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26:人皆可以為堯舜,聖賢可學而至,成為仁者沒有那麼難

2020-12-14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6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與貴人人都希望擁有,倘若「不以其道得之」,本不應當獲得而獲得了,這樣的富貴情願不要,寧願貧賤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君子能夠如此審視富貴和安守貧賤。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能夠堅持內心的信念和操守,真的能夠做到視錢財如糞土,視名利富貴如浮雲,孔子和朱子稱之為「君子」。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此之謂大丈夫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朱子說:君子之所以能夠成為君子,是因為他擁有一顆仁心。如果貪愛富貴而厭棄貧賤,那麼則是他與仁道背道而馳,沒有君子之實,又何來君子之名呢?

並非做一位仁者就一定要跟富貴名利相決絕,斷絕關係;並非是選擇做一名君子就活該貧賤,不要會錯古人之意。外在的社會環境如同一年四季的變化,有太平盛世的時候,也應該知道會有山河破碎的時候 ,有國泰民安的時候,也應該知道會有兵連禍結的時候,有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應該知道同樣會有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時候。君子能夠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都安處自如,「無入而不自得」,他能夠始終都秉承著一種信念。倘若可以富貴,他會選擇富貴,倘若不該富貴,他能夠安處於貧賤,他能夠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終食,一頓飯的功夫。造次,倉猝、匆忙的時候。顛沛,困頓挫折的時候。君子一刻都不離開仁道,非但富貴、貧賤、取捨之間不離開仁道,倉猝匆忙的時候、困頓挫折的的時候依然不離開仁道。君子自立於仁道,從富貴、貧賤、取捨之間,以至於倉猝匆忙的時候、困頓挫折的的時候,無時無處不致力於仁道。這是一種風雨無阻、一往無前的決心。

然而,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何取捨呢?取捨分明,然後存心養性的功夫就更加綿密;存心養性的功夫綿密,然後取捨又更加分明。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孔子說自己從未見過「喜好仁德」的人、「討厭不仁」的人。「喜好仁德」的人深深懂得仁德的價值,天下再沒有任何其它事情比仁德更值得追求。「討厭不仁」的人,他深知不仁的可惡,因而他踐行仁道(為仁)的時候,必然能夠杜絕那些不仁的事情,絕不讓這種事情粘身。這兩種都是德行養成的方式,因而難得而見。

「喜好仁德」的人與「討厭不仁」的人這兩種人,儘管不可見,然而倘若有人肯下定決心致力於仁道,而「我」又沒有發現其力量不足的。「為仁在己,欲之則是」,志向之所在,則有一種無形的能量生成。因而儘管仁者是如此之難能可貴,而要達成也容易。

孔子感嘆人不肯立志於追求仁道,為此而反覆嘆息之。人皆可以為堯舜,聖賢可學而至,然而少有人像王陽明那樣立「必為聖賢」之志。孟子說「不為也,非不能也」。「不能」是能力問題,「不為」是態度和志向的問題,大部分人不能成事的真正原因都不是因為能力問題,而是因為態度和志向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論語》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是研究孔子思想必不可少的文獻。在中國文化史上,專門解讀《論語》的書籍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錢穆的《論語新解》、李澤厚的《論語今讀》等可以視為上乘佳作了。這些大學者在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對於聖人、仁者、君子三者同樣有極具深度的概述,對三者之間的區別也多有講解,讀者也可深加研讀。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孔子之學說博大精深,而其流傳之道有二:一為口授,一為著述。雖然孔子自雲「述而不作」,卻仍有可資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傳下來。其中口授者,即為《論語》。它是自古以來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 人皆可以為堯舜——9月,感恩遇見
    人說,「自古逢秋悲寂寥」,而「我言秋日勝春朝」,只因九月的天空,湛藍無比;九月的秋風,微涼清爽。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因為我們開始了新的徵程。我們和你們相遇在新都一實,從此,我們就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三優2020級三班。
  •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一舉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南懷瑾先生說:「日本人採用了他知行合一這個原則,融合了西方、東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維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徐復觀先生說:「《論語》一書,應該是一部『仁書』,即是應用仁的觀念去貫穿全部《論語》,才算是真正讀懂了《論語》。」
  • 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人非學不足以成人,孔子提倡「學為成人」,為學之道就是《論語》乃至整個儒學的出發點和基礎。先學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王陽明講「人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不會改好的」孰是孰非
    這兩人一人為傳奇聖人,一人是國學大師、學界泰鬥!都是我們需要敬仰之人。但看這兩句話到底孰是孰非?如何辯證地看待。仔細體會看似兩人有不同見解實則一回事。我們來拜讀一下二位大能的精闢解說:王陽明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類似說法還有人人心中自有仲尼。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也教導鼓勵我們一心向善走近聖人境界。但是皆可為堯舜就像人之初性本善之意,成聖的先天條件是存在的,但能否成聖在於自己修行程度。如同《華嚴經》所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徵得」。
  • 《論語 學而篇》解析:到底學什麼,該如何學?最終為了什麼?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學習經典既可以修身養性,又可增智廣識,還可立德勵志。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學習《論語 學而篇01》到底學什麼,怎樣學。
  • 《論語》「學而第一」第三講—— 巧言亂德眼前花,樸實敦厚趨聖賢
    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嘉祥縣),孔子的晚期重要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曾子作《大學》,為孔子之孫——《中庸》的作者子思的老師。以花言巧語欺騙、以巨大的利益誘惑、以強大的勢力恐嚇,這都是「巧言令色」,一般人根本抵擋不住。貪官汙吏、詐騙盲流層出不窮,就是這個原因,社會上這種事情太多了。當一個人為了利與名,目的明確的使言巧,使色令之後,他不可能具有「仁」的情懷和素質,所以「鮮也仁」。也就是後世所講的「語言多矯飾,人品心術盡屬可疑。」這樣的人雖然可以一時得逞,但結局往往很悽涼。
  • 《論語》中的「仁」出現在哪些句子裡
    》863字,《陽貨》1019字,《微子》618字,《子張》824字,《堯曰》370字,在20篇裡頭,篇名字數未計在內,將二十篇字數相加,可得出《論語》的總字數為15900字。子曰:「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一起學《論語》7.23述而篇——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雖然,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之生斯人,無不具德於其性也,人則自息之耳,惟聖人為能全夫天之所命。《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聖人援天以自信也。聖人有知天之明,有先天、後天之學,故能見之確、決之定,有迪吉而無兇咎也。
  • 讀聖賢書,才能真正解決做人的問題
    孔子講的「學」,是有目的的。學是為了什麼?學是為了「學做人」。我們讀書是為了明理,學是為了做人,這是孔孟之道的落腳點所在。讀什麼書才能夠明理呢?從古代到現在,上下三千年,書籍浩如煙海,書有多少?多得數不清楚,只要用字來表達的,都可以謂之曰書。那麼所謂明理之書指的是什麼書呢?是指聖賢的書,因為只有讀了聖賢的書,才能夠使理明。讀有關技術的、其他學科的書,對我們也有益處。
  • 一起學《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蓋非惟切磋之益,其從容浹洽,相觀而善,所輔為多。楊名時曰:四教文行忠信,合之則曰「文」曰「仁」。文所載,皆仁之理。徐英曰:以文會友,所以求知;以友輔仁,所以力行。《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曾子示人以取友之益也。凡人為學,必先致知。致知之後,必須力行。二者皆於良友是賴。君子之於友,不徒會之也,或考詩書於古而識聖賢之成法,或稽事物於今而知理道之當然。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解讀」:據說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妾婦、一個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卻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親近孔子的學生子路都有意見了,孔子被逼得無法解釋,只好對天發誓以表白自己。這裡的孔子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化的孔子,沒有板臉孔,更沒有濫用權威,可愛而有趣。
  • 一起學《論語》20.1.1堯曰篇——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論語信述》堯曰篇第二十《論語註疏》曰:此篇記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語,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聖人之道,可以垂訓將來,故殿諸篇,非所次也。徐英曰:此篇首約堯舜湯武之言,修德責己之事,次言從政,皆《書》之教也。末言知命、知禮、知言,則《易》教通乎詩禮,猶是夫子之所雅言也。楊氏曰:《論語》之書皆聖人微言,而其徒傳守之,以明斯道者也。
  • 《悟學.第64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悟學.第64篇》論語. 雍也第六.新解讀(十)悟學.十八子 20200213 亥-子625 子曰:「觚(gu)不觚,觚哉!觚哉!」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李炳南《論語講要》:「觚者酒器,盛酒二升。若盛三升則名觶(zhì古代酒器,青銅製,形似尊而小,或有蓋。),四升則名角。觚必限盛二升,如非二升,則非觚矣,何得謂之觚哉。聖人此言,中正和平,如詩之溫厚。凡是不守本分者,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皆可之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給寶寶起名可以用1.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2.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譯文】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 《論語》4.6人喜歡仁嗎?人沒有一天想學好?
    《論語》在孔子與弟子的日常對答中,常道見大道。每節最後以大師的註解品讀來壓軸。本章沒有保留相似度高的群友的翻譯,望群友見諒。持續更新中。《論語》4.6節原文: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一起學《論語》7.7述而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義疏》:「束脩,十束脯也。古者,相見必執物為贄。君玉,卿羔,大夫雁,士稚,庶人鶩,工商雞。束脩,最輕者。」未嘗:表示委婉的語氣,意思如同「沒有」。誨:教誨。李卓吾:「誨人不倦。」蓋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聖人之於人,無不欲其入於善。但不知來學,則無往教之禮,故苟以禮來,則無不有以教之也。張栻曰:束脩,始見禮也。苟以禮來,聖人未嘗不誨焉。人皆可為聖賢,聖人未嘗拒其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