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年,我讀過上千本書,從科學到藝術,從文學到考古,讀到最後,自然聚焦到中國傳統文化上來。讀國學經典像尋寶,時不時能收穫一些讓人醍醐灌頂的珍寶和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傳統文化:看破不說破,人穩話不多,這樣的人非龍即鳳。
1、說話留餘地,看破不說破。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記載有「魏文侯選相」的故事:
魏文侯想選一個相國,在成子和翟璜兩個人之間,不知道選哪一個更合適?於是他問李克的建議。
李克的回覆充滿了智慧。他不直接為國君言明,而是退一步說「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讓國君再一次賦予他說話的權力,「先生臨事勿讓。」
李克也不說哪一個人更合適當相國,而是提出歷史上著名的「識人、用人的5條標準」,讓國君自己選擇,即:「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魏文侯聽完這5條標準,心中就有了答案。
詳細問答,可以看歷史記載:
文侯謂李克曰:「先生嘗有言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命。」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李克也不簡單,能做到魏國的中山相。
從這個歷史典故就能看出,李克有「說話留餘地,看破不說破」的大智慧。他既幫國君出了主意,又讓國君覺得,這個相是自己選的,而不是別人幫他選的。將來選的人好與不好,都是國君自己負責,而不會把責任怪罪到李克身上。
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是婉轉的,含蓄的,說話做事留幾分迴旋的餘地,這樣對雙方都有好處。
2、情緒不外露,人穩話不多。
懂得察言觀色,仍然是普通人;真正的高手,情緒不外露,別人根本無法洞察他的真實意圖。
孔子去拜見老子後,學生問老子是什麼樣的人?
孔子說老子像一條龍。
原話是:「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妙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龍的最大特徵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變化莫測。
老子的學識淵博,志趣高妙,隨時變化,像龍一樣不可揣摩,看不透徹。這種特質,在《道德經》中有相應的印證。
老子言:「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我把這些特徵總結為:情緒不外露,人穩話不多。
普通人遇到一點刺激,或者意外,就會情緒失控,亂了方寸。情緒不外露的人,遇事沉著冷靜,多有強大的內心和自控力。
當一個人沉著冷靜,做事自然穩重,有自己的原則和誠信,不會隨便說話和許諾。
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很多人把話說得天花亂墜,讓人心花怒放,這樣的美言,多是空頭話,不會變成現實。而一個可靠的人,不會說太多美言討別人歡心,更注重說到做到,不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開口,則必定全力以赴做到。
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區別:一個心口不一,一個言行合一。
總而言之,看破不說破,人穩話不多,具有這兩個特徵的人,非龍即鳳,必定有大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