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2020-12-09 騰訊網

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人總是不多,因而一較普遍的、較易至的、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別值得注意與追求。

君子有三立

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立德,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主幹。立功,如果是一棵樹,他就是花和果實。立言,如果是一棵樹那他就是種子,傳下去。

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較高的道德修養,比較強的人格意識。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東西。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樹,那麼「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樹的主幹。「立德」貫穿於人生的全過程。堅持學養和修養的遞進,才能完成「立德」。

立功(做事),我想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體事情,來豐富、充實我們的人生。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樹的花與果。剛才我講立德是主幹嘛,立功就是這棵樹的花和果。

立言,我想就是要用我們自己的思想成果來與這個世界進行交流,豐富我們人類的文明寶庫。「文章千古事」,思想的傳遞要靠文章。如果人生是一棵樹,那麼「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樹的種子。

君子有三戒

孔子,在生活上主張,君子有三條戒規:少年時戒美色;壯年時戒毆鬥;老年時戒貪圖。「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了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

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歷來反對貪色縱慾,主張節慾以養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對「少之時,血氣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

中年時,是氣剛任性、好勝善鬥的年齡,所以應平心靜氣,和諧寬容,「戒之在鬥」。

老年時,體力已經虛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如果貪婪無度,挖空心思地謀取個人利益,就會大傷元氣,損身折壽。

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

君子有三德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所謂「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其實,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的景狀,我們在小平去世和人民日報社論的過程中已接受過多次洗禮,只要我們用淡泊、豁達的態度把每一次起伏看作生命裡歷經陽光風雨的過程,於是什麼情況的發生也掠奪不了我們心中的快樂。支持我們堅韌地完成手頭艱難的工作的是我們心中一直相信雨後會是豔陽天。

所謂「知者不惑」,告訴我們如果把事物的機理瞭若指掌的話我們將不懼怕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變故。這就需要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對於我們將要實施的行為作最為充分的準備,比如你要買入某一支股票之前至少有必要把上市公司的情況瞭然於心,於是在變故發生的時候你有足夠的理由告訴自己堅持。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的話,你將是一隻迷惑的蝙蝠在黑夜裡亂轉瞎飛。

所謂「勇者無懼」,絕不是讓我們去乘匹夫之勇。有「智」有「仁」的「勇」才算大勇。「仁」築就胸懷,「智」讓我們有正確理解事物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這樣的勇者將是當今市場裡最大的贏家----如果你在投資的話。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我常勸朋友,有個宗教信仰也不錯,不管信哪一教,到晚年可以找一個精神依靠。但是談宗教信仰,第一等智慧的人有,最笨的人也有,中間的人就很難有宗教的信仰。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

第一個「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們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第二點「畏大人」。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第三「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一是沒到發言的時候就開講,這叫「躁」。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認為沒文化,或者為顯示自己博學,常常不等人家說完,就貿然插嘴,令主講者不得不中斷思路來回答問題,以致常令主講者找不回思路而無法收場。

二是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這叫「隱」。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些,但也不是沒有。這種人往往多少有點心理障礙,或者是自閉症患者,屬於不大適應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懼症的一部分人。由於錯過發言的機會,其觀點、立場、意見、智慧、風度、氣質都無以表現,所以這種人多數會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淡出社交圈子,成為煢煢獨立形影相弔的孤獨者。

第三種情況最可怕,叫作「瞽」——俗語叫沒長眼。談話不看對象,不注意對方的臉色,不管人家愛聽不愛聽,不管是否觸到人家的痛處,只在那裡自說自話。這樣的談話,百分百的失敗。遇見這樣的談話者,客氣的人會忍耐,或作轉移話題的嘗試;不客氣的也許會拂袖而去,或者乾脆下令逐客,掃地出門。

君子有三態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儼然」是指偉岸高大的樣子,就是看上去很一本正經,很嚴厲;「即之也溫」,指的是跟他打交道後發現他挺好,很有人性,也很通情達理;「聽其言也厲」,意味著說話都說到點子上,很有力量,而且不能夠違背。

君子有三謙

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謙,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君子有三患

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欲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君子有五恥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相關焦點

  • 厚黑學:為什麼說「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又如何做到?
    為什麼說「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又如何做到?關於這個問題,厚黑學認為,得罪君子,固然有些欺君子之嫌,但君子大度,不會想著去報復你,很可能是一笑了之,甚至還有與你和好的可能。而得罪了小人,便會遭受小人的無恥的陰謀和報復,從而為自己製造極大的麻煩,甚至惹來災禍。
  • 鬼谷子:遇事要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做君子
    鬼谷子教給我們一句話:遇事要懂得變通,有時候我們學著小人的手段,那便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更好的做君子!學會以惡制惡對於君子來說,要心地善良,以德做人,但是對待小人,對待惡人,你的善良反而是助長他的歪風邪氣!學會以惡制惡,用小人的計策來對待惡人的行為,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局面。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
  • 《道德經》:遇事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的做君子
    何為君子?何為小人?用一句古詩來形容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就是能夠守住自己的本心,做人有個標準,不偏不倚,這才為君子。小人就是為了利益能夠去做任何的事情,或者是輕易的在利益面前妥協,這叫小人。但是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好自己心中的標準,凡事也就不需要分的非常的詳細。
  • 君子是否該與小人鬥?
    鑑於此,人也可以被分為君子和小人兩個類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親君子,小人喜小人。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君子與小人經常不得不打交道,不得不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不管君子們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得與小人共處一室。經常發生的情形便是:小人洋洋得意,君子沉默不語。君子為什麼沉默呢?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君子自有天佑,小人自有對頭
    1、君子自有天佑人生一輩子,要知道,有些事情其實都是因果的。人生其實是禍福自有報應的。要知道,這一輩子,君子自有天佑,小人自有對頭,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心懷善意,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做人做事用心、用情:用情對人,用心做事。這一輩子自己要有一顆良心,這一生不會愧對自己所有的一切努力。人生一輩子,是自己的,總歸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強求不來。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想知道一個人,不容易學。沒有壞人腦門上寫倆字「壞人」,好人寫倆字「好人」。你看一個人走過來,腦門上寫倆字「好人」,你只能說遇上了一個「二貨」。那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能幹的人還是不能幹的人,這是非常難學的。知人很難,而明白事理這件事可以通過閱歷,通過不斷地做事培養見識,通過努力得到。「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
  • 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
    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人是最為高級的動物,所以我們的行為就決定了萬物的發展,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作為都要符合道義,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可是,放眼望去,現如今的很多人都在做危害大自然的事情,而這種人都是那些爭權奪利的小人。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君子討厭你,只會對你疏遠,不與你打交道,不會背地裡做傷害你的事。你不去冒犯他,他自然也不會來幹預你,井水不犯河水。小人討厭你,就是要全世界都討厭你,和所有人分享對你的討厭,讓你隨時不舒服,時不時冒出來說你一兩句,甚至捏造事實來詆毀你。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有著一以貫之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成為君子,而同樣也有一個反面的標準,也就是淪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分類。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得到社會的喜愛,更能夠表明我們在做人上面的成功。
  • 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因為君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會受到一些規則、道德或是自身高標準要求的束縛。小人恰恰相反,他們做事情的時候都是全憑喜好,能夠豁出面子,只顧己私,不管做什麼都有一些自己取勝的歪門邪道。雖然說小人的行事風格常常令人不齒,但是不得不說往往這樣做事才最容易接近成功。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生活中,我們也有聽到過類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無所不為」的話,那是說君子做什麼事,想要得到什麼都是依據道義,光明正大靠自己的堅實付出換來的,而小人則不同,他只要想到什麼,就不在乎道德仁義,即使手段卑劣,即使所要的東西不正當,他都恣意而為,絲毫不把道義放在眼裡。
  • 君子時時反省自己,小人事事責怪他人
    君子凡事責之於自己,小人凡事責之於他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有很多,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君子遇到事情都是反求諸己,而小人相反。凡是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所以會怨天尤人。在《孟子離婁篇》上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假設有個人,他以粗暴蠻橫的態度對待我,君子會怎麼做?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俗語「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漫談品析俗語文化》第13回俗語文化是我們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一代用智慧累積沉澱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其中蘊含著很多的智慧和學問,小時候,一直聽家長說:「做人要有眼力,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呢?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子路同學對孔子一向忠心耿耿,看到這種情景十分著急,心中有些不高興,就向孔子說出的自己的困惑:「老師,您平常鼓勵我們做君子,君子不應該是通達的嗎?難道也會窮途末路嗎?」子路的困惑並非沒有道理,他提出了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德與福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