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

2020-12-14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1.20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根據這一解釋,「莊」字被譯出「裝」字,意思是裝出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即使一個人是真的忠厚老實,也不能與君子劃等號。剛談一談忠厚老實,就往君子身上靠,明顯不妥,距離君子遠著呢。二是忠厚老實能夠只通過臉色裝出來嗎?欺騙小孩子還行。根據一個人的臉色就稱讚他忠厚老實,說明稱讚別人的這個人沒腦子。還有一處疑問,筆者限於工具無法確定,即「莊」字與「裝」字有沒有通用的先例?筆者沒有查到。基於以上疑問,筆者認為,朱熹的註解值得商榷。

篤,是儒家確立的一種價值。《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篤指忠實,一心一意。忠實,即忠誠可靠。篤這種價值,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價值,與道德沒有直接關係,既不屬於君子,也不屬於小人。君子、小人、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都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屬於君子、小人這一體系所專有的價值,如忠、孝、信、義等,可以稱為專有價值;屬於君子、小人、普通人等所有社會成員所擁有的價值,如博、審、慎、明、篤等,可以稱為普遍價值。儒家思想沒有將這些價值進行區分。原因在於這些價值屬於人性的不同方面,忠、孝、信、義等價值屬於道德,博、審、慎、明、篤等價值屬於知性。孔子講的許多東西都是人性,但沒有對人性作進一步的細分,而是將知性、情感、道德三類人性混用,因而也沒有對這些價值作進一步分類。

篤這種價值既然與道德沒有直接關係,自然與君子也聯繫不起來。孔子在本章中提出的疑問,在某種程度上觸及到了這個問題。可惜,孔子沒有進一步作出闡述。筆者將以上述分析為基礎,作出新的解釋。

【筆者譯】孔子說:「就做事情忠誠可靠、一心一意而論,是稱為君子的人做得好一些呢,還是面色莊重的人做得好呢?」

相關焦點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劉備即非君子,也非作偽,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首先劉備既非君子,也非作偽。陳壽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魯肅也曾經評價:天下梟雄。劉備是幽州涿郡人士。幽州的特產是遊俠,曹植對這類人的描述是:「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總結起來,就是弓馬嫻熟,武力超群。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和「小人」,是孔子提出的一對人格類型概念,對後世中國人的做人方式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與小人劃清界限而不受到小人傷害: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易·遯卦》: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艮,艮為山,天下有山,天高山遠,是遁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從而不用以惡報惡的方法對付小人,而是採取威嚴的態度,遠離小人。不惡而嚴,並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來源:正和島標準作者:馮唐 戰略專家、知名作家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本文摘編自馮唐新作《馮唐成事心法》,正和島作為磨鐵圖書合作方經授權後發布高級領導的關鍵:知人、曉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如果明白事理,無論別人是不是跟你一夥兒的,慢慢就事論事,你會逐漸開悟,得到和諧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曉事,懷著私心是錯,秉公做事也是錯;小人是錯,君子也是錯;言行不一、偽善是錯,說話很直也是錯。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有著一以貫之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成為君子,而同樣也有一個反面的標準,也就是淪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分類。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得到社會的喜愛,更能夠表明我們在做人上面的成功。
  • 君子和小人,在團結人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古人語境中的君子與西方的紳士比較接近,指的是有素質有品質而又有擔當的一類人,東方追求君子人格,西方推崇紳士精神,價值觀是一致的。與君子對應的是小人,君子本義是「君之子」,也就是國君的兒子才稱為君子。後來「君子」就用來特指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一部分人,與之對應的「小人」,指的是地位比較低的人,君子與小人並不是道德上的概念。大概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君子、小人才賦予了德性的概念,原初的身份概念逐漸開始淡化。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這當然沒錯,但似乎還不盡意 何光順:嗯嗯,是的,坦蕩蕩與長戚戚,是對君子與小人形象的描述,可以說是一種現象式的帶刺,而非定義。第一個是:為什麼小人和君子會有這種不同的表現。有兩種解釋:(1)君子不追求利益,因而沒有得失的觀念,因此「坦蕩蕩」,小人追求名利,因而患得患失,所以「常戚戚」。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李顒《四書反身錄》:問:君子坦蕩蕩。曰:能俯仰無愧,便是坦蕩蕩。能持敬謹獨,方能俯仰無愧。問:持敬以謹其獨,故致坦之要,而獨之當謹者,其詳亦可聞乎?
  • 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小人經》中用一句話說明白了
    上一篇文章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得出「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四章「交結卷四」,看看君子和小人都是如何結交朋友的,我們應該如何和小人相處,以及為什麼君子鬥不過小人。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任老師講得很細緻周到了,對君子、小人概念的辨析和梳理很清晰了。下面我冒昧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請任老師和各位老師指正。[抱拳]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錢穆先生和清代劉寶楠解讀此章時,均明確指出,《論語》每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對舉,往往有兩個意義,或以位言,或以德言。二人均認為此章乃以德言,不以位分。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黨相親,其道私。
  • 君子為何鬥不過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為青年,ID:Jayden701V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君子之所以鬥不過小人,是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君子時時反省自己,小人事事責怪他人
    君子一生所憂患的是:舜是人,我也是人,但是舜給天下的人樹立了榜樣,影響可以流傳到後世,可是我卻仍然免不了是個平庸的人,這是值得憂慮的。憂慮了之後像舜那樣去做就可以了。至於說到君子一直所擔心的那是沒有的。君子不符合仁的事不幹;不符合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時的擔心,君子也認為不值得擔心了。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我們在前幾期就講過了儒家的義利之辨,這也是儒家關於做人的重要的標準。在《論語》中是有充分體現的。這裡涉及人生的兩大問題: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和群體與個體的關係。人的生活有兩個方面: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 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
    在這個地球上,我們人是最為高級的動物,所以我們的行為就決定了萬物的發展,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的一切作為都要符合道義,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可是,放眼望去,現如今的很多人都在做危害大自然的事情,而這種人都是那些爭權奪利的小人。
  • 老子思想啟示:君子和小人在交際中體現的不同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走在一條讓自己變成更好的路上,於是克服很多比如懶惰、貪玩和爭強好勝的天性讓自己變得自律,變得與人更好地相處。無論我們是不是在學習聖人之道,每個人都在有意或無意中向著聖人之道的方向努力著。今天這句又給我們帶來何種啟發,在日後的交往中又有何參考呢?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是他們的德行、智謀不行,讓人家不信任他們,不讓他們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