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第四4.19、4.20、4.21原文及翻譯

2020-12-12 95國學

論語裡仁第四4.19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

「注」:①遊:指遊學、遊官等外出活動。②方:一定的地方。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子女不宜到遠方遊歷。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有確定的處所、時間和去向。」

「解讀」:在交通和科技都比較發達的今天,要做到「不遠遊」有些不現實,但是,不管走到哪裡,走出多遠,為人子女的都必須做到「遊必有方」,免得令父母掛念,而且無論工作多忙,都應常回家看看。

論語裡仁第四4.20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三年①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①三年:泛指多年。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當父母去世後)多年不違背父親的事業作為,就可以說他是盡到『孝』了。」

「解讀」:這一章內容在《學而》第十一章中出現,強調當父母去世後,多年內能繼承父親的德行事業,並將其保持下去,不改變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就是孝子。

論語裡仁第四4.21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②。」

「注」:①年:年紀,年歲。②懼:憂懼。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謹記在心。一方面為父母高壽而歡喜,一方面又為父母衰老而憂懼。」

「解讀」:天下父母至死不忘兒女生辰。為人子者,能謹記父母誕辰的不多。故尤須把父母的年紀謹記在心,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為父母的衰老而憂懼。

以上就是論語裡仁第四4.19、4.20、4.21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論語裡仁圖片原文一句一圖-荀卿庠整理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原文」:宰予晝寢①,子曰:「朽木不可雕②也,糞土③之牆不可杇④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築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還有什麼可以說呢?」孔子又說:「先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取他的話之外,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宰予使我改變了。」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2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2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等國家大事都由天子決定;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等事宜由諸侯決定。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②,斯③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只需再次思考,就可以去做了。」「解讀」:季文子在當時以行事謹慎而聞名,「三思而後行」即時人對季文子的評價。孔子一般都強調謹言慎行,這裡可能因季文子太過慎重而影響行事,故有此說。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歷來把「裡仁」解讀為「與仁者居住在一起」,做到「見賢思齊」,由外而內提高自身,這樣理解也說得通,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仁德之心。【知識擴展】黃石公《素書·原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22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①,小車無②,其何以行之哉?」「注」:①(ní):古代牛拉的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銜接處的銷釘。大車,即牛車。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13.16、13.17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原文及翻譯「原文」中華經典論語子路第十三13.16原文及翻譯「原文」經典誦讀論語子路第十三13.17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向孔子詢問如何施政。孔子說:「不要圖快,更不要貪求眼前的小利。急於求成,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眼前的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24、13.25、1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24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問孔子說:「同鄉的人們都稱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同鄉的人們都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不能肯定。這些都不如他同鄉的人中有德望的人稱讚他,有惡行的人憎恨他。」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拜會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情,就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解讀」:據說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妾婦、一個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卻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親近孔子的學生子路都有意見了,孔子被逼得無法解釋,只好對天發誓以表白自己。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什麼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解讀」:真正的知,實始於無知。學無涯而知有涯,承認無知的存在,也就預示著永遠前進的可能。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26、14.27、14.28、14.29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26原文及翻譯「原文」: 蘧伯玉①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論語憲問第十四14.2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解讀:這裡說出了環境對人有重大影響,因此孔子提出了居必擇仁的原則。「仁」是孔子談論的核心主題,在《論語》中「仁」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其他的主題,甚至包含孝道在內,都未曾受到孔子師生如此的注目。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裡仁為美」在告訴我們什麼?
    裡仁為美出自論語中,原文為: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先秦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故有「鄰裡」之說。裡相當於現代的村莊、生產隊、居民點、社區。楊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是這樣解釋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互相仁愛,豈不美哉?選擇朋友,不與仁德之人相處,怎麼能是明智的呢?按照這樣的理解,第一句的斷句應為——裡,仁為美。《論語》中的「子曰」——即孔子說的話,很多是孔子對當時人情世事的感慨,這些感慨都從生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