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冉求

2020-12-14 獨步所到

冉求的性格,既不同於子路,也有別於子貢,他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多才多藝。《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這一點。但是,大概由於他曾為「富於周公」的季氏「聚斂」,遭到了孔子的嚴厲批評,他在孔門弟子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子貢和子路。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孔子家語·弟子行》稱:「文不勝其質,恭老恤幼,不忘賓旅,好學博藝,省物而勤,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語之曰:『好學則智,恤孤則惠,恭則近禮,勤則有績。堯舜篤恭,以王天下。』其稱之也曰:『宜為國老』。」可見社會地位也並不低。

《論語》中涉及冉求的語錄有16章,最著名的是「聞斯行諸」「季氏富於周公」和「季氏將伐顓臾」三章。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攻之可也。」(《先進》)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季氏》)

通過這三章,我們可以知道兩個明顯的問題,一是冉求的性格比較謙退,缺少闖勁兒,二是冉求與孔子的政治見解並不十分一致。

冉求與孔子的分歧大概因於人生價值觀的不同。孔子人生價值觀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凡事以此為準則,追求完美,是利他主義者;冉求講究實際,做事以「益」為準則,是利己主義者。

孔子以為,「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季氏已經富於周公,再「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取於民而益季氏,有失於「仁」;蓋冉求以為,財貨不嫌其多,多多益善,季氏雖然富於周公,為之當然。

關於伐顓臾的問題,分歧也在此。孔子以為,「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不當伐;「且在邦域之中矣」,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能伐,著眼在顓臾。而冉求則以為,「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著眼在季氏。

冉求的謙退,蓋因他不喜言辭,不善張揚,所謂「文不勝其質」,人以為如此,其實是成熟,穩重含蓄,含而不露。

《論語·先進》篇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啟發弟子言志,「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求則不輕易表態,直到孔子點名,「求,爾何如?」他才回答:「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其實也早已成竹在胸。

從答語可知,冉求也很自信,但不自負,言語比較謙遜。不過和子路比較,他沒有子路憨厚,和子貢相形,他不如子貢機警,有時言語不能自圓。所以孔子批評他說:「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子路》)

孔子批評冉求為季氏私家之謀,並非國家之政事。冉求沒有辯解,看來是說得不錯。但有時孔子說的也未必全都正確,冉求也不是事事強詞奪理。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雍也》)

夫子要「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顏淵》),曾參說:「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子路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冉有「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的話,蓋也是實情,並非推諉,而是缺乏信心。「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中道而廢」,豈不徒耗人生?

冉求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認準的事情,不會輕易動搖。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

禮,諸侯祭祀封內山川。季氏為大夫,祭祀泰山,屬於僭禮。孔子對他說:「你不能阻止季氏這樣做嗎?」他斬釘截鐵回答「不能。」也許並非「不能」,而是「不想」。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雍也》)

公西華出使齊國,然有未他的母親請求穀米。孔子讓給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多加點兒,孔子讓增加到十六鬥,結果冉求給了八十鬥。

冉求是一個很能幹的人。孔子也不否認冉求的政治才幹,在所謂的「十哲」裡面,就把冉求列在「政事」,且排在子路之上;又曾把「冉求之藝」作為「成人」的條件之一,與「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並列。

《先進》篇載:「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可謂知之深矣。

孟武伯問:「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季康子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雍也》)

正因為冉求的政治才幹,孔子對他也曾寄予很大希望。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庶」「富」「教」,可謂孔子的仁政綱要,他傳授給冉求,其用意也是非常明顯的。《史記·孔子世家》載:魯「使使召冉求。冉求將行,孔子曰:『魯人召求,非小用之,將大用之也。』」

儘管冉求與孔子有較多分歧,但他對孔子還是十分尊重和敬仰的。《史記·孔子世家》載:「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於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對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質諸鬼神而無憾。求之至於此道,雖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對曰:『欲召之,則毋以小人固之,則可矣。』」

冉有多才多藝,長於政事,沉穩謙退,勤勉務實,工於心計而不善言辭,是一個實幹家、現實主義者。

相關焦點

  • 《論語》中的子路
    《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男孩取名:論語學富五車的寶寶名字,好聽又暖心
    一、《論語》經典名句,古人智慧的結晶,給寶寶起名再好不過了1.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二、學富五車的寶寶名字《論語》穿越時代卻仍然有著浸潤心靈,啟迪內心智慧的力量,從中取出來的名字,在感悟智慧人生的同時,還汲取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1.
  • 孔門十哲之「多才多藝」冉求
    冉求畫像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春秋魯國人。孔門十哲(政事科)之一,以政事與仲由並稱,其師孔子稱其「也藝」。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多受冉求照顧。史學家陳壽評其政事可與伊尹、姜尚的政績相媲美。東漢明帝祭祀孔子時以他為配,唐玄宗贈其"徐侯",北宋真宗封其"彭城公",南宋度宗改封"徐公",從祀孔子。
  • 《論語》中的顏回
    顏回,字子淵,《論語》書為顏淵。《論語》中有關顏淵的語錄有22章。顏淵以德行稱,在孔門弟子中被列為「德行」第一。孔子曾多次稱讚他。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 寶寶起名:精選論語中好聽稀少的名字,內涵豐富,寓意深遠!
    要想名字有寓意、有內涵,起名時可以參考一些古籍典故,《論語》就是值得參考的經典之一。《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編撰的語錄集,其中不乏孔子關於學問、政治、道德等的思想主張,詞約義富、藝術性強、寓意深遠,從中挑選整理一些內涵豐富的寶寶名字再好不過。因此江南易林從《論語》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好聽稀少的名字,家長可以自行參考。
  • 女孩名字推薦:《論語》自帶高顏值的女寶名字,個個清爽帥氣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更有內涵意蘊的名字,都會借鑑一些古書名集,《論語》就是之一。 一、《論語》中自帶高顏值的女寶名字1. 雲姍出自《論語》:「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藝可出自《論語》: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結合現代漢語理解,「藝可」有多才多藝,多多益善,技多不壓身之義。引申為好學,善學,博學等內涵。5.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千戶人家的城邑、百輛兵車的採地,可以讓他擔任民政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可以讓他穿著官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解讀」:孟武伯許是想挑選孔子的學生去做官,所以來問孔子對他們的評價。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跟他的弟子說:「我比較擅長射箭呢?還是駕車?我覺得我比較擅長駕車」。可見孔子射箭和駕車的水平都很高。《論語》中還提到孔子曾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意思就是:「子路在勇力方面超過了我,其他沒什麼可取之處。」孔子把自己跟子路比勇力,可見他是有武功的。
  • 看看《論語》:讀《季氏將伐顓臾》
    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論語》當中,今天論語中的很多文章都還是我們學習的精華。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論語》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
    「李保佳講論語95」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13.16、13.17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4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冉求退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麼回來得這麼晚呀?」冉求說:「有政事要辦。」孔子說:「怕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國家有重要的政務,即使國君不任用我了,我也會參與知道的。」 「解讀」:當時冉有為季氏家臣,孔子為魯大夫。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古文中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如「十有五」,即十五。②志於學:古人十五歲聽授開講經典之義,稱為「大學」。志:志向,心之所至。③惑:迷惑。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順: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⑥逾矩:逾越規矩。
  • 【論語易解】11.26「吾與點也」
    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冉求回答:「國土縱橫各六七十裡,或者五六十裡的小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時間,就可以使得人人富足。至於修明禮樂,那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公西赤回答:「不敢說我有什麼能耐,我只是願意好好學習。宗廟裡的事,以及諸侯相會見,披著玄端衣,戴著章甫帽,我希望能在那裡當一個小小的司儀吧。」孔子又問:「曾點!你怎麼樣?」
  • 讀懂《論語》,就讀懂了人生,只讀一遍,獲益終生!|孔子|論語·陽貨|...
    孔子要求弟子冉求奮發上進,然而冉求卻說,不是不喜歡老師所說的道,實在是我力量不足的緣故。  孔子一看看穿冉求的藉口,他說:真正力量不足的人,是走到半路,走不動再放棄。而如今你卻是固步自封,畫地為牢,到某一界限就停止不再向前,直接放棄了前進的機會。  半途而廢在今天已經是個貶義詞了,指代那些沒有毅力沒有恆心完成任務的人。
  • 《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
    經典問題之三:《論語》中「樂」字的讀音為什麼變來變去?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叫顧袁緣的女孩兒,從她發來的語音以及我平日課上對她的觀察知道這個問題孩子其實是猶豫了很久,才鼓足勇氣問我的。勇於挑戰自己,值得表揚!
  • 《論語》的說理藝術
    如果把《論語》中的這類名言作成專論,就是一部人生哲學總匯。《論語》說理往往有論點而不詳其論據,較少反覆的辯難論證。從嚴格意義上講,《論語》中還沒有非常完整的議論文,但議論說理卻俯拾即是。《論語》記載了許多人物對話,一問一答,便成議論。如宰予問三年之喪章,陽貨欲見孔子章,子貢批評叔孫武叔章等,議論透闢精警,說理性極強。《論語》中篇幅最長的對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和「季氏將伐顓臾」兩章。侍坐章末尾曾皙與孔子的問答即為簡潔的議論,但不若季氏章更為典型。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 遺貌傳神,口吻畢肖——《論語》的寫人藝術之一
    《論語》是語錄體哲理散文,所記多人物對話或經典獨白,敘事文字比較簡略。孔子「弟子相與輯而論纂」,主要是為了記述孔子的「微言大義」,使傳於世而不至磨滅,而不以塑造人物為目的。但由於所記內容涉及到人,以文傳言而存「義」,自然也就傳了人。閱讀《論語》,我們既可以窺見孔子學說的思想神髓,又可以想見所及人物的神情風貌、氣質修養。
  • 論語中關於禮的句子+解釋
    《論語》中有不少章節記載了孔子對當時一些非禮違禮行為的評論。這一章是孔子批評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的非禮行為。①季氏:《論語》有數處提到季氏,均不指名,係為尊者諱。此處何所指,有三說:一指季平子,即季孫如意;一指季康子;一指季恆子。季平子當時放逐了魯昭公,當從前說。②佾(y@逸):行列。八佾,就是八列。古代祭祀時樂舞,按禮的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四)
    出自《論語》中的成語(四) 《鄉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