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①南子:衛靈公的夫人,操行失禮,行為淫亂。②說:同「悅」,高興,愉悅。③矢:同「誓」,發誓。④否:不對,此處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拜會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情,就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解讀」:據說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妾婦、一個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卻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親近孔子的學生子路都有意見了,孔子被逼得無法解釋,只好對天發誓以表白自己。這裡的孔子是一個活生生的生活化的孔子,沒有板臉孔,更沒有濫用權威,可愛而有趣。
論語雍也第六6.29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中庸①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①中庸:適當,折中。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標準,應該算是最高的了吧!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很少能夠做到了。」
「解讀」:庸,《說文解字》謂:「用也」。朱熹謂之「平常也」。徐復觀認為,「庸」就是把「平常」和「用」連在一起,以形成新的內容。中庸,也就是萬古常行的平常事物、普遍行為。因為是萬古常行,所以隨時隨地,時時刻刻皆能被踐行。其中蘊含的不僅是道德規範,更有普遍的人性關懷。
論語雍也第六6.30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說:「如果有人對百姓廣泛地施予好處,又能救濟貧困大眾的人,怎麼樣?可以算是仁德之人了嗎?」孔子說:「怎麼能只是仁人呢?簡直就是聖人了!唐堯、虞舜恐怕都難以做到。凡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有所建樹,必須先幫助別人成就事業,自己想要顯達,必須先幫助別人通達。這樣凡事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實行仁德的方法了。」
「解讀」:此處孔子在「仁」之上,又提出了「聖」的概念。比起「仁」,「聖」更包含了外在的功業和所有客觀的成就,並不只有一己之道德修養。同時,孔子還說堯舜也難達到「博施於民」的境界,說明孔子對人心、社會皆有充分的認識,並非一味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主義者,這一點和後世的儒學是有區別的。
以上就是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