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是什麼,在我看來,無非是一些愛用劍、擅用劍的俠客。劍道是他們生存之道,劍法是他們最強的武技。金庸的筆下,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劍客。但是,自從「劍魔」獨孤求敗橫空出世之後,其他所有的劍客,都變得暗淡無光了起來。就連他最傑出的兩個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衝,在他的光芒之下,都變得渺小了起來。楊過之於他,如同偏激任性的無知孩童;令狐衝之於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獨孤求敗的劍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遠離了人世的情感的。這有點像另一個偉大的劍客,古龍筆下的「劍神」西門吹雪。他們的劍道,是一種人生境界。「求敗」和「吹雪」,都是一種悽絕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寂寞是主旋律,無欲無求則是其本質。能了解他們的寂寞和他們的「虛無」,便能了解他們的偉大。我們在談論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和他的劍法的時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觀,只有明白了這兩點,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劍勝有劍」和「無招勝有招」
劍冢和「五劍」傳說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通過劍魔在劍冢中留下的這句遺言,我們可以了解到,獨孤求敗,是在他達到了武學巔峰和人生巔峰的時候,選擇了棄劍、葬劍。長劍空利,但是對手寥寥,但求一敗而不得,唯有棄之。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相信已經沒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極點了。雖然傲視天下,但是人生再無樂趣可言、再無目標可尋。唯有從此與雕為伴,了此殘生。嗚呼,難怪楊過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又驚又羨」。這樣的境界,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這裡必須要指出,獨孤求敗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不好說。他的那個時代,也許高手並沒多少;他的武功,也許並不比虛竹、石破天、掃地僧、東方不敗強。但是,他的這種人生境界、他的劍道,卻是無人可比的。既然對手已無,留劍何用?獨孤求敗的劍,是為了強敵而生的,沒了敵人,也就沒有了用劍的意義。這就是「無劍勝有劍」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的武學,登峰造極之後,用不用劍,都沒多大分別。這並不是說不用劍就比用劍要強,而是說,天下間,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值得他們用劍了。這才是為什麼獨孤求敗四十歲後,草木飛花皆可為劍的時候,選擇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劍。因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劍了,江湖上仍然沒人可以打敗他,那他還有什麼必要再用劍?這是一種武學修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年少輕狂,藝業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鋒利的寶劍,與群雄爭鋒。其實,這時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獨孤求敗的劍法?他的心態和劍道,都還很幼稚。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只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此時的獨孤求敗,便是這樣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時候,自然精進了許多,但是人生觀卻變得模糊了起來。這是這個年紀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誤傷義士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金庸想要傳遞的人生哲學--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谷」,以期引以為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心境的最佳解讀,也是金庸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四十歲後,漸近知天達命的年紀,也正是漸近「無劍」的時刻。此時,獨孤求敗依然無敵於天下,可說已經感受到了獨居頂峰的那份寂寞。當人已經完成了一生的夙願、達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之後,其實,人生也已經基本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這把年紀,人還有什麼追求的呢?還有什麼慾念呢?沒了,也不應該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時,還存欲求,必為貪慾妄求。這是金庸的人生哲學,亦是獨孤求敗的劍道。此時,他已經漸漸到了無欲無求的時候,放棄手中的劍,只是時間問題。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歸位了。獨孤求敗埋劍葬劍,便是知道了自己劍的生命,已經到了終點。「無劍」便是如此。「無劍勝有劍」,在武學上,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在人生態度上,同樣被金庸推崇為極致。這裡補充一句,所謂的無劍,不一定就指的是無形劍氣。知天達命,便是收放自如、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同理,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界,不需要劍,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只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無形劍氣也罷、以掌代劍也罷,都是一樣的意義,並無長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異。六脈神劍固然縱橫萬裡、無往而不利;而黯然銷魂掌也同樣是震古爍今、氣象萬千。這兩項神功,誰也不一定比誰強。金庸沒有自己比較過,我們亦無從得知究竟哪個更強。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兩種都已到了「無劍」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欲,方為「無劍」;物我兩忘,於人於事再不執著,才是「無劍」。而段譽和楊過正是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的「無劍」才會缺陷明顯,時靈時不靈。我相信,這是金庸在設計「無劍勝有劍」的時候,真正想要傳達的。 獨孤九劍 剛剛說到無劍,看官肯定會覺得,我應該是在說「無招」,而不是說「無劍」。您錯了,我就是在說無劍。但是您也沒完全錯,因為無劍和無招,其實是一致的。我們知道,金庸先寫了《神鵰俠侶》,那時候想出了「無劍勝有劍」。直接影響到的作家就包括古龍。古龍在此基礎上,想到了「無招」。他的「無招」真的是沒有招。平平無奇、隨隨便便的出手,便能置對手於死地。金庸正是受到了啟發,在古龍的「無招」的基礎上,想到了「無招勝有招」。因此,若論前後順序,當然是「無招」在「無劍」之後。但是,要說非要比較出哪個更厲害,我覺得,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因為,「無招」和「無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只是走的路不同,卻沒有高低上下之分。「無劍」講究的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是心中不再執著於一草一木,而是師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麼兵器就用什麼兵器,想不用就不用。是一種人到老年,寂寥無欲的人生態度。既然無欲無求,有沒有劍,又有什麼分別?同樣,「無招」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這是一種經歷過無數風浪、最後雲淡風消之後的惆悵。最後返璞歸真,做到逍遙快活、任意遨遊。這時候,還有什麼追求的?自由灑脫,不過是形式,真正追求的已然是那不可捉摸的虛空境界。因此,有招無招,又有何分別?有招既是無招,無招既是有招。無招無劍合二為一,便是金庸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物我兩忘,任意遨遊。無招無劍,亦可說是人生和武學的最高的境界。於是,我們便能理解了,為什麼當令狐衝謝過風清揚傳授上乘劍術的時候,風清揚會用悽涼寂寞的口吻笑他還差的遠。這時候的令狐衝,追求自我,肆意妄為,還到不了太虛任遨遊的境界。劍法,自然也就差得多了。當然,風清揚也不見得就到了這個境界--相信風清揚早就棄劍了。但是,他的棄劍和獨孤求敗的棄劍截然不同。風清揚被世事傷透了心,因此遁世逃避。他在棄劍的同時,也放棄了他的人生,他是被動的棄劍。而獨孤求敗不同。他埋劍,是因為他找不到用劍的理由,世上也沒人再值得他用劍,因此選擇了「無劍」,可以說,他是主動的埋葬了愛劍。言歸正傳,繼續說「無招」。「無跡可尋」既為「無招」。這是獨孤求敗一生的總結,也是他人生態度的總結,當然,更加是金庸所希望的人生態度。來時是空,去亦空。這種虛無的境界,風清揚沒有完全做到,令狐衝更加沒有做到。因此,令狐衝的獨孤九劍,達不到天下無敵的地步。獨孤九劍,並不是「無招」。獨孤九劍畢竟還是有跡可循、有招可出。真正能夠達到無招、無跡這種境界的,世間恐怕沒有。東方不敗接近於此境界。不過,他身法再快,始終還是有招式、有路數。葵花寶典的如鬼如魅,畢竟比起獨孤求敗「無招勝有招」的虛無縹緲,在境界上,還是要差一籌。而獨孤九劍,亦差了三分。 《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成書時間不同,體系和思路亦不相同。那些說獨孤九劍其實僅僅是獨孤求敗三十歲前所用的功夫的,有失偏頗。從小說中的邏輯來講,沒錯,重劍無鋒,沒辦法用獨孤九劍這樣快的功夫。但是,木劍又如何呢?當獨孤求敗不滯於物,手中的劍想輕就輕、想重就重的時候,他能不能創出獨孤九劍這種包羅萬有、破盡天下午學的功夫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此,說什麼獨孤求敗三十歲前創出獨孤九劍,或者獨孤九劍乾脆是他家傳功夫的,都是瞎猜。當然,我也是瞎猜。金庸之所以取名獨孤九劍,並且讓它成為獨孤求敗的絕技,我想有三條原因。第一,獨孤求敗是金庸創作的小說中,唯一夠資格擁有天下第一劍法的劍客,也是唯一一個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劍客。獨孤九劍這樣可稱天下第一的劍法,自然是天下第一的劍客來擁有。第二,獨孤九劍只有配合「無招勝有招」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這種意境,這種隱士之道正與獨孤求敗的劍道相合。第三,「獨孤九劍」這個名字,足夠體現遠離塵世的孤傲和寂寥的感覺,正適合隱士這個主題。想通了這幾點,我得出了一個假設。按照小說的邏輯,也許獨孤九劍作為獨孤求敗窮一生之力研究和完善的劍法,也未可知。如果把獨孤九劍這九式劍法與獨孤求敗留下的「五柄劍」一一對應,便可得到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年少時的劍魔,意氣風發,功力未成,自然創不出獨孤九劍。三十歲前,功力漸進,使用紫薇軟劍這樣輕快的兵器,搭配破刀、破劍式這樣以快打慢、先發制人的功夫,自然再合適不過。四十歲上下,舉重若輕,無論什麼兵器,早就都不放在眼裡了,用玄鐵劍破盡天下兵器、暗器甚至拳腳,未嘗不可。四十歲後,不滯於物,漸漸的放棄了手中的劍,閱歷武功俱已登峰造極,這時候創出了破掌、破氣式這樣精微奧妙、神而明之的劍法,也是說得通的。隨後,進入「無劍勝有劍」之境,心中手中,都已不再執著,收放自如;招式上自然也就更沒必要執著了,隨心所欲,亦進入了「無招勝有招」之境。無招和無劍,就如同華山的劍、氣二宗一樣,互為表裡、密不可分、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當然,無論是無招還是無劍,都是金庸自己編的,他自己沒有自圓其說,我也就瞎琢磨琢磨,聊以自娛。 劍魔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劍魔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武功,如神話般高深莫測;獨孤求敗的一生,如神話般璀璨奪目;獨孤求敗的人生境界,更是漸進神境、漸入神道。從他的名號上推斷,曾經成魔的獨孤求敗,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驁不馴且不為世人所理解和容納的武林怪傑。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驕傲,不曾失去。故而,臨終遺言,仍然自稱「劍魔」。算是無悔於自己的一生,無愧於自己的劍道。後人追思,心馳神往。獨孤求敗,最終埋劍、棄招,返璞歸真,一切歸零。正應了人生循環往替的道理。生來空空如也,最後還是空空如也,塵歸塵、土歸土。這是金庸要借著獨孤求敗傳達的話語,這也是莊子遺留下來的思想,這也是「無招」和「無劍」的真實含義。這種境界,金庸小說裡,只有獨孤求敗達到了,因為是他創出來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衝,則還差的遠。楊過到頭來,離「無劍勝有劍」,仍有一步之遙。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必須配合心情,否則不靈;與金輪法王最後一戰暗自後悔沒有帶上玄鐵劍。這些都說明他離物我兩忘、收放自如還差得多。他的武功修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劍」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從心底裡棄劍。而令狐衝始終不敵東方不敗,最後仍然沒有練成破掌、破氣兩式,說明他離隨心所欲、無跡可尋這種境界也差得十萬八千裡。通過他時不時還需要回劍防守、面對闢邪劍法一度得不知所措,證明他離真正的「無招勝有招」也有一段距離。此時再回首劍魔,不得不敬為天人,對其人生和武學上的修為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無劍、無招俱為神跡,達此境界者,環顧宇內、唯獨孤求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