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君子不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020-12-23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孔子說:「發財、做官是人所願望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不接受。貧窮、卑賤是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不去掉。君子去掉仁,還算什麼君子?君子在吃飯這種短時間裡也不違背仁,匆忙急迫的時候是這樣,流離奔波的時候也這樣。】

「富」指的是財富,「貴」指的是地位,這段話總結起來就是一點:君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不違背仁,無論富貴還是貧賤都不違背仁,走的是正道。「民免而無恥」講到有人做了壞事因為沒被懲罰而幸災樂禍,並不覺得羞恥。《禮記·中庸》也講到:「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指的是小人冒險行事求的是利。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有多種不同理解,其一理解為君子去掉仁,怎麼去成就名聲?一個人有德有才有仁自然被人知曉,其名聲名望是眾人認可才有的,並不是狹義的指君子就是為了在外有個好名聲才求仁,所以這種理解依舊是向外找補,非本心,不夠自然。其二理解為君子去掉仁,要那麼大名氣幹什麼?這是在說偽君子一味的追求名氣,聚光燈下一副君子模樣,暗地裡毫無君子之德,比如某些網紅、流量明星,借著粉絲的追捧行騙錢之事。孔子把這種表面裝得像個人的人叫做「鄉愿」,「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如此理解也不錯,從反面佐證君子的不做作。其三理解為君子去掉仁,還算什麼君子?直接講明君子不仁就對不起君子這兩個字,我接受這種觀點。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也有兩種觀點,「終食」指的是吃飯,其中一種觀點認為君子在飯桌上也保持仁。確實如此,有的人一表人才,到了飯桌上,翻菜、不停地轉桌子、姿態不雅等等都表現出來了;還有人平時和善,進了飯店就一副大爺姿態,挑毛病,為難工作人員等等,似乎給了錢就能使喚別人。君子不會有兩副面孔,無論何種場合,都能得體大方、有禮,所以這一觀點也合乎情理。另一種觀點認為君子即使在吃飯這樣短的時間裡也不會違背仁,吃飯時間短,和客戶的一小時見面也不長,而君子是時時刻刻都保持仁,意思雖然和前一種觀點相近,但是更自然,畢竟孔子不太可能專門拿吃飯說事。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主流觀點很統一,但是我看到南懷瑾先生將「造」解釋為創造、作為,「次」解釋為就是這個情況,把這句話解釋為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靠仁,倒黴的時候也要靠仁安然處之。我認為這樣拆字不妥當,有些牽強,不符合語境,可以類比成語不可造次,這個成語是在說不要魯莽,不要匆匆忙忙,並不是不能成功。

聖人難做,即使只是想做一個君子、仁人,所遇到的誘惑也不會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需要在點點滴滴中修煉,我很喜歡這段話。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歡迎私聊指教!

相關焦點

  • 顏回「三月不違仁」,三個月後呢?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何晏注的《論語集解》說:言餘人暫有至仁時,唯回移時而不變也。何晏的理解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回是顏回,做到三月不違反仁,也就是他做到了仁。仁這個境界,是夫子所崇尚的聖賢境界。顏回能夠三月,心沒有跟仁相違背,也就是他有仁心。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雍也篇》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注釋】▲三月:形容時間很長,長時間。▲違:離開。▲日月:指太陽和月亮,日月之間,形容時間很短。▲至:來到。【譯文】孔子說:「顏回,內心能長時間不違背仁,其餘的弟子,只能偶爾達到仁。」【學而思】「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於青年,一貫地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這句話是毛主席在慶祝吳玉章六十壽辰時所說。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 【賦詩言志】第三十九期 • 方銘 | 《論語》關於仁的思想 (一)
    》關於仁的思想(一)         孔子的思想無限豐富,涉及社會及人生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心內容,主要體現在《論語》之中。雖然聖人孔子不能歸諸諸子之列,但《論語》作為孔門弟子記錄孔子言行之書,實無異於諸子著作。其思想,也正是戰國時孔門弟子所尊崇的法寶。         孔子思想以「仁」為核心,「仁」是孔子及其弟子願意用生命捍衛的東西,所以,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又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其得意門生曾子則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和不仁者的區別不在於喜歡什麼人,而在於討厭什麼人。拿影視劇裡的經典橋段來說,黑幫老大給小弟一筆巨款,小弟就願意心甘情願的跟著鋌而走險,因為給了好處,本來為人厭惡的對象像換了面容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人說只要你給錢,什麼事都給你辦到,有好處就是好人,這些都是「小人喻於利」,不是真正的好人惡人。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論語起名大全:婉約可人的女寶名字,美醉了
    《論語》雖然與現代社會相距上千年,卻依然為我們呈現了當時的情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這也是越來越多人選擇《論語》取名的緣由。 1. 容慧取名出自《論語》:「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希念出自《論語》: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希念」選自論語,這句話說的是伯夷、叔齊兩兄弟,因為不記舊仇,因此別人對他們也沒有怨恨。孔子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寬容善良。6.
  • 《論語》中的「仁」出現在哪些句子裡
    孔子的《論語》「仁」出現的概率據楊伯峻先生《論語譯註》統計,在《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而出現「仁」被孔子賦予不同的解釋的場景出現有66處之多。我沒有一個個數到底出現多少「仁」字,也沒有統計到底分別在哪些場合說了「仁」字,但《論語》的字數我找了資料統計了一下《學而》493字,《為政》579字,《八佾》689字,《裡仁》501字,《公冶長》869字,《雍也答》816字,《述而》873字,《泰伯》613字,《子罕》806字,《鄉黨》642字,《先進》1054字,《顏淵》992字,《子路》1035字,《憲問》1340字,《衛靈公》904字,《季氏
  • 孔子論語全集:帝王霸氣的男孩名字,個個都恰似狂放不羈美少年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1. 立本出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慎行出自《論語》:「慎行其餘,則寡悔」。釋義:多見識那些適宜的做法,小心地做其他的,那麼自己就可以少些後悔。4. 才先出自《論語》: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淺談《論語·裡仁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是「大丈夫」
    孟子卻是不同意景春的話,回答道:「這哪裡算得上什麼大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之禮時,他的父親會訓導他;女子在出嫁的時候,她的母親會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地對待家人,謹慎地說話做事,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最大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
  • 論語26:人皆可以為堯舜,聖賢可學而至,成為仁者沒有那麼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6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與貴人人都希望擁有,倘若「不以其道得之」,本不應當獲得而獲得了,這樣的富貴情願不要,寧願貧賤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君子能夠如此審視富貴和安守貧賤。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論語》其實不難讀,才11705個字,也就相當於一版報紙那麼多,都不用翻篇就讀完了。道理卻很深,學懂弄通後可以受益終身。但是現代人卻很難把《論語》讀完,所以也就造成了關鍵知識點的缺失。那麼都知道《論語》是本經典之書,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沒有讀呢?我看問題的關鍵是,大家都認為越是經典越難讀,所以就望而卻步了。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子貢想上奏去掉朔日這一天祭祀用的活羊。孔子說:你心疼的是活羊,我心疼的卻是那禮節啊!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上層統治者對待百姓不寬厚,面對禮法大家都不敬畏,到了居喪之事人人都不哀傷,這讓我還怎麼能看得下去呢?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本篇中主要是孔子對各種禮法缺失、犯上作亂行為的痛恨,表達了孔子對周禮的重視。
  • 讀論語:裡仁第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孔子說:君子要言語上遲鈍,行動上敏捷。】學而篇有類似話語,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講學習不是為了耍嘴皮子,而是要用到實處做正道之事。孔子喜歡說話笨笨的人,似不能言,但這些人學問高,做事認真爽快,比如顏回、冉雍。孔子說什麼顏回就做什麼,有疑問也不頂嘴,因為顏回是「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要做到顏回這般並非易事,畢竟顏回是孔子公開表揚最多、從未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眾弟子中集大成者。
  • 男孩女孩取名:15個論語博學多才的男寶寶名,真的很有意境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出自《論語·裡仁》。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2.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出自《論語·子罕篇》。
  • 臻讀 | 為什麼越倒黴最後卻越走好運?
    可是大部分人如果遇到這種方式要不就是沉淪不起,隨波逐流;要不就是怨天尤人,抱怨人生不公,那麼你就會在歲月的川流中沉沒,「爛泥」一般潛於河底。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觸底反彈,伏久高飛,苦盡甜來,樂極生悲,吃苦在前,享福在後,這不都印證了此理嗎?先是越倒黴的人,是後就越是行好運,過上好日子。有幾多嶺上就有幾多嶺下。人不要先怕倒黴吃苦,不經一事,怎可有一得?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2020年江蘇高考前,南京家長們為何爭著背孔子《論語》經典90句?
    距離2020年江蘇高考還有60天,南京的家長們紛紛和孩子一同背誦《論語》經典90句,——由南京教師整理的!南京一位家長說:「高考分數差一分,被高考篩選下去的考生要站滿一操場。這一分,有時就出現在名句背誦、默寫上!我和孩子一同背誦,相互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