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說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在一起,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悽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南懷瑾先生笑言,做人做學問,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要做表面功夫,堅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因為真正為道德做學問的人,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節操不移,才能出世入世,志在利他。
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他槍法極準但總捕獵不到大雁,苦惱的他找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著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說:「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群報警,所以接近雁群往往是很困難的。但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棲息的雁群聞訊後紛紛出逃,但沒發現什麼,便又飛回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洩在雁奴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走進了蘆葦地,雁奴雖瞧在眼裡但也懶得再管,年輕人舉槍……
人生常常會這樣,忠誠的人被誤解,被誤解的人不能堅持到底。
說到志在利他的寂寞者,便想起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魏連殳」,一個最終沒能堅持自我的孤獨者,一個在孤獨中悲哀死去的理想破滅者。曾經歷過辛亥革命風暴,接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的魏連殳原是一個正直、善良、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在貧困的境遇裡遍嘗人間辛酸,飽嘗世態炎涼。生活經歷使他一度成為舊勢力面前的叛逆者、舊習俗籠罩之下的異路人。看透了舊制度所特有的產物——虛偽、冷酷,所以「對人總是愛理不理的」,但他冰冷麵容下仍未失去火熱、善良之心——願給失意者和小孩子以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