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2021-01-12 騰訊網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一、看胸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君子心胸平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懼不安。

感悟:心胸的寬廣與否是區分君子小人的標誌之一,而心胸是否寬廣並非先天性的,需要靠後天的培養與自身的努力。孔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的胸襟寬廣,對人寬容,沒有仇怨。小人的心裡時常有鬼,永遠惴惴不安。

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君子團結而不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團結。

感悟: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孔子說過: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也是人之常情,現實生活中,關鍵是如何用好「制度反腐」這把利劍來規範「一把手」的權利與義務。

三、看利益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感悟:君子明白大義,最終能成就自己的私利,小人只懂私利,最終失去的是自己的大義。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子曰: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現實世界中,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而為呢?

四、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但如果是不合道義的,君子一定不會為虎作倀。

五、看言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君子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同流合汙而不和諧。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小人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當然,在實際學習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並非易事,稍有不慎就會落得一個「刺頭」的雅號而成為圈內不受歡迎的人。

六、看氣質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主要看氣質」。君子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喪事情緒低。這是人之本性,無可厚非。而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唯有不斷努力不斷奮鬥,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適度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七、看志向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釋義: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

感悟: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八、看追求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君子戀念仁義道德,小人戀念田宅鄉土;君子戀念法令制度,小人戀念小恩小惠。

感悟: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如果你自然與君子存在差距,不妨這麼想:對我等平民百姓而言,做君子也好,為小人也罷,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做一個守法誠信與知足常樂的公民。

九、看人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感悟: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自己則永遠不會有進步。

十、看抉擇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釋義: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感悟: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相關焦點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使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君子也能與人和諧相處,互相尊敬對方;小人表面隨聲附和,追求意見一致,其實是面和心不和,心裡各懷鬼胎,各打各的小九九。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幾千年的中國社會中,有著一以貫之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成為君子,而同樣也有一個反面的標準,也就是淪為小人。君子和小人是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分類。我們都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受到別人的認可,能夠得到社會的喜愛,更能夠表明我們在做人上面的成功。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君子討厭你,只會對你疏遠,不與你打交道,不會背地裡做傷害你的事。你不去冒犯他,他自然也不會來幹預你,井水不犯河水。小人討厭你,就是要全世界都討厭你,和所有人分享對你的討厭,讓你隨時不舒服,時不時冒出來說你一兩句,甚至捏造事實來詆毀你。
  • 君子時時反省自己,小人事事責怪他人
    君子凡事責之於自己,小人凡事責之於他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有很多,一個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君子遇到事情都是反求諸己,而小人相反。凡是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所以會怨天尤人。在《孟子離婁篇》上說了這樣一句話,「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假設有個人,他以粗暴蠻橫的態度對待我,君子會怎麼做?
  • 《倫語》為政篇14:從做事的角度區分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關鍵詞:周:團結多數人;比:勾結;直接翻譯:君子做事的時候考慮得比較周全,不僅要將事情做成,同時也會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和事情的效果,能夠團結身邊的人而不是勾結私黨的方式;小人只會因私立而勾結同黨
  • 何為君子 何為小人
    日常生活中,人人都罵小人,那何為小人?何為君子?我們就用幾個詞分別來形容下小人和君子。小人的特點:阿諛奉承、拜高踩低、造謠生事、陰奉陽違、遇事甩鍋、挑撥離間、見風使舵、落井下石、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等吧。
  • 君子是否該與小人鬥?
    鑑於此,人也可以被分為君子和小人兩個類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君子親君子,小人喜小人。可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君子與小人經常不得不打交道,不得不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不管君子們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得與小人共處一室。經常發生的情形便是:小人洋洋得意,君子沉默不語。君子為什麼沉默呢?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俗語「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漫談品析俗語文化》第13回俗語文化是我們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一代用智慧累積沉澱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其中蘊含著很多的智慧和學問,小時候,一直聽家長說:「做人要有眼力,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呢?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六章》 原文: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朱子解讀: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 到底什麼是君子?什麼又是小人呢?
    管好自己的嘴,是作為君子的必修課,什麼事情該說,什麼事情不該說要知道,處理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好好斟酌一番後再做決定,不然的話,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久而久之,就會讓大家嫌棄。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這個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就是情義,而不是利益,自古以來,只有君子才會看重這些,而小人只在乎利益,他們把情義當作鴻毛一樣輕;這時候,可能有的人就會說了,這個社會上不講利益講什麼,給老闆做事不要工資,就為了要一個情義的話,那我們吃什麼穿什麼?
  • 與小人劃清界限而不受到小人傷害: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易·遯卦》: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上卦為乾,乾為天,下卦為艮,艮為山,天下有山,天高山遠,是遁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從而不用以惡報惡的方法對付小人,而是採取威嚴的態度,遠離小人。不惡而嚴,並不惡聲惡氣,但很威嚴,使人知敬畏。
  • 君子自有天佑,小人自有對頭
    1、君子自有天佑人生一輩子,要知道,有些事情其實都是因果的。人生其實是禍福自有報應的。要知道,這一輩子,君子自有天佑,小人自有對頭,凡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心懷善意,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做人做事用心、用情:用情對人,用心做事。這一輩子自己要有一顆良心,這一生不會愧對自己所有的一切努力。人生一輩子,是自己的,總歸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強求不來。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在華夏這片沃土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傳承到了現在。「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寧給君子提鞋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寧可給君子做個提鞋的。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們可能會疑問,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多和君子來往,才能使得自己成長。
  • 什麼樣的人不可交,君子與小人的區別,你細品後擇善而處
    良禽尚且擇木而棲,何況是人,確實應該擇君子而交。善友就像是黑夜裡的那盞明燈,讓你在迷茫時、焦慮時總能尋見照進心裡的那束光,溫暖而覺知。惡友就像是帶著一絲臭味的墨汁一樣,久而久之,沾之染之燻之,沒有沁人之作,皆是亂世之行。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有一首歌曾唱道:借我借我一雙惠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我們渴望看清楚這個世界,我們更渴望看清楚身邊的朋友。《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延伸】團結和勾結,一字之差,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