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了解儒家思想嗎?看看《論語》
——讀《季氏將伐顓臾》
文/高登權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治國理政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治國思想為主,兼有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的思想。所以說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主要思想,有很多精華的內容仍然為今天我們所用。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論語》當中,今天論語中的很多文章都還是我們學習的精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尤其是在哲學上,他提倡中庸之道,在政治上,他提倡「仁」和「禮」的學說,主張「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他首創私人講學,打破了在官府的傳統。
他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等,他的教學方法「如舉一反三」、「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等,他的教學態度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等,至今仍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論語》是我國古代先秦時期的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其內容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共有20篇,以記言的形式為主,由孔子的弟子和他再傳的弟子進行記錄、編輯而成,其內容分別涉及到政治,哲學,教育,文藝和倫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影響極其深遠,是後代研究儒家思想的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
《論語》的一些章節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其語言非常簡潔精煉,含義非常豐富深刻,概括力特別強,具有格言和警句的一些特色。
《季氏將伐顓臾》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論說文,也是一篇駁論文,具有濃厚的論辯色彩,全篇只有300多字,但思想內容豐富,有治國安邦的方略,有外交的方針政策,有為「相」之道,有做人的道德準則,體現了孔子治國以仁、為政以德的政治方針。
這篇文章的總論點,也就是季氏將伐顓臾是錯的,隱含在他們的對話之中。
文章主要圍繞該不該發顓臾這一中心來組織對話,由孔子和冉求的三次對答構成三個段落,分別論述了孔子反對季氏伐顓臾的理由;論述冉求不能推卸責任;駁回季氏伐顓臾的論據。
第2段採用的論證方法是比較法中的類比法。"虎兕"兩句具有雙重喻意:一是各自的喻義:"虎兕出於柙"喻季氏伐顓臾;"龜玉毀於櫝中",喻顓臾在魯境內被消滅。二是共同的喻義:以「虎兕」、"龜玉"看管人失職喻冉求沒有盡到輔佐的責任。第3段採用反駁論據的駁論方法。
這篇文章採用以對話方式展開駁論、破中有立的說理方法,所謂破中有立,是指在批駁季氏伐顓臾的同時闡明了文教德化的治國主張和輔佐者應盡的職責。
這篇文章是一篇駁論文,故多採用反詰句,以加強斥責的語氣。"無乃爾是過也"對第1段起總提作用;"何以伐為"、"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對段落或層次起小節作用。
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含意雋永,有些詞句後來演化或者隱申為成語,如:既來之則安之、禍起蕭牆、分崩離析,季孫之憂、開柙出虎等等。
總之,從《論語》中的許多文章都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論述,對於治國理政,修身養性,個人成長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借鑑,值得我們深學細學詳學。
本文由高登權原創,歡迎關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高登權,男,彝族,貴州水城人。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散文詩等各種文藝作品近千件,作品散見《綠風》詩刊、《當代小說》、《散文詩世界》、《散文詩》月刊等,出版散文詩集《民歌裡的鄉村》,現為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