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以養德,君子以儉德闢難,節儉的人生最平安

2021-01-08 悟思必得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幾句話出自於諸葛亮《誡子書》,意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人生要行得遠,就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態,能夠淡泊名利的人是能夠注重修身養性的人,儉以養德,有德之人是能夠節儉的人。節儉的人才是有德的人,有德才有得,做人要懂得這些人生的辯證觀和哲學觀,不能顧此失彼。做人要注重修身,人生原本就是一場修行,做人要修道德之行,修節儉之行。

《小窗幽記》這樣說到:「儉為賢德,不可著意求賢;貧是美稱,只在難居其美。」節儉是賢良美好的品德,但不可刻意去追取這賢的美稱;安貧往往為人所讚美,只是能夠安於貧窮的人很少。做人要修身養性,只有注意了修身,才能做到節儉,而不是單純追求節儉之名,這就是做人的賢德。

「貧不忘儉,富不學奢。」就是說,困難時不想節儉也會節儉,富裕時不想奢侈也會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環境習慣的影響 ,做人要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很重要。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有人以為,現在不需要節儉了,認為節儉是小家子氣,成不了大才,做人只有大方的消費才算是大氣,如此人生才活得瀟灑,活得快樂,這顯然是一種偏見和誤區。

做人是需要節儉的,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節儉當是人生一種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做人只有節儉才能養德,儉是人生不可缺少和生活方式,更是人生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自我約束,也是做人的好德性。

一個人不能做到節儉,便會大手大腳,還會侈奢浪費。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在生活上能夠節儉的人,儉能養德,儉能勵志,節儉能使人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熱情和激情,大道從簡,能夠成大器者都是生活簡樸的人,做人只有節儉、簡樸才能集中精力,才能節省時間,將興趣用在幹自己的正事上,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之夢。

人靠自修,樹靠人修。節儉是人生的一種自我約束,也是做人的一種自律精神,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做到節儉。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都是會有欲望的,如果對物慾不加克制就會放縱,做人一旦放縱了物慾,就難以自控,「人心不足蛇吞象;」「惡莫大於縱已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人不節儉就會放縱物慾,人生便會走向歧途。奢者好動,儉者好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才是人生正道。

古人云:「君子以儉德闢難」。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可見節儉還能夠使人平安,這是因為節儉的人是能克制自我的人,是能夠拒絕誘惑的人,能夠淡泊名利,隨遇而安,做人保持了寧靜的心態,就能致遠。

相關焦點

  • 天地否卦,君子以儉德闢難,不可榮以祿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注釋】否(pǐ):閉塞不通。否之匪人:匪人,不正當的人、小人。不利君子貞:不利於君子堅持正道。大往小來:乾道強大向外往行,坤道柔小來居於內。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 《周易》:天地否,君子以儉德闢難——否卦第十二
    但從「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的出發點來看,否卦所否定的只能是反面的東西,它否定的是非正之德。一、本經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譯文:否卦象徵黑暗閉塞,閉塞蒙暗的環境小人猖狂得勢,不利於君子,君子守全之道是守貞。
  • 讀《易經》第十二卦,天地否卦——儉德闢難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譯:否卦。被強人阻塞,不利於君子守正。大的往上,小的下來。天地否卦——儉德避難否卦的《彖傳》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
  • 做明志以致遠的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是如此。漢語成語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戒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文的本意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只有如此,方能明志以致遠。實則,這一成語本自早期道家、儒家的思想學說。
  •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才能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其意就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 字裡行間|儉以養廉:非儉無以養廉 非廉無以養德
    其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以養德」指節儉可以培養良好的德行,因為「廉」亦是一種高尚品質,且對於為官者尤為重要,於是人們便慢慢把儉和廉聯繫在一起,便有了「儉以養廉」,強調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到底指什麼?
    但無論哪種人生,終極的希望一定是:平安、順利、沒有災殃。對於此問題的闡述、說法,中華典籍與民間諺語非常多,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有「厚德載物」、「以德服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會把德行與命運好歹興衰聯繫在一起。
  • 儉則約,儉生廉,儉為立身之德
    尚儉戒奢,樸素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優良傳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舞臺過客繽紛,決定成敗興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勤儉與否確實是影響個人成長、家業興旺、國家興盛的重要因素。讀史明智。讓我們從歷史上的勤儉與奢侈談起。儉則約,儉生廉,儉為立身之德「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儉之為德,由來已久。
  • 【寫作素材】關於道德、節儉、執著的名人名言60句!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0.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1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1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1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古詩詞裡的節儉
    □秋心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的詩人們,更是把這樣一種優良品質寫入詩詞中加以大力提倡。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並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中最耳熟能詳的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我們最先學到的古詩詞之一,更是小時候聽大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 曾國藩智慧: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三國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表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唐朝詩人李商隱在《詠史》中提到:「成由勤儉敗由奢」人生於世,「勤儉」並非僅僅意味著勤勞、節儉,而是一種對於精神、肉體的洗滌,時刻讓你保持清醒,不會輕易迷失。
  • 紀昌蘭:「戒奢從簡」 宋代飲食風氣與節儉觀念的提倡
    面對宋代社會飲食奢侈浪費現象的日益嚴重,一些有識之士有所警覺,呼籲節儉飲食、倡導清儉食風者不斷湧現。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群體,以筆為器,以文為據,對此類不良飲食風氣從各個角度進行勸誡和警示,力圖使節儉飲食不僅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而且也作為一種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根植於社會各階層的內心深處。「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 家風美文: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家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君子」一詞的具體含義來源於孔子的君子論。孔子認為君子就是:「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人;是「不妄動、不徒語、不苟求、不虛行」的人。在孔子看來,君子就是仁義禮智的擔當者,若人人都能做到行君子之風,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良方雖不曾從父母口中說出,但他們的言行舉止處處都告訴我們,在這個浮躁而又喧囂的時代,如何鬧中取靜,如何嚴於律己,寬厚待人。
  • 關於道德、節儉、執著的名人名言60句!
    9、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0、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11、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1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 勤字當頭、儉字打底,這個傳家寶不能丟
    圖為工作人員在一家餐館張貼「節儉養德」宣傳海報。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儉,美德也;禁奢崇儉,美政也。」於個人和家庭而言,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於國家而言,節儉是夯實執政根基的基石。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個家庭只有富而不奢、儉以養德,才能整體提升千萬個家庭的生活品位,從而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儉尚勤的良好風尚。春秋時代,魯國的季文子官居宰相,生活卻十分儉樸。他的全家老小都不著綢緞,而只穿布衣;他家的騾馬不餵粟米,而飼以青草。有人譏之為「吝嗇」,季文子答道:我何嘗不願穿綢著緞、乘車騎馬呢?可眼看著黎民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我心中不安啊。
  • 諸葛亮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道出孩子做人的真諦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家訓,顧名思義就是長輩對於家庭的訓誡文,有著樹立良好的家風的作用,一個好的家訓會讓後代子孫受益無窮。《論語》中說,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如果你察覺到有對你不好的事情發生,要及時遠離,就好比世間的誘惑一樣,要及時避開。儉以養德節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修養。
  • 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溫良恭儉讓,被稱為儒家五德,也是古代君子待人接物的行為準則。《論語·學而》中有云: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人生哲學——過儉者吝,過謙者卑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為人要有品行節操才能立足,如果節儉到吝,謙讓至偽,那麼節儉的目的何在,謙讓的初衷為何?節儉為美德,太過則有傷大雅。禮讓是美行,太過則有失常態。所以,處世「過」與「不及」都不可取,只要恰到好處即可。
  • 2020年高考作文練習題目:弦歌不輟,節儉不息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節儉是一種德行,奢侈是一種惡行。「儉以養德」,通過節儉的生活來培養道德品質,是自古至今都被倡導的人生之道。古人認為儉有四利:養德、養壽、養神、養氣。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同學不認同節儉生活,不願意節儉。有的說:「過去中國窮,所以提倡節儉,現在國家富裕了,還節儉啥?」有的說:「我花自己家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礙別人啥事了?」
  • 克勤克儉:勤養儉,儉生廉 | 字裡行間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過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名叫馮巨源的官員,擔任赤城教諭時曾到赤城山中拜訪一位長壽的老翁,原本是為求教養生之道,二人對話也是圍繞此展開,然而老翁的一句話如今看來卻仍具有現實意義:「如多財之家,儉勤則長富,不勤不儉則漸貧,再加以奢蕩,則貧立至。」哪怕是富貴人家,如果不勤儉也會漸漸落入貧困的境地。勤與儉歷來為我們所推崇,它是為人處世的作風,也是修身齊家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