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第十六16.2原文及翻譯

2020-12-12 95國學

論語季氏第十六16.2原文及翻譯

論語

「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②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注」:①希:通「稀」,很少。②陪臣:大夫的家臣。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等國家大事都由天子決定;國家政治昏暗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等事宜由諸侯決定。由諸侯執掌國家大事,大概十世之內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如果國家大事由大夫決定,五代之內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如果是由大夫的家臣把持國家政權,傳到三代很少有不丟掉政權的。國家政治清明,那麼政權就不在大夫手中。國家政治清明,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紛紛了。」

「解讀」:大概是孔子針對當時的現實情況,作出的總結。在孔子看來,最理想的治理情況是由聖明的天子實施「有道」的政治,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以上就是論語季氏第十六16.2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相關焦點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13.16、13.17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要辦。」孔子說:「怕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國家有重要的政務,即使國君不任用我了,我也會參與知道的。」 「解讀」:當時冉有為季氏家臣,孔子為魯大夫。
  • 論語為政第二2.16、2.17、2.18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6原文及翻譯「原文」:第三種譯法則體現了儒家和而不同的氣度。論語為政第二2.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由①,誨女②知之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仲由,我告訴你什麼是『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解讀」:真正的知,實始於無知。學無涯而知有涯,承認無知的存在,也就預示著永遠前進的可能。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與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懿子向孔子求問為孝之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
  • 《論語》季氏第十六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譯文】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語句生動形象,學渣卻表示看不懂
    小編朋友最近在準備專升本考試,其中大學語文的第一篇課文就是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論語是記錄孔子以及弟子有關儒家方面的言行語錄書籍,通過學習論語我們可以了解孔子的為人以及各種主張,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大有幫助。我們今天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論語為政第二2.22、2.23、2.24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22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①,小車無②,其何以行之哉?」「注」:①(ní):古代牛拉的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銜接處的銷釘。大車,即牛車。論語為政第二2.23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張問:「十世①可知也?」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24、13.25、1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24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問孔子說:「同鄉的人們都稱讚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還不能肯定。」子貢又問孔子說:「同鄉的人們都憎恨他,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這也不能肯定。這些都不如他同鄉的人中有德望的人稱讚他,有惡行的人憎恨他。」
  • 論語憲問第十四14.26、14.27、14.28、14.29原文及翻譯
    論語憲問第十四14.26原文及翻譯「原文」: 蘧伯玉①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論語憲問第十四14.2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10原文及翻譯「原文」:宰予晝寢①,子曰:「朽木不可雕②也,糞土③之牆不可杇④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築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還有什麼可以說呢?」孔子又說:「先前我對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待別人,聽取他的話之外,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是宰予使我改變了。」
  • 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文/高登權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文子①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②,斯③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後說:「只需再次思考,就可以去做了。」「解讀」:季文子在當時以行事謹慎而聞名,「三思而後行」即時人對季文子的評價。孔子一般都強調謹言慎行,這裡可能因季文子太過慎重而影響行事,故有此說。
  • 論語裡仁第四4.19、4.20、4.21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9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①,遊必有方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父母在世,子女不宜到遠方遊歷。不得已要出遠門,也一定要有確定的處所、時間和去向。」論語裡仁第四4.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三年①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注」:①三年:泛指多年。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範氏曰:「樂舞之數,自上而下,降殺以兩而已,故兩之間,不可以毫髮僭差也。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謝氏曰:「君子於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
  • 論語雍也第六6.28、6.29、6.30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2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見南子①,子路不說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天厭之!天厭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拜會了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了不正當的事情,就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解讀」:據說南子是一個淫亂的妾婦、一個不道德的人,但孔子卻拜而不避。所以平日很親近孔子的學生子路都有意見了,孔子被逼得無法解釋,只好對天發誓以表白自己。
  •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論其不能安內,又豈可去伐外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十六集*(本文共 1587字,閱讀大約 5分鐘)「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蕭牆之內」這裡邊有兩種解法,一種註解是指季氏家,當然,季氏於泰山以天子的禮樂來祭太廟,這裡採取君屏蕭牆也是僭越。皇侃的《論語義疏》就說:「臣朝君之位在蕭牆之內也,今雲季氏猶在蕭牆之內,謂季氏之臣必作亂也。」
  • 從《季氏將伐顓臾》看不合時宜的孔子
    《季氏將伐顓臾》的故事發生在魯國公室衰微,三桓犯上的年代。當時,魯國公室四分,季氏有其二,對魯君的威脅最大。但是季氏還想發動侵略戰爭,徵伐顓臾,擴充自己的勢力。冉有和子路是季氏的家臣,他們將此事告知孔子,受到了孔子嚴厲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