產,還有閒置勞動力資產,都能夠在區塊鏈時代被碎片化聚合共享,重新創造價值,重新分配市場的財富,不再是聚集在1%的人手裡。」
顯然,這是一場有關生產關係的變革。陳純院士最近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就提出了關於「區塊鏈+2035年規劃」的思考,其中也談到「區塊鏈應用優化了生產關係,算清隱性剩餘價值」。
由此,區塊鏈引入零售業,難的地方不是技術,而是人的思維的改變。「大部分人喜歡停留在舒適區,在一個自己認為可控的環境下生活。但是市場已經產生巨變,世界經濟也在發生巨大的變革,一個滅絕性覆蓋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碎片化經濟的浪潮中,大部分傳統網際網路會慢慢地衰敗退出,少部分會抓住邊緣蛻變成功,而新出來的混種,社群經濟+區塊鏈碎片化經濟+傳統資產擁有者會成為一個新碎片化時代的弄潮者。」 史蒂文·林告訴記者。
儘管目前零售產業都在通過技術化手段來降低坪效,降低庫存周轉,智能補貨,提升供應鏈效率,尤其是掌握數據的公司已在加速發力,但是按照Peter分析邏輯,「市場的機會分2種,一種是勢,一種是優化。在大勢來臨的時候,你就算不優化也會賺到錢,當大勢已去,你只能通過優化來賺薄利。目前的傳統零售和傳統網際網路,都是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通過優化來擠壓出小錢。但是區塊鏈的大勢剛起,這個大勢會有最少5年的紅利期,誰抓住了誰就是下一個BATJ,甚至體量更大。」
不過,這個體量的擁有者,不再是某幾個巨頭,而是更廣泛的參與者。「具體到零售產業,區塊鏈技術的引入會導致未來10~20年內95%的尾部業態參與者共同幹掉5%的頭部壟斷者。」 Peter的觀點或許能給人更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