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信述》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註疏》曰:此篇記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語,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聖人之道,可以垂訓將來,故殿諸篇,非所次也。
《四書訓義》曰:周衰,王道息,夫子集二帝三王之成,論定其道法,而原其德之所由隆以垂萬世,天下猶足以立。
《論語集說》曰:數聖人禪繼徵伐雖不同,而其公天下以為心則一也。
程樹德曰:《堯曰》一章是《論語》全書後序,古人序文常在篇末。
徐英曰:此篇首約堯舜湯武之言,修德責己之事,次言從政,皆《書》之教也。末言知命、知禮、知言,則《易》教通乎詩禮,猶是夫子之所雅言也。
楊氏曰:《論語》之書皆聖人微言,而其徒傳守之,以明斯道者也。
劉宗周曰:第二十篇歷敘堯舜禹湯文武之傳,而終之以夫子之論政,又推本君子之學內聖外王,於斯為至矣。堯授舜言祈天永命之道,而推本於執中,其旨微矣。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道統,亦準諸此而已矣。聖人立天命人心之極,而修道以立教者,更無偏倚之私、過不及之弊。
唐文治曰:唐柳宗元謂:「《論語》之大,莫大乎《堯曰》一篇,是乃孔子常常諷道之辭。」蓋治統者原於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堯曰》一篇以孔子之道統,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治統也。至知命、知禮、知言三者,乃又示萬世學者繼續道統之全功。是道統也,亦治統也,綜全篇數百言中,天下萬世之學術、治術包括而無不盡。嗚呼!神乎微乎!二千數百年之後有王者起,其必來取法乎!
錢穆曰:《論語》一書,乃孔門遺訓所萃,此為中國最古最有價值之寶典。孔門七十子後學討論會集而成此書,厥功大矣。
雲門隱者按:本篇凡三章。
一起學《論語》20.1.1
堯曰篇——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原文】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白話】
帝堯說:「啊!你舜!上天的運數降臨在你身,你要真誠地執持中正之道。天下百姓困窘不堪,上天所賜的君祿就會終止。」大舜也以此告誡大禹。
【釋詞】
堯曰:此下是堯帝禪位於大舜時所說的告誡之辭。
諮:嗟嘆聲。《正義》:「堯有所重誡於舜,故嘆而後言也。」
天之歷數在爾躬:即天命在你身。朱子:「歷數,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氣節之先後也。」唐文治:「謂天命由堯及舜也。」
允執其中:允,信。執,執持。中,指中正之道。錢穆:「謂汝宜保持中正之道以膺此天之歷數。一說,允執其中,謂踐帝位。古訓皇極為大中。是亦漢時自古相傳之說。」朱子:「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唐文治:「蓋用中之學,自堯發明之也。」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四海之百姓困窮不堪,則上天所賜之君祿也將永絕。《正義》:「天祿者,天子玉食萬方,有祿食自天予之,故言天也。」
舜亦以命禹:舜禪位於禹也用了此文辭。建安遊氏:「堯舜禹三聖人之授受所守者一道而已。」《義疏》:「所以不別為辭者,明同是揖讓而授也。」
【先賢精義】
朱子曰:此堯命舜而禪以帝位之辭。舜亦以命禹。舜後遜位於禹,亦以此辭命之。今見於《虞書·大禹謨》,比此加詳。
《論語義疏》曰:自此以下,堯命舜以天位之辭也。堯名放勳,諡雲堯也;舜名重華,諡雲舜也。《諡法》雲:「翼善傳聖曰堯,仁盛聖明曰舜也。」堯將命舜,故先諮嗟嘆而命之。所以嘆而命之者,言舜之德美兼,合用我命也。
《論語正義》曰:王者,天之子,當法天而行。故堯以天之歷數責之於舜。
《大戴禮記》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而禮樂仁義之祖也,而善否治亂所由興作也。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聖人慎守日月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歷。聖人立五禮以為民望,制五衰以別親疏,和五聲之樂以導民氣,合五味之調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穀之名,序五牲之先後貴賤。此之謂品物之本、禮樂之祖、善惡治亂之所由興作也。
唐文治曰:四海之人困窮,則君祿亦永絕,戒勉之也。
鄭汝諧曰: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傳諸夫子,故歷敘數聖人之言,以見其一出於正大也。
《論語後案》曰:數之在躬,德足以順天也;祿之永終,不德之逆天也。
陳祥道曰:數在天,歷在人,非數無以作歷,非歷無以紀數。天之歷數則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也。是數也,變化待之以成,鬼神待之以行。萬物所聽之命,則命於此而已;萬物所由之道,則道於此而已。然則帝王之興,豈特人事哉?故曰天之歷數在爾躬。然以命廢義,則蔽於天;以義廢命,則蔽於人。天曆數在爾躬,以其有命,宜民宜人受祿於天,然則不能允執厥中,至於四海困窮,則於內不足以備百福,而於外不足以宜民人,天祿其有不終乎?蓋允執厥中,所以教之也;四海困窮,所以戒之也。
《論語集說》曰:終,盡也。以其德當天心,故天之歷數在爾躬,非己之敢私也。理至於中而止。允執其中,乃相傳之密旨也。天之所以立君者,凡以為民而已。若使四海至於困窮,則天祿亦為之永終矣。
《此木軒四書說》曰: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千萬世鼎革之故盡於此。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自古未有民窮而國不亂亡者。而所以困窮之故,則由於人主之一心。此《大學》平天下章所以反覆叮嚀,垂為炯鑑也。
劉宗周曰:《論語》未嘗言「中」,而維於二十篇之末以明之。孔子之道不外一中,後來子思作《中庸》,遂權輿於此雲。堯授舜言祈天永命之道,而推本於執中,其旨微矣。
戴溪曰:此一段堯舜揖遜、湯武徵伐之本旨盡在是矣。堯舜之揖遜,天也,故曰天之歷數在爾躬;湯武之徵伐,亦天也,故曰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推見堯舜湯武,與天心為一處,故門弟子記錄於此。
蕅益大師曰:「修己以敬」四字,便是帝王道脈,歷歷可考。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記者歷敘帝王相傳之道,以見孔子與門人相授受者亦不外乎此也。夫以堯舜禹三大聖人,其授受之際,叮嚀告戒不過如此,則執中也者,豈非萬世人君之標準哉?
本篇完,免費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布公號「文化傳統」(wenhuact)的微信推送,過往課程可在底部菜單「經典學習——論語」欄目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