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2020-12-22 剖析文化熱點傳播文化

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

——讀《季氏將伐顓臾》

文/高登權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論語》當中,今天論語中的很多文章都還是我們學習的精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尤其是在哲學上,他提倡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他提倡「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他首創私人講學,打破了在官府的傳統。

他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等,他的教學方法「如舉一反三」、「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等,他的教學態度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等,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論語》是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其內容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共有20篇,以記言的形式為主,由孔子的弟子和他再傳的弟子進行記錄、編輯而成,其內容分別涉及到政治,哲學,教育,文藝和倫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影響極其深遠,是後代研究儒家思想的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

《論語》的一些章節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其語言非常簡潔精煉,含義非常豐富深刻,概括力特別強,具有格言和警句的一些特色。

《季氏將伐顓臾》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論說文,也是一篇駁論文,具有濃厚的論辯色彩,全篇只有300多字,但思想內容豐富,有治國安邦的方略,有外交的方針政策,有為「相」之道,有做人的道德準則,體現了孔子治國以仁、為政以德的政治方針。

這篇文章的總論點,也就是季氏將伐顓臾是錯的,隱含在他們的對話之中。

文章主要圍繞該不該發顓臾這一中心來組織對話,由孔子和冉求的三次對答構成三個段落,分別論述了孔子反對季氏伐顓臾的理由;論述冉求不能推卸責任;駁回季氏伐顓臾的論據。

第2段採用的論證方法是比較法中的類比法。"虎兕"兩句具有雙重喻意:一是各自的喻義:"虎兕出於柙"喻季氏伐顓臾;"龜玉毀於櫝中",喻顓臾在魯境內被消滅。二是共同的喻義:以「虎兕」、"龜玉"看管人失職喻冉求沒有盡到輔佐的責任。第3段採用反駁論據的駁論方法。

這篇文章採用以對話方式展開駁論、破中有立的說理方法,所謂破中有立,是指在批駁季氏伐顓臾的同時闡明了文教德化的治國主張和輔佐者應盡的職責。

這篇文章是一篇駁論文,故多採用反詰句,以加強斥責的語氣。"無乃爾是過也"對第1段起總提作用;"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對段落或層次起小節作用。

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含意雋永,有些詞句後來演化或者隱申為成語,如:既來之則安之、禍起蕭牆、分崩離析,季孫之憂、開柙出虎等等。

總之,從《論語》中的許多文章都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論述,對於治國理政,修身養性,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借鑑,值得我們深學細學詳學。

本文由高登權原創,歡迎關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高登權,男,彝族,貴州水城人。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散文詩等各種文藝作品近千件,作品散見《綠風》詩刊、《當代小說》、《散文詩世界》、《散文詩》月刊等,出版散文詩集《民歌裡的鄉村》,現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相關焦點

  •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語句生動形象,學渣卻表示看不懂
    小編朋友最近在準備專升本考試,其中大學語文的第一篇課文就是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論語是記錄孔子以及弟子有關儒家方面的言行語錄書籍,通過學習論語我們可以了解孔子的為人以及各種主張,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大有幫助。我們今天就來賞析這篇課文。
  • 從《季氏將伐顓臾》看不合時宜的孔子
    《季氏將伐顓臾》的故事發生在魯國公室衰微,三桓犯上的年代。當時,魯國公室四分,季氏有其二,對魯君的威脅最大。但是季氏還想發動侵略戰爭,徵伐顓臾,擴充自己的勢力。冉有和子路是季氏的家臣,他們將此事告知孔子,受到了孔子嚴厲的批評。
  • 季氏將伐顓臾,孔子論其不能安內,又豈可去伐外
    民有異心、離心離德了叫「分」;民想離開、不願在那裡呆著了就叫「崩」;「離析」就是不可會聚,從前服役的是老百姓,有事要聚合時,老百姓不聽調度,邦家到了這個地步,現在不必遠人來,要保守你自己都保不住了。「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出兵伐國內的附庸,顓臾是在你的邦國內當附庸,你既保存不了自己,還要動幹戈伐自己。「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論語大義(崔栢滔)季氏篇 第一章
    作者在解讀本篇時,根據史料,詳細介紹了孔子在魯國為政實踐、作為伏羲後裔的顓臾王世家、季氏欲伐顓臾的決策背景,並以其為案例用中國傳統文化觀點進行了分析解讀。【原文】%%%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②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④有言曰:『陳力就列⑤,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⑥矣?
  • 《論語》季氏第十六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論語》中的冉求
    《論語》中涉及冉求的語錄有16章,最著名的是「聞斯行諸」「季氏富於周公」和「季氏將伐顓臾」三章。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 《論語》的說理藝術
    《論語》記載了許多人物對話,一問一答,便成議論。如宰予問三年之喪章,陽貨欲見孔子章,子貢批評叔孫武叔章等,議論透闢精警,說理性極強。《論語》中篇幅最長的對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季氏將伐顓臾」兩章。侍坐章末尾曾皙與孔子的問答即為簡潔的議論,但不若季氏章更為典型。
  • 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荀子》《儒效》篇(儒者的作用)——大儒的社會價值5.《史記·太史公自序》"先人有言""論六經"6.班固《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 《論語》晨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荀子·天論》)崔聖:馬王堆漢墓這段材料的引用對於怪力亂神的理解非常有幫助,進一步闡明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的思想意圖。後面引用荀子的一段話,進一步補充說明了儒家當時對於怪力亂神的看法態度。從否定的態度談力的,論語中也有例子: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這裡是把"力"與德相對。公伯寮訴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這裡孔子是不願意以力抗命,不願意違背禮來對抗政敵。
  • 《論語》|上級說什麼都要服從?下級不只是服從,還要勸諫
    但是,做到這些就夠了嗎?孔子認為,做事以敬這是本分,下級對上級還有一個職責,就是當上級的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作為下級有義務進行勸諫,使之改正錯誤。如果沒有能力做到這些,就應該辭職。魯國的權臣季康之要攻打魯的附屬國,冉有和子路都在季康子家當家臣,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認為季康子做得不對。
  • 儒家思想與中國式腐敗
    《論語?述而》篇中也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朱熹解釋這段話說:「執鞭,賤者之事。設言富若可求,則雖為賤役以求之,亦所不辭。」看看,為了賺到錢,孔夫子甚至可以不在意什麼體面了。《論語?子罕》載:「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 「李保佳講論語11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
    「李保佳講論語111」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翻譯:好勝、自誇、抱怨、貪慾,這四條克制住了,可以成為仁人嗎?孔子回答道:這四條比較難克服,但是能不能成為仁人,我就不知道了。
  • 讀四書·論語丨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一章》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或曰:「每佾八人。」未詳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範氏曰:「樂舞之數,自上而下,降殺以兩而已,故兩之間,不可以毫髮僭差也。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謝氏曰:「君子於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臺灣學者傅佩榮:30歲讀儒家,40歲讀道家,50歲讀《易經》
    授權圖片 | 陳卓 攝關於讀書,臺灣大學傅佩榮教授有一個說法:30歲之前要讀儒家,40歲之後讀道家,50歲左右讀《易經》。因為30歲以前你投入社會,準備成家立業,一定要非常積極地面對人生,當然要學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