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幾句話出自於諸葛亮《誡子書》,意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人生要行得遠,就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態,能夠淡泊名利的人是能夠注重修身養性的人,儉以養德,有德之人是能夠節儉的人。節儉的人才是有德的人,有德才有得,做人要懂得這些人生的辯證觀和哲學觀,不能顧此失彼。做人要注重修身,人生原本就是一場修行,做人要修道德之行,修節儉之行。
《小窗幽記》這樣說到:「儉為賢德,不可著意求賢;貧是美稱,只在難居其美。」節儉是賢良美好的品德,但不可刻意去追取這賢的美稱;安貧往往為人所讚美,只是能夠安於貧窮的人很少。做人要修身養性,只有注意了修身,才能做到節儉,而不是單純追求節儉之名,這就是做人的賢德。
「貧不忘儉,富不學奢。」就是說,困難時不想節儉也會節儉,富裕時不想奢侈也會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環境習慣的影響 ,做人要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很重要。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有人以為,現在不需要節儉了,認為節儉是小家子氣,成不了大才,做人只有大方的消費才算是大氣,如此人生才活得瀟灑,活得快樂,這顯然是一種偏見和誤區。
做人是需要節儉的,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節儉當是人生一種生活方式,更是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做人只有節儉才能養德,儉是人生不可缺少和生活方式,更是人生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自我約束,也是做人的好德性。
一個人不能做到節儉,便會大手大腳,還會侈奢浪費。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在生活上能夠節儉的人,儉能養德,儉能勵志,節儉能使人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熱情和激情,大道從簡,能夠成大器者都是生活簡樸的人,做人只有節儉、簡樸才能集中精力,才能節省時間,將興趣用在幹自己的正事上,如此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之夢。
人靠自修,樹靠人修。節儉是人生的一種自我約束,也是做人的一種自律精神,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做到節儉。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人都是會有欲望的,如果對物慾不加克制就會放縱,做人一旦放縱了物慾,就難以自控,「人心不足蛇吞象;」「惡莫大於縱已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人不節儉就會放縱物慾,人生便會走向歧途。奢者好動,儉者好靜,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才是人生正道。
古人云:「君子以儉德闢難」。君子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可見節儉還能夠使人平安,這是因為節儉的人是能克制自我的人,是能夠拒絕誘惑的人,能夠淡泊名利,隨遇而安,做人保持了寧靜的心態,就能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