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手作」、「匠人」。
大多數人腦海會立刻浮現,古老、枯燥、陽春白雪這樣的字眼。
那群默默鑽研的人,好似歷史塵封的記憶,離我們十分遙遠。
我們偶爾也會聽見他們的消息,看見他們出現在紀錄片和新聞中。
然後,感慨一聲、擦肩而過。
人們高呼「尊重藝術」、「關注小眾」,可能夠耐心了解的只是少數。
於是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很多沉默的藝術,在無人問津中逐漸消亡。
如果有那麼一檔節目,用趣味的形式讓觀眾沉浸體驗。
既看見傳統又注入活力,既專研技藝又不斷創新。
你願意給那些耐得住寂寞的藝術,多一點停駐的目光嗎?
《巧手神探》——
中國首檔原創手作解密互動節目,匯聚各領域大神,訴說匠心故事,帶你打開新世界大門!
一、看見非凡的世界
擾亂視覺、顛覆味覺
挑戰想像、創造奇蹟
手作人仿佛魔法師,用雙手構建神奇的世界。在屬於他們的國度,成為孕生萬物的創世者。
這裡面有傳統手藝的傳承與創新,也有舶來品與中國文化的結合;有古老技藝的精心打磨,也有現代科技的巧思妙用。
每一個手作都帶著時間的厚重,卻不孤僻高傲格格不入。
巧手神探開篇文案
我們能看見矚目的奇蹟,就能看見奇蹟背後的汗水。
每一個精美的作品,都離不開匠人們的用心打磨。
微縮巧手:黃跟寶
跟無情之物打交道,需要耐得住寂寞
清明上河圖全縮版,鑲有八百多個人,六百多隻牲口,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這個過程需要忍耐恆心與毅力
一兩個月可能什麼都沒做出來
一雙為了藝術,傷痕累累的手
首飾製作:雁鴻
畫模板、粘貼羽毛、磨易拉罐、掐絲、搭建骨架、貼片,一件簡單的頭飾,往往需要數月的打磨
特效化妝:陳姣
不為名利,只因熱愛。死磕材料,不斷鑽研。從業七年,陳姣老師幾乎沒賺到錢。怕汙染材料甚至放棄了化妝
摺紙巧手:劉通
摺紙並非想像中那麼簡單,需要經驗、能力和創意。用數學的方式做感性的藝術。少不了千萬次運算和嘗試
仿生巧手:王乃鵬
創作過程需要進行大量實驗,不斷攻克難題。光一個潛水海豚的研發,就達到九個月時間
蛋雕巧手:楊星國
「雕刻在毫釐之間,修心在細微之處」,蛋雕藝術,猶如冰上跳舞,需要沉得住氣,耐得住性子
楊星國老師曾經花十二天雕刻一顆雞蛋。然而刻到最後一步,該裝底座時碎了。當時他真的流過淚。
投入熱情、注入想像、無畏辛勞,推翻失敗。
「承受重複簡單機械,為創造精疲力竭。」正如節目一開篇文案所寫的那樣。這既是巧手們的每日常態,也是他們為信仰獻身的真實寫照。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看到了中國匠人的堅韌與風骨。相信吧,你們終會到達想去的彼岸!
二、如何更好的被看見
在這個泛娛樂化的世界,浮躁者越來越多、沉靜者越來越少。
文化類手作節目,因其小眾化和專業化的特點,在傳播廣度上大受阻滯。
受眾數量,相較於其他節目來說並不突出。
《乘風破浪的姐姐》上線七天,平臺播放量直逼5億。
《創造營2020》上線48天,播放量超過55億。
一檔選秀性質的節目,能夠快速創造破億的點擊,話題參與度火爆全網。而文化類節目卻難以望其項背。
事實上《巧手神探》並非第一檔介紹手作和傳統工藝的國潮類文化節目。在此之前,有很多節目致力於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推廣,其中不乏優秀的案例。《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文化類節目一直在尋求創新與突破。
然而,此類節目有口碑無市場的現象仍舊存在。如何在挖掘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同時,讓更多人看見,是個重大的難題。
《巧手神探》積極求變,在網際網路時代尋求更加年輕化的表達,創造更多讓人看見的力量。
《巧手神探》前九期收視情況統計表
和其他文化類節目相比,閱讀量、討論量較為可觀
巧手出題考驗,神探闖關甄別
有趣、燒腦、引人入勝
巧手神探規則:神探每期要挑戰3名巧手,巧手將各自的4件手作隱藏在專屬房間裡。神探通過火眼金睛進行甄別,每個房間只有4次選擇的機會。三個房間甄別結束後,被甄別手作最少的巧手獲勝。如果出現平局,由巧手每人一票投票產生。每一個房間隱藏有臥底神探,是巧手的守護者。
就形式而言,《巧手神探》跳出了偏向紀錄片的寫實類表現形式。
用燒腦的形式激發觀眾好奇,用豐富的劇情吸引人不斷沉浸。
如果我們把文化類節目,比作傳播知識的小課堂.
那麼《巧手神探》無疑採用了一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樂於接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喜歡這檔節目,才能靜下心來感受背後傳遞的文化價值。
量身定做,不斷創新
從第一期到第九期,節目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最開始,節目的形式只是簡單的去不同房間甄別手作。
後來加入了劇情,將三個房間串聯在一個完整的故事中。
遊戲設置更加多元,偵探、快穿、密室逃脫……不斷豐富節目形式。
有趣、驚險、燒腦,豐富的劇情看得人直呼過癮。
巧手「飛飛艦長」正式錄製節目前,提前四天到達長沙。配合工作人員布置房間,想方設法難倒明星。遊戲環節的設置,更與他攜帶的手作緊密相連。
由此可見,劇情的設置,並非簡單的博人眼球。而是基於巧手特色,為之量身定做的專屬環節,也是節目組追求突破的創新和誠心。
節目組還發起了很多線上活動——與觀眾微博話題互動,巧手直播月等等。巧用流量,加大宣傳。說到這兒,不得不提及一個現象。有觀點認為,明星的加入是對節目的一種破壞,搶走了藝術的光輝。
在此我想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被看見很重要!
「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好的藝術形式很多,不被看見,就缺少傳承的力量。反之,則意味著更多的機會。生活需要麵包,一味拿夢想說話,是在將人逼入絕境。
真正的藝術,不應該只是曲高和寡、束之高閣,它取之於生活,同樣也可以展現親和的一面。流量明星的加入,或許淡化了一些人心目中藝術的莊重,卻讓更多人看見了它們可貴的身影。
此前,《遇見天壇》邀請流量明星加入,其微博話題閱讀量21.1億,討論量777.8萬。節目播出後,天壇神樂署遊客劇增。
當一大批觀眾被有趣的形式吸引,看到了藝術的力量,才會更加深入的了解其背後的故事。
文化「火」了,才有更多「活」力。
三、看見無形的意蘊
一檔節目是否優秀,不僅取決於成功的表現形式,也取決於背後的立意和傳遞出來的價值觀。
《巧手神探》不強拉著讓人聆聽,而是在恰當的時機,將巧手的故事娓娓道來。
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也是她生活的日記。只是寫法不同罷了。
他們都不懂又怎樣?我走我想走的路!
也曾跌入深淵,但從未放棄攀登!
這是有意義的好事兒,值得堅持!
每一個巧手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書。他們有人天賦異稟,有人刻苦鑽研;有人一帆風順,有人飽經霜雪。
我們透過屏幕,看見了普通人的勤勞、刻苦、堅韌和樂觀。也看到了藝術家的天才、熾熱、決心和堅守。他們不再遙遠,而是有血有肉,可親可敬!
四、看見不完美,將進步的空間留給未來
《巧手神探》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穿上「偵探」的外殼。
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匠人的魅力,走近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世界。明白美好背後的辛勞與不易。用真實的故事,打動人心。
好的作品直擊人心。比賽的時候外國人瞧不起中國人,選擇孫悟空參賽,巧手老師懷著一顆不服輸的心!
但是節目仍舊存在著許多不完美的地方。網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些見仁見智,無需避諱。
一個新生事物,才出現的時候,必然伴隨著不成熟和不完美。而這些東西,都是成長和進步的空間。
《巧手神探》耗時一年半打造而成,每期根據巧手特點,打造極致場景。拍攝與剪輯手法也成熟細膩。既獻上了誠意也帶來了享受,既傳播了文化,又守護了匠心。
一檔電視節目,具有引領觀眾社會作用。拍攝什麼、怎麼拍很重要。《巧手神探》關注中國匠人,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厚重文化的底蘊。在聆聽故事時,領悟深刻的人生哲學。
雖有不足之處,卻是一次值得讚美的創新。為藝術的傳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祝中國原創類節目,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也希望,那人令人讚嘆的技藝,不止存在於過去,也將更好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