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裡仁第四·德不孤,必有鄰

2021-01-09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會有同伴。】

一談到道、德、仁,總感覺高大上,似乎遙不可及,孔子說有德就不孤單,一定有同行的人。在我看來,先不管德的高低,一個人說話做事,其親人、朋友、甚至是社交軟體上的陌生人當中,一定會有人支持和理解,就像發朋友圈,只要不是狂言亂語,說話在理,做事合理,總有朋友點讚。如果自己永遠和親人、朋友統一不了觀點,問題可能就是自己了,畢竟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孔子、老子、王陽明這些人,不光不孤單,而且其德行、德言被傳承幾百上千年,有的人說現在談這些早就過時沒用,我想說持這種觀點有些過於自我和片面。孔子所處社會是奴隸時代,到了封建時代,即使朝代更迭,孔子、老子這些有德之人依舊被作為先師來學習,如果沒有價值,難道後世幾千年裡所有人都是傻瓜大笨蛋嗎?封建社會比奴隸社會進步,現代社會自然比封建社會進步,不過這些進步主要在工具層面,人性一直沒變,甚至人還保持著猿人時期的屬性,比如領地之爭、資源之爭。雖說沒有皇帝一統天下,但是工作中上下級之間有時候和被統治、奴隸又有什麼區別呢?皇權看似一人說了算,但治理國家依舊要講理講法,現代社會的自由也依舊是在律法和管制之下相對擁有,不可能肆無忌憚。

回到人是相互依存的根本問題上來,修德會使人與人處在恰當的關係中,比惡、暴力更符合社會準則,而人心向善,向美,也就不會孤單。

喜歡請關注、點讚、轉發,筆者在此拜謝!

相關焦點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 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是說一個人有德行,做好事,不是孤立的。一定會有人支持他、幫助他。夏代初年「少康中興」就是一個例子。大禹治水,艱苦卓絕,經十幾年的奮鬥,腿無皮,脛無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為天下人民謀福利,得到廣大人民的愛戴與歌頌。他兒子啟繼承他的地位當了夏朝的國王。啟的王位坐穩後,開始享起福來。他兒子太康也生活腐化。有一次帶著家小到洛水北岸去打獵,越玩越高興,竟至一百天沒回來。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在我看來,「訥於言而敏於行」講到少說話的背後還有深意,就是要少談理論,真正去做出結果才對。為什麼把參加工作叫進入社會?
  • 德不孤,必有鄰……耐得住寂寞
    老子所說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鄰」,道理相似。修道的人,自然會與修道的人在一起,因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為道德而努力,不要怕寂寞、怕悽涼,縱然不得之於一時,也得之於萬古」。南懷瑾先生笑言,做人做學問,也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才行啊!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我的道就是一件事貫穿所有。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德不孤 必有鄰,有道德的人,不會被孤立
    孔子在《論語》中說過一句話:「德不孤 必有鄰」。就是一個道德修養特別高的人,他是不會被孤立的。所以我們即便現在被孤立了,只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為,當我們得到提升的時候,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出現在你身邊。01有人說:「我在一個團隊中被孤立了;我在一個家庭當中值被孤立了;我在朋友之間被孤立了」,想想是為什麼呢?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君子不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男孩取名:論語學富五車的寶寶名字,好聽又暖心
    中國式人生,繞不開孔子。大聖人、喪家犬、絆腳石還是亂燉的心靈雞湯?當下我們對孔子的觀感,多少有些複雜。歷史的迷霧、外在的標籤讓聖人面目變得模糊。一、《論語》經典名句,古人智慧的結晶,給寶寶起名再好不過了1.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 2021寧夏省考申論好句積累:「德不孤,必有鄰」了解一下!
    好句積累   「德不孤,必有鄰。」   1.好句解讀   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志同道合的人們之間,不管是近是遠,最終他們都會產生共鳴,這就是「德不孤,必有鄰」。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麼即便在短時間內或許沒有互相呼應的夥伴,但是時間長了就總會有同樣性情和抱負的人過來與他親近。這句話可以用來論證「君子要好德學德」等觀點。   例   2015年5月23日,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總書記指出:「鄰居可以選擇,鄰國不能選擇。
  • 論語導讀丨讀原典:德不孤必有鄰——「鄰」是誰?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裡仁》篇第二十五章,裡面非常有名的六個字「德不孤,必有鄰」。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一句話很多時候被用來自勉。什麼樣的人用它自勉呢?就是在今天能夠堅持做自己的人,是他們不因外部環境或者大眾的影響而去改變自己的一種自勉或者是自我的一個鼓勵。
  • 《論語》10句格言,受益一生!
    好久沒有讀《論語》了,今天分享《論語》中的10句格言 ,和大家共同學習一下。 一、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男孩女孩取名:15個論語博學多才的男寶寶名,真的很有意境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自《論語·裡仁》。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出自《論語·子罕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艱苦的環境,困難的時刻,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品性。百折不撓,不輕言放棄,才可能有所成就。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