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知己難求,志同道合的人,就像是遠方而來的人,南懷瑾認為,這裡的「遠」不僅僅指空間上的遠。
《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然而原文中,孔子卻不是主張「以德報怨」的,而是主張"以直報怨」
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別人給的怨恨,可以嗎?」。孔子回答道:「那麼該用什麼來報答別人給的恩德呢?所以,應該用正直來報答別人給的怨恨,用恩德來報答別人給的恩德。」
「以德報怨」和「以直抱怨」,一字之差,意思卻千差萬別。「以直報怨」,可以理解為,不用去對有負於你給你帶來怨恨的人客氣過頭了,而是用講原則,講公道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論語》中還有一句,叫「君子德風,小人德草」,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原文如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道:「如果殺掉所有壞人,這樣成就普天之下的好人,怎麼樣?」
孔子回答道:「不可以,主政怎麼可以用殺戮呢!你用心向善,人們也會用心向善的。君子的德行,就好比是風,小人的德行,就好比是草,風吹過,草必然會隨風倒的。」
注意理解這句話中的君子、小人、有道、無道。這裡的君子和小人,是以當時的社會地位區分的,而不是道德層面來區分,上層統治稱為君子,平民百姓稱為小人。如今所說的君子,是這句話中的「有道」,如今所說的小人,則是這句話中的「無道」
儒家所講「仁」、「義」、「道」、「德」。其中「德」分為五德,為「溫良恭儉讓」,孔子反對殺戮,便是仁和德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