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④而食⑤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①蓧(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②植:插立。③芸:通「耘」,除草。④黍(shǔ):黏小米。⑤食(sì):拿東西給人吃。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人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煮小米飯給他吃,並介紹會見了他的兩個兒子。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就讓子路帶路返回去拜見那位老人。到了那裡,老人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不合乎大義。長幼之間的秩序既然不能廢棄,君臣之間的禮儀又怎麼能廢棄呢?只是為了潔身自好,卻破壞了重要的君臣關係?君子為國家做事,只是為了推行正道大義啊。至於道無法行得通,早就知道了。」
「解讀」:這一章的要點在於子路在後段中所說的話,歸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第一,不做官是不合乎大義的;第二,不能因為自己要潔身自好而破壞君臣之間的倫常關係,這是儒家反對的;第三,君子做官的目的在於「行義以達其道」,努力推行正道大義,施惠於天下;第四,至於君子的政治理想很難實現,這一點早已得知,也可以說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吧。這些當然也是孔子的思想。
以上就是微子第十八18.7的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