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2020-12-14 島主歷史觀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第三,韌性不同。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即便陷於困境,也能固守自己的志向,堅持自己理想,而小人一旦遇到苦難,就會肆意妄為。

第四,公私態度不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而小人則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五,善惡標準不同。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

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則容易驕傲自滿,做不到泰然自若。

(孔子訓道)

第七,敬畏心不同。

「君子有畏,小人無畏」,出自《論語·季氏》,原句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教誨,而小人卻無所畏懼,不敬畏天命,不尊重德行高的人,甚至輕侮聖人的教誨。

第八,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孔子)

第九,擔當不同。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來察知,卻可以接受重任;小人不可以承擔重任,卻可以用小事來察知。

第十,獨立性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意思是君子既能融入大環境,又能保持自己的獨特見解,而小人則只會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並不是真正的和諧貫通。

(君子第一要義:坦蕩)

以上便是《論語》給出的君子與小人的十大區別。也就是說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心胸寬廣;第二,重義輕利;第三,堅持理想;第四,大公無私;第五,明辨善惡;第六,不驕不躁;第七,心存敬畏;第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第九,小事不計較,大事不糊塗;第十,保持思想獨立,不可隨波逐流。

以上十條,只要有一條做不到,就不能稱作真正的君子,但若要全部做到,又談何容易?你我凡人,要麼「長戚戚」、要麼「喻於利」、要麼「比而不周」、要麼「同而不和」,要麼「驕而不泰」,要麼沒有是非觀念,要麼沒有敬畏之心,要麼難當大任,要麼人云亦云,要麼遇到困難就退縮,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會淪為孔子口中的小人。

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成為君子這件事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完~)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言外之意就是高標準還不能讓滿意,何況降低標準呢?顏回的回答,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麼關係呢?提不出治國的辦法,那是君子的恥辱;提出完備的治國方案,卻不受重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能容納然後才能看出君子。這說明,顏回面對困境,始終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懷疑,不妥協。顏淵的確比子路、子貢看法高明,這也是孔子想要的結果。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論語》:「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什麼意思,你讀懂了嗎?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裡,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所以從詞義上看,我們辨析不出好壞的褒貶色彩來。《周易程氏傳》云:「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則有悔吝。」所以,無論是「君子周」還是「小人比」,其關鍵所在,在於是否「周、比之以其道」。如果以誠信為之,周、比之必有其道。以利益為之,周、比之必不存其道。《論語》註:「忠信為周,阿黨為比。」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有著一以貫之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成為君子,而同樣也有一個反面的標準,也就是淪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分類。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得到社會的喜愛,更能夠表明我們在做人上面的成功。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所以,這裡的坦蕩,非僅涉君子之神貌,亦及本心之內質 何光順:象在而意出,孔子言君子,有象外之意也,得中國人格審美之高境也 黃裕生:君子之所以能神貌坦蕩,乃在內在的本心坦蕩。而難就在難內在的坦蕩。內在如何才能坦蕩?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坦蕩,但如何才能?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我們在前幾期就講過了儒家的義利之辨,這也是儒家關於做人的重要的標準。在《論語》中是有充分體現的。這裡涉及人生的兩大問題: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和群體與個體的關係。人的生活有兩個方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 君子時時反省自己,小人事事責怪他人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五集*(本文共841 字,閱讀大約2 分鐘)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依據何晏的《論語集解》,「求」也作「責」字講。君子凡事責之於自己,小人凡事責之於他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有很多,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君子遇到事情都是反求諸己,而小人相反。凡是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所以會怨天尤人。在《孟子離婁篇》上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 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
    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根據這一解釋,「莊」字被譯出「裝」字,意思是裝出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即使一個人是真的忠厚老實,也不能與君子劃等號。剛談一談忠厚老實,就往君子身上靠,明顯不妥,距離君子遠著呢。二是忠厚老實能夠只通過臉色裝出來嗎?欺騙小孩子還行。根據一個人的臉色就稱讚他忠厚老實,說明稱讚別人的這個人沒腦子。還有一處疑問,筆者限於工具無法確定,即「莊」字與「裝」字有沒有通用的先例?
  • 《論語》中周和比的含義區別和感想
    「半部論語知天下」,可見中國古人對於《論語》是非常推崇和重視的。 論語中有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說明「君子」和「小人」是兩種對立的狀態;「周」和「比」也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顯然這兩者之間是有明顯的區別和聯繫的。
  • 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
    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這個問題,自古以來都有在討論,可對於現如今來說,區分兩者,則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畢竟古人已經給出了很多與其相關的名言,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進行過多的思考。1、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今天,詩詞君選取了其中最為經典的十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