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即非君子,也非作偽,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2020-12-14 烏七七說歷史

首先劉備既非君子,也非作偽。陳壽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魯肅也曾經評價:天下梟雄。劉備是幽州涿郡人士。幽州的特產是遊俠,曹植對這類人的描述是:「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總結起來,就是弓馬嫻熟,武力超群。劉備早年「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妥妥的遊俠組織領導人,這一點,確實類似於老祖宗高帝。

除此之外,「善下人」,「弘毅寬厚,知人待士」,也是高帝標配。註:高帝確實有弘毅寬厚的優點,並不因為殺了韓信就小肚雞腸。劉備有很多特徵是符合「君子」定義的,比如寬厚,堅韌,但這個定義不能完全框住他。就孔子的標準,君子品質的核心是「仁」。何為仁?作為一個亂世的政治人物,為了統一的大目標,奪取他人基業,是仁還是不仁?這個說不清楚,就算孔子復生,估計也只能以結果論行為。

對於君子德行,孔子曾經稱讚過兩個人,蘧伯玉和史魚,尤其是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其也未曾評價過哪位君主是否是君子。可見,孔子力主的君子之道,更多的是是人臣的道德規範,而不是人君的道德規範,畢竟「邦無道,則揭竿而起」,對於類似武王伐紂的故事,孔子也只好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完全不方便評價。至於換一個「君子」的概念,講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那劉備更不是這種人。

隨意毆打上官,劉備是暴躁老哥的典型代表。所以,君子這個定義並不完全切合劉備,更何論於真偽。但其人確實稱得上英雄二字。在那個亂世,百姓太渴望仁慈了,忠義之士需要一位明君。劉備顛簸大半生,無論多落魄都有人追隨,團隊凝聚力強到利益危機不可動搖,哪怕是九死一生也患難與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鑄就了劉備的政治觀,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鑄就了劉備的人格魅力和受人尊敬的品格。

此遺言正是劉備成功之道。曹操殺人屠城的殘忍是真性情,劉備仁而愛人為什麼就是虛偽?如今世人皆愛弘揚曹孟德式生存主義,而貶低劉備的為政之道,是時代價值觀所致。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劉備可以靠美德贏得天下,覺得道德良善和政治權謀不可共存。或許是他們精通算計之道,見過了太多善良的人悲涼的下場,當看到一個善良的人走上了權力的巔峰,可以跟他們所信奉的成功之道相抗衡,覺得自己有了生存危機感,和道德羞恥感。

很多人身邊充滿了爾虞我詐,不信真誠,認為推心置腹是偽善,利益才是王道,哪有什麼真情厚誼。都是以己度人,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發明一些厚黑學陰謀論就自以為邏輯自洽地歪曲,解讀。你不是不相信劉備,你是不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情義,覺得推心置腹全是偽善,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我們這個社會就需要劉備這樣,草根樸素,講信用,重情義,不忘初心,百折不撓的人。

劉備的存在打臉了利益至上的人,人是有感情的,不是只會算計的機器,包括政治家。一個偉大之人,不會因為一群螻蟻的抹黑而渺小。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劉備沒變,是人心變了。劉備用他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政治原來可以不這麼骯髒,君臣之間可以捨生忘死,真心相待。可是有些人就是不信啊!劉備能給人帶來深刻的觸動。小時候我們單純善良喜歡好人,後來叛逆期喜歡反方向思考問題。

直到真正長大了,經歷了人情世故冷暖,生活酸甜苦辣,才明白到劉備才是那個最貼近生活的真實,他身上那份樸素平凡的真,是我們每個人最初最美好的期許。你不是不相信劉備,你是不相信最初的自己,你不相信真誠,不相信情義,覺得推心置腹全是偽善,勾心鬥角才是常態,是你的生活改變了你。劉備不是虛偽,只是無奈太多。無奈於蜀漢實力不夠,無奈於英雄易老,無奈於兩個官二代老是壓制自己。

無奈於自己老婆跟兄弟跑了,無奈於自己老合伙人雖然有能力卻只是能維持。他虛偽嗎?不,他只是活的現實。仔細琢磨一下劉備臨死對劉禪的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於一個君主,這個要求似乎很不著調。更像是一個普通地主對兒子的小建議。劉備很明白兒子完不成統一大業,大概率是被統一的對象。唯一的希望就是他多做好事,哪怕顯得無能一點,最後也有一個好歸宿。

劉備出身不算好,能力也不算強,沒有經世之才,沒有蓋世之力。他很像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普通人,而且是個對身邊人好的大哥。說真的,以前讀三國看三國,更喜歡的是曹操的行事風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千軍萬馬前,老子尿急,該尿就尿,挾天子以令諸侯,明明只是臣,卻做的比君王更爽。而不是劉備,明明自顧不暇,被曹軍追殺,還拖著一堆難民,不應該是跑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

最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發現,世間多是曹操,卻幾乎無劉備。我非英雄,如何理解英雄?隨著年齡的漸長,方慢慢理解,與其說是為得子龍摔阿鬥,倒不如說是,都怪你,要不是為救你,老子差點沒了一個患難與共的兄弟。打東吳,更像是一統東吳?那時候魏國還是屬於強大的一方,聯吳抗魏才是正確的做法,更何況趙雲諸葛亮等也有阻攔,當然不排除也有這個想法,畢竟不衝突,攻打吳,既能報仇又能匡扶漢室,為什麼不能一起做。

相關焦點

  • 劉備遺詔:愛子心切,勸善勸學
    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 《三國群英傳8》劉備名將技能攻略 以德服人效果一覽
    導 讀 《三國群英傳8》中蜀國陣營劉備的名將技能以德服人是非常好用的特殊技能,使用之後就會以4秒為間隔持續對周圍敵方武將發出小範圍的生擒光環,當敵方武將身上累積滿
  • 三國殺劉備和誰配合最強?和他的組合簡直就是刷牌機器!
    #三國殺移動版#標劉備是三國殺中最初始的一批武將之一,「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成了膾炙人口的一句話,也是小編第一次玩三國殺移動版聽到的武將臺詞,劉備的技能很簡單,仁德——出牌階段,你可以將任意數量的手牌以任意分配方式交給其他角色
  • 劉備為何被後人稱作皇叔?他與漢朝的皇室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關係
    說起劉備的身份,在《三國演義》中記載著劉備是漢獻帝皇叔,但是歷史書上沒有皇叔這麼個說詞,只說劉備是漢室宗親。在呂布投靠曹操帳下,劉備去拜見漢獻帝時,聽說他是某一個親王的後代,由此推算出劉備是自己的皇叔。
  • 歷史上的劉備到底是真君子還是假仁義?原來我們都錯怪劉備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劉備"偽君子"的形象愈發深入人心了。 熟讀三國演義的魯迅曾說了兩句話,一是諸葛亮多智近妖,二是劉備長厚似偽。確實,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得其"仁德"的形象過分誇張,以至於外人看來有如作偽。
  • 看破不說破,人穩話不多,這樣的人非龍即鳳
    讀國學經典像尋寶,時不時能收穫一些讓人醍醐灌頂的珍寶和智慧。今天和大家分享傳統文化:看破不說破,人穩話不多,這樣的人非龍即鳳。1、說話留餘地,看破不說破。《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載有「魏文侯選相」的故事:魏文侯想選一個相國,在成子和翟璜兩個人之間,不知道選哪一個更合適?於是他問李克的建議。李克的回覆充滿了智慧。
  • 劉備為啥非要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呢?
    劉備為啥非要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呢? 劉備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被稱為「劉皇叔」,他自稱為中山靖王的後代,由此讓自己成為漢室宗親。
  • 追憶胡法官丨君子之德
    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後面推動人,都不如在前面帶動人管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胡國運君,江南豫章郡人,甲辰年生於青山湖區羅家鎮板溪村貧苦之家,父母務農,兄弟姊妹七人,排行第五。
  • 《尚書》|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 《尚書》相傳為孔子整理、選編成一百篇,後經秦代焚書,損失很大。該書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聖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於虐政,備受痛苦。
  • 劉備是一個英明仁義的君主,做事堅持不懈,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後天優勢也不可小覷,劉備會用人,有組織才能,能「三顧茅廬」、長坂坡「劉備摔孩子」等等,尊重人才、禮賢下士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一向以忠臣自居的諸葛亮即便有反意,聽劉備這麼一哭一說,哪還有什麼心思奪位,安安心心輔助阿鬥吧。只要諸葛亮不反,蜀中其他人根本反不起來,劉備心裡明鏡似的的。連時候給兒子的路都鋪好了,劉備的城府不是一點的深。高舉仁義大旗。
  • 鬼谷子:層次越高的人,越明白這個真相,這世界從不是非黑即白!
    由此可見,川總很可能不是故意的,他就是這麼一個「非黑即白」的人,比如他正忙著跟譚德賽論戰。現在都0202年了,這樣做是不是太幼稚了點呢?三當然了,不可否認這種極端的觀點總是很洗腦,因為在很多人看來這個世界上就是非黑即白的。
  • 劉備兩句至理名言,一句入小學讀本,另一句被很多人當成座右銘
    雖然其中不乏阿諛的成分,我覺得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畢竟要不是劉備真有本事,當時的曹操怎會與劉備煮酒論英雄,卻得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結論呢?今天我們暫且拋開劉備其人不談,說一說他留下的這兩句傳世名言。
  • 明清書法鑑藏中的作偽與「蘇州片」、「後門造」等
    這些人是大批贗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動輒傾囊相酬,真偽不辨,他們強大的購買力推動著作偽市場的不斷發展。至清,上海在成為書畫交易重鎮的同時,也成為作偽的中心。「賈於滬者,大抵皆無目者流耳。即欲攀附風雅,不惜重價購求書畫,亦徒震於其名,非有真賞也。」有一批穩定的客戶以重資投向書畫市場,推動著作偽現象的運籌出奇。
  • 人活一世,積好八德,非富即貴!
    人活一世,積好八德,非富即貴! 2.掌德 讚美別人,學會鼓掌: 每個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掌聲; 為他人喝彩是每個人的責任; 不懂鼓掌的人,人生太狹隘。
  • 馬祖道一禪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黃葉止啼」看起來是為止小兒啼哭,然而這就代表了「四聖諦」。為什麼呢?人因分別造作而感到難過、痛苦,終而啼哭,就是苦諦與集諦;運用讓心靜止下來的方法,而讓人破涕微笑,就是道諦、滅諦。馬祖回答禪和子的提問,說道:「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你尚未回到「即心即佛」,現在再來一個「非心非佛」,前者肯定,後者否定,這兩句話都沒有錯,兩者都只是為了讓我們更加了知心與佛的「法門」。許多人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即心即佛」是對的,但如果因此執著眾生心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心,這便是錯解了,因為佛畢竟不是眾生。
  • 花中四君子都有啥?竹非花,為何也能獨佔一君子?
    那麼朋友們知不知道,花中也有四君子?花中的四君子,說的就是中國古詩文中常常提到的梅、蘭、竹、菊。他們都是憑藉什麼本領被人們歌頌為君子?在我們的印象中,竹子不是花,又怎麼能獨佔一君子?梅花迎寒獨自開,剪雪裁冰,美麗絕俗,一身的傲骨,具有傲霜鬥雪的特質,常常被比喻成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毛澤東在詞《卜算子·詠梅》中說到: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 儉以養德,君子以儉德闢難,節儉的人生最平安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幾句話出自於諸葛亮《誡子書》,意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 既非君子又非小人的普通人,也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和追求目標。|...
    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筆者注】本章講的是篤這一價值的特點。朱熹《論語集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李澤厚先生的解釋就是根據朱熹的註解而來。筆者有兩處疑問:一是忠厚老實就是君子嗎?未必。即使一個人是真的忠厚老實,也不能與君子劃等號。剛談一談忠厚老實,就往君子身上靠,明顯不妥,距離君子遠著呢。二是忠厚老實能夠只通過臉色裝出來嗎?欺騙小孩子還行。根據一個人的臉色就稱讚他忠厚老實,說明稱讚別人的這個人沒腦子。還有一處疑問,筆者限於工具無法確定,即「莊」字與「裝」字有沒有通用的先例?筆者沒有查到。基於以上疑問,筆者認為,朱熹的註解值得商榷。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離即離非、是即非即、邊說邊掃、不立一法
    P150【「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chàn)提、非禪那、非般(bō)剌(là)若(rě)、非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