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2020-12-14 玲瓏文史

孔子的思想,自古至今均受欽仰。在《史記》中,司馬遷引《詩經》文字贊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其心嚮往之。」可見,他對孔子的人格及學問,瞻仰不已。

孔子之學說博大精深,而其流傳之道有二:一為口授,一為著述。

雖然孔子自雲「述而不作」,卻仍有可資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傳下來。其中口授者,即為《論語》。它是自古以來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

「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仁」的意念,幾乎貫串在整部《論語》中。可以說,「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各方面主張的最高準則,更是人格養成的最高道德理想。

孔子一向不輕易以仁許人。那麼,在他心中,「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孔子劇照

「仁」的廣義含義,是兼攝諸德。從各弟子問「仁」的回答上,可整理出「恭、寬、信、敏、惠、敬、忠、禮」等內涵。

再更具體來說,「仁」的根本,是一種愛人的意識,即「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以成己,然後不只愛自己的親人朋友,還要推而及於一切人,這是一種關懷、平等、博愛的精神。

「仁」適用於各種情形中。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所表現的,就是用恭敬、莊重、虔誠、嚴肅、負責的態度來對待人民,這就是合於「仁」的態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要能將心比心;更積極一點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每個人能達到的程度有所不同;消極的、積極的,一樣在「仁」的規則下進行。

「仁」是無所不在的,說話謹慎也符合其準則;「先難而後獲」,不計得失,不憚所難為,「仁」亦在其中。

孔子劇照

「仁」是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性格上「剛、毅、木訥」,「近仁」;言行表現上「巧言令色」,則「鮮矣仁」;所以「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無時無刻都要以「仁」為準則。

修養「仁」德的人,除了對己身的要求之外,在面對外部環境時,心中也有一把無形的尺。用此標準,可以客觀評斷人事,不會縱容「惡」的存在。

孔子曾總結「仁」的功效,因為「仁者安仁」,就像山一樣厚重不遷,所以「樂山」;仁者心中有不變的準則,所以少私寡慾,「好靜」,所以恬淡長壽。

在修養「仁」的方法上,孔子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就是「為仁由己」。只要有心修為,「斯仁至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劇照

「仁」的重要性「甚於水火」,甚至超越師生倫次——「當仁,不讓於師。」

重倫理如孔子,尚且如此言之,即可見得「仁」處在孔子思想的最高位階。

恕、忠、信——君子的基本準則

「仁」是修養己身的最高準則,是終其一生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孔子自己提出了可以貫串其中的基本道理,就是「忠恕」二字。

「盡己,曰忠;推己及人,曰恕。」

將己身修養好了之後,要能夠推己及人,擴大到影響別人,讓別人也可以像自己一樣好。這就是孔子的「恕道」,是「成己」亦「成人」的廣博胸襟。

無論任何品德,都可用這項「忠恕之道」,所以它是可以「一以貫之」的道理。

孔子劇照

那麼,何為「忠」之道?

在君臣關係方面,「行之以忠」是一種盡忠職守的態度,包含了「盡職責本分」及「忠誠無二心」這兩種觀念。

在與人交往方面,「與人忠」是基本態度。一個有修為的人,展現在外的各項表現都要注意:看就要看明白,聽就要聽清楚,臉色要溫和,待人要恭敬,說話要忠實,行事要認真,有疑惑要發問,憤怒時要考慮之後的禍患,見財利時要想應得與否。

這都是君子的基本準則。

「忠」字除了獨書之外,孔子還常常將之跟「信」字並舉。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即是在思考自己是否合於「忠」、「信」: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另外還有「言忠信,行篤敬」,要讓自己到哪裡都行得通,首先說話要忠誠信實,行事要篤厚謹慎;無論處在何種境地,都要時時將之放在前面以為準則。

孔子也是以此來要求自己的,所以才會說「必有忠信如丘者」。

孔子劇照

孝悌者,仁之本

作為「仁」的根本,孝悌思想是孔子倫理觀念中主要的德目——首重「入孝出悌」,其次「謹而信」,其次「愛眾親仁」,這些都做到了,然後再來學文。

因此,說「孝悌」是「人」的根本,一點兒也不為過。

「孝」指敬愛奉養父母,「悌」為敬重兄長,這源於重視血緣的宗族制度,而其中尤重「孝」。

《禮記》把孝分成了三個層次。從物質、生活層面的照顧,到精神的不憂與崇敬,至名譽的顯揚、思想的承繼,短短十二字便涵蓋全部:

「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次能養。」

從《論語》所載,來探求孔子言「孝」的內涵,亦不外此三者。

孔子劇照

先從最基本的「能養」看起。

孔子的「能養」不只是供養生活而已,子女奉養父母是基本孝行,但是「不敬,何以別乎」——既要注意物質層面,也要照顧到心理層面。

如事奉父母要周到、要知道父母的年齡、儘量不要出遠門……這些生活上的細節,都是子女該注意的。換言之,做到細微處,才算達到「能養」的基本程度。

孔子又說: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要做到處理事務、提供酒食,沒有什麼困難,一般人都做得到。但是,為人子女者不是這樣就可以了,要能做到和顏悅色、出自真心地事親。

孔子劇照

再來看「弗辱」。

「敬不違」只能算是「恭順」,不能使父母改正過錯,無法避掉過錯所帶來的罪惡及恥辱,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

就如《禮記檀弓》中所載,晉國太子申生不願違逆父親晉獻公,即使知道父親被驪姬蒙蔽了,並未揭露真相,因為他怕傷了父親心。最終,他順從地選擇自縊。所以他的諡號為「恭世子」,尚稱不上「真孝」。

相對地,子女應該更進一步做到:不能給父母招致恥辱。所以孟武伯問孝,孔子言「父母唯其疾之憂。」更深一層來解釋此言就是「孝子不妄為非」——孝子不會做任何不好的事情來讓父母傷心、擔憂。這才是「弗辱」。

申生劇照

「孝」的最高境界是「尊親」。

不是只有在世時的奉養,也不是現階段的不招致恥辱而已,更是要能將父母的精神承繼下去,不只至死方休,甚至要延續世世代代。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認為,父歿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算是「真孝」了。但孔子的「無違」沒有期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死後的追念和繼承,才是「孝」的落實。

也無怪乎孔子要罵宰我「予之不仁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孔子在乎的,不是「三年之喪」的形式,也不是「三年」這個時間的長短。

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豈止是三年的懷抱之愛?為人子女,連三年之喪的回饋都不捨得?更何況,對父母恩的追念,又豈止是三年就足夠?

可見,在孔子看來,做到誠敬的侍奉、名譽的維護、長遠的追念和精神的承繼,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劇照

如何做到前述之人格?當然是通過學習

勤奮學習,可以使自己擁有廣博學問,充實內在,進而將所學的聖賢之道內化為己身之修養。所以,孔子非常注重「學習」。

他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從小就立志向學,而且也很以自己的「好學」為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所以,孔子坦言:對於學習,自己不會滿足,絲毫不厭倦;為了學習,連吃飯都可忘記;沉浸於學習,可以忘掉憂愁,甚至連快老了都不知道。

他認為自己的好學程度,是別人所不能及的。他不輕易許人以仁,對自己也是如此,即使別人如何誇讚和肯定,他仍不敢自謂達「聖、仁」的境界。但是,誇他不厭煩地學習、不倦怠地教人,他倒是欣然接受。

所以,孔子注重的,與其說是學習所得的知識,不如說是一種重視「學習」的腳踏實地的態度。

孔子劇照

玲瓏說

孔子對人的期許,有四種分類:聖賢、仁人、君子、士人。

「聖賢」者,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是理想政治家的楷模,是治世的最高目標。

「仁人」者,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畢生追求的終極目標,是理想中的完美人格。

「士人」者,是有志於學的讀書人,是相對基本的層級。而再更高一層,就是孔子所謂的「君子」。

「君子」和「仁人」非常接近。只是,在孔子心中,「仁」是卓然不凡的境界,他不輕易以仁許人,所以在談到一些具體行為時,他就以「君子」之名代之。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用畢生心力,毫不鬆懈地追求,也不一定達到「聖賢、仁人」的目標;但是,「君子、士人」,一般人皆可做到,而且也應該做到。

相關焦點

  • 《論語》10句格言,感悟聖賢智慧!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語的著作,相當於一部格言集。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格言,和大家共同學習感悟聖賢的智慧。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裡仁第四》感悟:能夠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那才是最美的。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君子不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論語26:人皆可以為堯舜,聖賢可學而至,成為仁者沒有那麼難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與貴人人都希望擁有,倘若「不以其道得之」,本不應當獲得而獲得了,這樣的富貴情願不要,寧願貧賤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君子能夠如此審視富貴和安守貧賤。
  • 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對《論語》中「君子」的分析
    真正的「君子」即使「人不知」還要做到「不慍」而非強作辯解,尤其不可「巧言令色」,孔子更是以此為恥。在《論語·學而》中孔子還強調「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方為真正的「好學」。當然「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在今日似可商榷,但「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確為真理。並非道家的「無言」而是「慎於言」,尤其不可「巧言」。
  • 一起學《論語》12.24顏淵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劉宗周曰:文謂詩書六藝之文,所資於朋友講習者不淺,而學問之道,乃在於求放心而完其德性,則文直所藉以為為仁之資。而友,其輔我者也,學不求仁而徒博,文之為見終無實益,安所輔我者?此亦聖人博約之訓。《冷語》曰:文者,禮樂法度刑政綱紀之文。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黑格爾讀過《論語》的德文譯本(耶穌會士所譯),他把《論語》與西方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做比較,給予這樣的評價。他對《論語》的認識只是憑藉不嚴謹的譯本,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訓,而沒有觸及《論語》思想深層,未能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的思想結構,這造成了對《論語》思想的誤解和貶低,需要我們正本清源,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主體是仁學。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論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 《論語》晨讀,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子曰^ 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處也 貧與賤 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造次必^於是 顛沛必^於是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 從《論語》「仁」至《中庸》「誠」的本體工夫初探
    《中庸》這裡繼承了《論語》仁乃至周禮的基本內涵。《中庸》所謂 「五達道」和「知仁勇三達德」都是對於《論語》仁的內涵的提煉。「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故時措之宜也。」《中庸》這裡的誠已不僅僅是內化於人的道德本體,由人之道德主體更推及至物,「不誠無物」。
  • 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論語》3則:人為何一定要「正名」?子路問政,一「仁」而已
    作為個體,君子日新之,時習之的是仁;作為群體,家、國所流布之,推廣之的還是仁。至於君子小人之辨,士之行履,兵戎之施,德化之期,也都是以仁、為政所顯現於世相者。「仁」是解讀《論語》一大關鍵,仁是每一個生命的當下,其心柔軟通達,不滯不澀,在時境中隨緣處中,不被堅硬的概念所包圍,這也是「良知」當下呈現之義,闡發了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
  • 《論語》「學而第一」第三講—— 巧言亂德眼前花,樸實敦厚趨聖賢
    有的人能吹會擂,特別是在酒桌上,能把巴掌大的事吹的有天大,講的眉飛色舞,吐沫星子亂噴,也是「巧言令色」。這個時代,為了利與名,很多人是先自欺,而後欺人。把良心拋到九宵雲外,先把自己說服,然後去哄騙別人;能把一件沒有道德底線、違法犯罪的事情,構築成一個巧妙而完美的模型,包裝成一個偉大的事業。
  • 《論語》究竟怎麼讀?
    通讀經典當然重要,但是你今天讀,跟古人讀聖賢書可不一樣。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到了今天,我們應該一句一句的去讀《論語》。為什麼應該一句一句讀《論語》?
  • 《論語》中的「仁」出現在哪些句子裡
    我沒有一個個數到底出現多少「仁」字,也沒有統計到底分別在哪些場合說了「仁」字,但《論語》的字數我找了資料統計了一下《學而》493字,《為政》579字,《八佾》689字,《裡仁》501字,《公冶長》869字,《雍也答》816字,《述而》873字,《泰伯》613字,《子罕》806字,《鄉黨》642字,《先進》1054字,《顏淵》992字,《子路》1035字,《憲問》1340字,《衛靈公》904字,《季氏
  • 君子時時反省自己,小人事事責怪他人
    經過反省,自己也做到了盡心竭力,那人的粗暴蠻橫還是這樣,君子就說,這不過是個狂人罷了,像他這樣,同禽獸有什麼區別,對於禽獸又有什麼可計較的,因此君子有終身之憂,而沒有一朝之患。君子一生所憂患的是:舜是人,我也是人,但是舜給天下的人樹立了榜樣,影響可以流傳到後世,可是我卻仍然免不了是個平庸的人,這是值得憂慮的。憂慮了之後像舜那樣去做就可以了。
  • 把弟子推向聖賢
    把弟子推向聖賢——再讀《論語》長假漫漫,暑熱逼人,再次捧起枕邊的《論語》研讀,好似懷抱一團濃蔭,浸爽心脾,忘憂解煩。《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承載的卻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奠定的是中國人文思想的基礎,書之弘、之偉、之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為井底之蛙的鄉村教師,我莫敢管窺,但久經彌讀,欣享孔子師者的風範。
  • 論語正本清源 學而 02章 孝悌與仁的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立己之後則由己推人,立己達人。而最先開始者,莫過於家庭之成員,乃最容易接觸最常見之人。明白這兩大前提,解讀本段話就基本不會犯多大毛病。最可笑的是有人看到犯上作亂這個成語,不知道從哪本書哪本小說哪個電視劇得來的經驗,便大聲呼喊,不得了啦,儒家這是培養奴才啊,不讓人犯上作亂啊。
  • 「有容堂」杯成聯月賽第十三期題中華經典《論語》評選結果揭曉!
    班固《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者,討論編纂之義;語,言說之義。孔子門人將老師與弟子及時人之間的一些重要的談話輯為一編,謂之《論語》。《論語》凡二十篇,每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三字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