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2021-02-23 乘風者也

以德報怨 

 

本文隨筆,由聊天記錄整理而成。

 

 

一)科赫曲線

 

大熱天的葛優躺,躺著刷朋友圈。

 

無意中看到一篇Koch(科赫曲線)寫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惡》[1]

於是轉發到自己朋友圈,下面有了不少留言。有人就問我「以德報怨」的意思。

接著問,「以德報怨」這句話,是不是孔子說的。

我說不是呀,ms是伍子胥說的。

 

於是雙方就「以德報怨」「以德報德」「以直報怨」等一系列文獻展開了瞌叨。

 

 

二)以德報怨

 

中國人傳統受的文化,叫做「以德報怨」。

 

意思是,「你要寬恕別人」。

哪怕對方是一個壞人,幹了很多壞事。但是他最終改邪歸正,你就應該原諒他。「浪子回頭金不換」。

 

 

所以這裡有個笑話,叫做「怎樣修成菩薩」。

你想要修佛的話,有二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修行999年。戒齋吃素,寧心不動。持律一級級修上去。

另一種方法,是殺人。先去殺掉999人,殺得血流成河,血流漂杵。

 

然後呢,然後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天就成佛了。堪稱速成班。

 

 

可見,這樣的「倫理道德」教育,在思想解放,無法無天的90後眼中,是絲毫看不進去的。

會被認為是迂腐,洗腦,奴化的教育。

 

 

我們再看回歷史典故,「以德報怨」這事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呢。

BC506,伍子胥和孫武二個NPC攻下了楚國首都。伍子胥掘出了楚平王的墓「掘墓鞭屍」,為父兄報仇。

 

旁邊有個人提示他說「以德報怨」。

伍子胥大怒,說「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意思就是說,他殺了我全家。壞人如果不得到懲罰的話;

以後還有誰會去做好人。

 

 

這就是「以德報怨」的出處。

後來傳到了孔子耳裡,學生問他,「子啊,以德報怨,可以麼」。

孔子回答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

 

 

孔子和伍子胥差不多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二個人生辰只差八歲。

可見,孔子對伍子胥的行為,也是認可的。

 

 

 

三)歷史的發展

 

可是,為何後來中國歷史的演化,會在「道德教育」中,逐漸變成教「以德報怨」呢。

 

 

因為後世傳延的,其實並不是孔子的「儒學」。

「漢儒」和孔儒並不是同一回事。

就好比任何宗教領袖,後世肯定分分成諸多流派。再各有詮釋闡述不同。

 

在我的《論儒·法·禪宗·基督自治和道教的復興》一文中,曾經說到,儒教最重要的一個歷史節點,是叔孫通被劉邦接納。

此後,儒教被改造為一套社會運轉的法制。等級制社會的框架。

 

 

對於「儒」的社會結構,他適合於「大一統」的歷史環境。而如果放到諸侯爭霸,則一無是處。

「儒」家的社會組織方式,重視等級制的高度穩定。而創新和效率並不佳。

 

在叔孫通,董仲舒的儒學理論中,《論語》就被閹割了。斷章取義,只取了前半句「以德報怨」。

因為董派儒學理論,需要「以德報怨」。

 

 

儒家首重穩定。其關鍵字就是「和諧」。

好比西漢史書記載,有大量的「非訟」。兄弟倆分家產鬧上法庭,法官既不支持哥哥,也不支持弟弟。

 

法官就在那裡哭。哭完了後勸哥哥弟弟,「你們都是骨肉至親,為了錢的事情對簿公堂傷和氣嗎」。

法官關注的,並不是財產的分割,也不是正義的主張。

 

法官關注的,是「非訟」。

也就是你們不要有糾紛。天下太平最好。

孝子賢孫,母慈子孝。大家一片和平,「和稀泥」才是最高境界。

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定。

 

 

以前有個笑話,叫「世界各國是怎樣組織的」(圖找不到了)。

其中中國是一棵密密麻麻的分叉樹。

因為中國很早之前,人口就非常多了。我們又是農耕民族。所以統治者關注的是「和諧」。儒家提倡的是「中庸」「溫良恭儉讓」。

 

 

看回「以德報怨」這個話題。如果按照伍子胥的「復仇」做法,那是會有很大問題的。

因為人的天性,容易高估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容易低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

 

 

好比同樣馬路上,A打了B一記耳光,B打了A一記耳光。

「你扇別人耳光」這種事,任何人的記憶都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如果再忙一點,花天酒地玩上幾天,早就拋到九霄雲外想不起來了。

 

而「別人扇你耳光」這種事,任何人都記得很牢。普通人都可以一二個月不忘。特別記仇的人可以記上幾年。

一有機會就狠狠報復過來。

 

 

結果導致什麼,A和B見面,二個人就仇殺起來。

而且每個人都認為是「血海深仇」,每個人都認為是自己受了欺負,自己受了侮辱。

但事實的真相呢。很可能是高估自己的傷害,低估對別人的傷害。

 

 

因此,當儒教奪取統治地位,成為通行全國的至高者。

他就不可能倡議「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這樣的話,很可能導致二個部落循環仇殺不止。「冤冤相報何時了」。象客家人和潮汕人的械鬥,幾百年都停不下來。

 

董仲舒必然要提倡「以德報怨」。意思就是退一步,讓一步。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明天。

等到實在火大了,你再去仇殺。

 

 

 

同樣道理,其他文明中。

如果你看基督教教義,《舊約》是猶太人寫的。在《舊約》的教義中,摩西《申命記》第19篇:

 

"The punishment is tobe a life for a life, an eye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 a hand for a handand a foot for afoot."("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 )。

 

 

但是,到了《新約》裡面,耶穌的教義就改了。

耶穌教導門徒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裡路,你就同他走二裡;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不可推辭。

 

這二條是相互矛盾的。為什麼呢,《新約》是一本更為「溫和」的教義。

因為這時候基督教已經不是那麼「邊緣化」的宗教。而一個正常運行的社會中,教義一定要更「溫和」,否則社會無法運行。

「溫良恭儉讓」,大家才能合夥做生意。

 

 

那麼,有沒有始終不「溫和」的教義呢。

有的,就是《古蘭經》。在《古蘭經》中,「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是作為一項至高無上的教義,從未修改。

 

因此,穆斯林們特別容易「內戰」。他們原本就是沙漠遊牧民族,因而血親復仇也特別地強烈。

在此基礎上,穆斯林始終無法鍛造現代文明。因為他們無法搭建大型團體。

 

 

 

四)道教徒

 

「因此,你就是個懦夫」。

「別人打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湊上去」,朋友憤怒地說。

 

 

我說不是呀,你搞錯了。我不是個儒教徒,俺是道教徒。

你不能因為哥哥精通儒學,就認為我是儒教徒呀。

 

 

道教的核心教義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因此,道教徒對「以德報怨」的態度,和別人都不同。

一)    分清背後的深層邏輯

二)    二張牌都可以打

三)    我們是馬基雅弗利主義者

 

對於同宗同胞,我們可以「以德報怨」,維持兄弟般的友情。

對於無可救藥者,一定要「以血還血」,打到它疼。

 

 

在美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次著名的「博弈模擬」事件。[2]

當時,允許成千上萬的玩家,在網絡裡創建自己的「戰鬥機器人」。

當二個機器人相遇,所有歷史數據透明。然後你可以選擇「攻擊/不攻擊」。

最後活下來的文明為勝利者。

 

 

這場競賽舉辦了很久。各種各樣的人,想出了種種極端複雜的算法。

而最後勝出的第一名,卻是一種簡單之至的算法。一共只有四行代碼。

 

·      遇見陌生人,默認為0分。

·      他先攻擊我,-1分。

·      遇見負分,我先攻擊他。除非他不還手,則+1分。

 

就這樣一個簡單到了極點的策略。最終卻獲得了最大的「生存數」。贏得了大賽的第一名。

 

 

「國雖大,好戰必亡」。

在道教徒的眼裡。「復仇」和「忍讓」都不是必然選項。凡事要看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打得贏才打,打的成本效益比划算才打。必要時刻也不妨認慫。但要打就好好打。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後續。

四年以後,該計算機大賽不服氣,又舉辦了一次。

這次規模更大,算法更複雜。甚至有幾萬行的大型代碼。

最後的勝利者,還是那個「四行代碼」的傢伙。他甚至連字符都沒改過。

 

 

[1]《我們該如何面對惡》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g0MzQ2NQ==&mid=2247483716&idx=1&sn=366b806c9162858ee457786bbb0ac153&scene=1&srcid=0723LAGDplgsmfKIeBjww0YA#rd

[2]一時間搜不到這場大賽的名字了,誰能記憶告知我一下。

-END-

近十年,研讀列國政經文史,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去攻克。《列國志》系列149本電子書,共20.5G。你若看完,相當於全覽人類歷史、文明精華。截圖舉例:

1)電子書獲取方式:掃描二維碼,關注公眾號"乘風者也",然後在公眾號後臺輸入「禮包」兩個字

2)進讀者群,學習交流,野蠻生長

相關焦點

  • 被砍傷的陶勇醫生恢復出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穿上法律防護服,不讓下一個陶勇受傷3月28日,在被患者家屬砍傷兩個多月後,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第一次以直播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回顧自己的受傷和搶救經歷,他形容如同「鬼門關裡走了一遭」。但是他也表示,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希望康復後能返回工作崗位。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論語》中另一句應用廣泛的句子,便是「以德報怨」,以德報怨的意思是不去記恨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然而原文中,孔子卻不是主張「以德報怨」的,而是主張"以直報怨」原文如下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別人給的怨恨,可以嗎?」。孔子回答道:「那麼該用什麼來報答別人給的恩德呢?
  • 陶勇醫生事件: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在經歷了這次生死大事後,陶醫生說他能「活」過來也是靠著患者所給予的正能量。像崔某這樣的人只是少數人,他並沒有對所有患者失去信心。尚在恢復中的他,開始做醫患之間的溝通,並寫詩、和地方政府協同合作,呼籲患者放下焦慮,相信醫生。他說他變得膽小了,我不信。
  •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也許,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會不顯得德廉價吧!
  •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那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引申一下,這句孔子主要教我們如何待人接物。
  • 以徳報怨,何以報德?肖戰律師發文侵權人已經鎖定,不可能放過
    是啊,怎麼可能放過,肖戰在這場長達九個多月的網暴裡承受了太多,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必須接受法律制裁!
  • 你知道以德報怨後面半句是什麼嗎?有了它意思完全不一樣!
    你知道以德報怨後面半句是什麼嗎?原來本意是這樣!有了它意思完全不一樣!以德報怨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出現的比較頻繁的詞彙。由於符合道德和社會倫理,以及中國政治控制的要求,這個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詞語,竟然奇蹟般地發揚光大。你讓我去以德報怨,很大程度上我應該是做不到的。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以德報怨」一直以來被很多人作為「寬容」之舉而大加提倡,認為其根據源於《論語》,因而被認作為孔子的主張,這其實是實用主義對《論語》原文的斷章取義的結果。「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儒家說過以德報怨嗎?孔子說:沒有,這都是不學無術之人的誣陷
    現代人在勸說人不要記仇記恨的時候,總是喜歡說要學習古人「以德報怨」。這時候如果有小孩子在邊上可能會問上一句,別人對我不好我也對他好,那人家對我很好的人我又該怎麼辦呢?難道和對我不好的人一樣嗎?這時候家長估計就要擺出家長的威風,好生訓斥一番孩子了。 那麼以德報怨又是出自哪裡呢?
  • 以直報怨,才可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出處共兩處,第一處是孔子在論語中與弟子的對話。第二處便是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的這一段。然而在這段中,老子並未對報怨以德做明確說明,這段被提上以德報怨成語出處的話在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是基本不予翻譯的,而對報怨以德這四個字的意義參考,而是放在了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 老子的「以德報怨」其實是對自己的救贖!
    今天在和朋友聊天中,無意說起了老子的「以德報怨」一詞,朋友很是憤慨的說:「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到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我們應該以德報怨,這簡直有違常理,連孔子都說要以直報怨,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報德呢?別人傷害了我,我還要以德報怨,那不是瘋子也是白痴!」,聽完我沒回話,是啊!
  • 仙翁洩天機:為什麼要以德報怨?因為超然於因果,才能走出因果
    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也不能讓自己忍氣吞聲,白受欺負與委屈,但是還有一種人,他們會選擇以德報怨,就是你傷害了我,我不計較,你怎麼待我,是我的因果,而我怎麼對你,是我的修養。為什麼說別人怎麼待你,是你的因果?佛家講究三世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然而世人不信輪迴,所以造業無邊。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可為何軍隊卻非常血性?
    首先糾正一個題主小哥問題中的瑕疵,儒家可沒有主張過「以德報怨」。儒家經典《論語》中確實有「以德報怨」四個字,但是他還有個上下文。事情是這樣的,孔子有一個徒弟問孔子:別人對我不好,我是不是需要對他更好來感化他?孔子非常生氣,說了這麼一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要對你好你怎麼報答呢?
  • 哈工大宿管阿姨感恩節發糖被威脅舉報:以怨報德,則不仁
    並無任何惡意,也沒有什麼過分之處,卻被學生舉報,這是「以怨報德」,居然還被學校官方認可,簡直滑天下之大稽、先賢孔子有雲「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國語·周語》中也有句話,叫「以怨報德,則不仁。」
  • 西漢時獨尊儒術,儒家主張以德報怨,為何軍隊卻戰力極強?
    儒家的思想中,不僅有「以德報怨」,還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國家中,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有父親的樣子。雖然身在卒伍中,遠離朝堂,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於徵戰,這也只是君王的一個命令,對於臣子,只能是執行命令。對於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