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求敗 |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劍勝有劍

2021-01-19 雯雯文娛八卦

劍客是什麼,在我看來,無非是一些愛用劍、擅用劍的俠客。劍道是他們生存之道,劍法是他們最強的武技。金庸的筆下,確實有不少這樣的劍客。但是,自從「劍魔」獨孤求敗橫空出世之後,其他所有的劍客,都變得暗淡無光了起來。就連他最傑出的兩個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衝,在他的光芒之下,都變得渺小了起來。楊過之於他,如同偏激任性的無知孩童;令狐衝之於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獨孤求敗的劍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遠離了人世的情感的。這有點像另一個偉大的劍客,古龍筆下的「劍神」西門吹雪。他們的劍道,是一種人生境界。「求敗」和「吹雪」,都是一種悽絕的藝術境界。這種境界,寂寞是主旋律,無欲無求則是其本質。能了解他們的寂寞和他們的「虛無」,便能了解他們的偉大。我們在談論獨孤求敗的武學境界,和他的劍法的時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觀,只有明白了這兩點,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什麼叫做「無劍勝有劍」和「無招勝有招」

劍冢和「五劍」傳說 「劍魔獨孤求敗既無敵於天下,乃埋劍於斯。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 通過劍魔在劍冢中留下的這句遺言,我們可以了解到,獨孤求敗,是在他達到了武學巔峰和人生巔峰的時候,選擇了棄劍、葬劍。長劍空利,但是對手寥寥,但求一敗而不得,唯有棄之。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相信已經沒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極點了。雖然傲視天下,但是人生再無樂趣可言、再無目標可尋。唯有從此與雕為伴,了此殘生。嗚呼,難怪楊過見到這句話的時候,會「又驚又羨」。這樣的境界,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這裡必須要指出,獨孤求敗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不好說。他的那個時代,也許高手並沒多少;他的武功,也許並不比虛竹、石破天、掃地僧、東方不敗強。但是,他的這種人生境界、他的劍道,卻是無人可比的。既然對手已無,留劍何用?獨孤求敗的劍,是為了強敵而生的,沒了敵人,也就沒有了用劍的意義。這就是「無劍勝有劍」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的武學,登峰造極之後,用不用劍,都沒多大分別。這並不是說不用劍就比用劍要強,而是說,天下間,已經沒有人能夠再值得他們用劍了。這才是為什麼獨孤求敗四十歲後,草木飛花皆可為劍的時候,選擇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劍。因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劍了,江湖上仍然沒人可以打敗他,那他還有什麼必要再用劍?這是一種武學修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時候的獨孤求敗,年少輕狂,藝業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鋒利的寶劍,與群雄爭鋒。其實,這時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獨孤求敗的劍法?他的心態和劍道,都還很幼稚。二十歲前的年輕人,都是這樣的。年少、衝動,以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縱橫天下了,卻不知道此時的他們,僅僅只能與「河朔群雄」一爭短長而已。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三十歲前,正當闖蕩江湖、建功立業的時候。青春熱血,難免犯下錯誤。此時的獨孤求敗,便是這樣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時候,自然精進了許多,但是人生觀卻變得模糊了起來。這是這個年紀的人經常犯的錯誤。誤傷義士的來龍去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金庸想要傳遞的人生哲學--人年輕的時候都會犯錯的,而且會是不堪回首的錯誤。當我們年老體弱的時候,再回首,依舊羞愧難當。唯有「棄之深谷」,以期引以為戒。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三十歲後,圓滑老辣,於人於事,漸漸看透。所謂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結合到武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此時的獨孤求敗,橫行天下,無人可比。春風得意之際,想必也開始回首前塵、總結半生。這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所謂的高手,不過就是這麼回事,天下無敵卻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變得注重起個人的修為來了。重劍便是這個時期獨孤求敗心境的最佳解讀,也是金庸對於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讀--舉重若輕、沉穩老成。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四十歲後,漸近知天達命的年紀,也正是漸近「無劍」的時刻。此時,獨孤求敗依然無敵於天下,可說已經感受到了獨居頂峰的那份寂寞。當人已經完成了一生的夙願、達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標之後,其實,人生也已經基本到了盡頭。這個時候、這把年紀,人還有什麼追求的呢?還有什麼慾念呢?沒了,也不應該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時,還存欲求,必為貪慾妄求。這是金庸的人生哲學,亦是獨孤求敗的劍道。此時,他已經漸漸到了無欲無求的時候,放棄手中的劍,只是時間問題。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這個年紀,已經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歸位了。獨孤求敗埋劍葬劍,便是知道了自己劍的生命,已經到了終點。「無劍」便是如此。「無劍勝有劍」,在武學上,可說是至高無上的修為,在人生態度上,同樣被金庸推崇為極致。這裡補充一句,所謂的無劍,不一定就指的是無形劍氣。知天達命,便是收放自如、隨遇而安的人生觀。同理,無劍也是隨心所欲、物我兩忘的境界。這種境界,不需要劍,不代表就一定沒有劍。只是沒有用劍的理由而已。無形劍氣也罷、以掌代劍也罷,都是一樣的意義,並無長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異。六脈神劍固然縱橫萬裡、無往而不利;而黯然銷魂掌也同樣是震古爍今、氣象萬千。這兩項神功,誰也不一定比誰強。金庸沒有自己比較過,我們亦無從得知究竟哪個更強。唯一知道的,就是這兩種都已到了「無劍」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隨心所欲,方為「無劍」;物我兩忘,於人於事再不執著,才是「無劍」。而段譽和楊過正是沒有做到這點,他們的「無劍」才會缺陷明顯,時靈時不靈。我相信,這是金庸在設計「無劍勝有劍」的時候,真正想要傳達的。 獨孤九劍 剛剛說到無劍,看官肯定會覺得,我應該是在說「無招」,而不是說「無劍」。您錯了,我就是在說無劍。但是您也沒完全錯,因為無劍和無招,其實是一致的。我們知道,金庸先寫了《神鵰俠侶》,那時候想出了「無劍勝有劍」。直接影響到的作家就包括古龍。古龍在此基礎上,想到了「無招」。他的「無招」真的是沒有招。平平無奇、隨隨便便的出手,便能置對手於死地。金庸正是受到了啟發,在古龍的「無招」的基礎上,想到了「無招勝有招」。因此,若論前後順序,當然是「無招」在「無劍」之後。但是,要說非要比較出哪個更厲害,我覺得,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因為,「無招」和「無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殊途同歸,只是走的路不同,卻沒有高低上下之分。「無劍」講究的是收放自如的人生境界,是心中不再執著於一草一木,而是師法自然、存乎一心,想用什麼兵器就用什麼兵器,想不用就不用。是一種人到老年,寂寥無欲的人生態度。既然無欲無求,有沒有劍,又有什麼分別?同樣,「無招」也是一種人生境界,這是一種經歷過無數風浪、最後雲淡風消之後的惆悵。最後返璞歸真,做到逍遙快活、任意遨遊。這時候,還有什麼追求的?自由灑脫,不過是形式,真正追求的已然是那不可捉摸的虛空境界。因此,有招無招,又有何分別?有招既是無招,無招既是有招。無招無劍合二為一,便是金庸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物我兩忘,任意遨遊。無招無劍,亦可說是人生和武學的最高的境界。於是,我們便能理解了,為什麼當令狐衝謝過風清揚傳授上乘劍術的時候,風清揚會用悽涼寂寞的口吻笑他還差的遠。這時候的令狐衝,追求自我,肆意妄為,還到不了太虛任遨遊的境界。劍法,自然也就差得多了。當然,風清揚也不見得就到了這個境界--相信風清揚早就棄劍了。但是,他的棄劍和獨孤求敗的棄劍截然不同。風清揚被世事傷透了心,因此遁世逃避。他在棄劍的同時,也放棄了他的人生,他是被動的棄劍。而獨孤求敗不同。他埋劍,是因為他找不到用劍的理由,世上也沒人再值得他用劍,因此選擇了「無劍」,可以說,他是主動的埋葬了愛劍。言歸正傳,繼續說「無招」。「無跡可尋」既為「無招」。這是獨孤求敗一生的總結,也是他人生態度的總結,當然,更加是金庸所希望的人生態度。來時是空,去亦空。這種虛無的境界,風清揚沒有完全做到,令狐衝更加沒有做到。因此,令狐衝的獨孤九劍,達不到天下無敵的地步。獨孤九劍,並不是「無招」。獨孤九劍畢竟還是有跡可循、有招可出。真正能夠達到無招、無跡這種境界的,世間恐怕沒有。東方不敗接近於此境界。不過,他身法再快,始終還是有招式、有路數。葵花寶典的如鬼如魅,畢竟比起獨孤求敗「無招勝有招」的虛無縹緲,在境界上,還是要差一籌。而獨孤九劍,亦差了三分。 《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成書時間不同,體系和思路亦不相同。那些說獨孤九劍其實僅僅是獨孤求敗三十歲前所用的功夫的,有失偏頗。從小說中的邏輯來講,沒錯,重劍無鋒,沒辦法用獨孤九劍這樣快的功夫。但是,木劍又如何呢?當獨孤求敗不滯於物,手中的劍想輕就輕、想重就重的時候,他能不能創出獨孤九劍這種包羅萬有、破盡天下午學的功夫呢?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此,說什麼獨孤求敗三十歲前創出獨孤九劍,或者獨孤九劍乾脆是他家傳功夫的,都是瞎猜。當然,我也是瞎猜。金庸之所以取名獨孤九劍,並且讓它成為獨孤求敗的絕技,我想有三條原因。第一,獨孤求敗是金庸創作的小說中,唯一夠資格擁有天下第一劍法的劍客,也是唯一一個真真正正的天下第一劍客。獨孤九劍這樣可稱天下第一的劍法,自然是天下第一的劍客來擁有。第二,獨孤九劍只有配合「無招勝有招」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這種意境,這種隱士之道正與獨孤求敗的劍道相合。第三,「獨孤九劍」這個名字,足夠體現遠離塵世的孤傲和寂寥的感覺,正適合隱士這個主題。想通了這幾點,我得出了一個假設。按照小說的邏輯,也許獨孤九劍作為獨孤求敗窮一生之力研究和完善的劍法,也未可知。如果把獨孤九劍這九式劍法與獨孤求敗留下的「五柄劍」一一對應,便可得到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年少時的劍魔,意氣風發,功力未成,自然創不出獨孤九劍。三十歲前,功力漸進,使用紫薇軟劍這樣輕快的兵器,搭配破刀、破劍式這樣以快打慢、先發制人的功夫,自然再合適不過。四十歲上下,舉重若輕,無論什麼兵器,早就都不放在眼裡了,用玄鐵劍破盡天下兵器、暗器甚至拳腳,未嘗不可。四十歲後,不滯於物,漸漸的放棄了手中的劍,閱歷武功俱已登峰造極,這時候創出了破掌、破氣式這樣精微奧妙、神而明之的劍法,也是說得通的。隨後,進入「無劍勝有劍」之境,心中手中,都已不再執著,收放自如;招式上自然也就更沒必要執著了,隨心所欲,亦進入了「無招勝有招」之境。無招和無劍,就如同華山的劍、氣二宗一樣,互為表裡、密不可分、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當然,無論是無招還是無劍,都是金庸自己編的,他自己沒有自圓其說,我也就瞎琢磨琢磨,聊以自娛。 劍魔 「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劍魔獨孤求敗」獨孤求敗的武功,如神話般高深莫測;獨孤求敗的一生,如神話般璀璨奪目;獨孤求敗的人生境界,更是漸進神境、漸入神道。從他的名號上推斷,曾經成魔的獨孤求敗,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驁不馴且不為世人所理解和容納的武林怪傑。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兩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驕傲,不曾失去。故而,臨終遺言,仍然自稱「劍魔」。算是無悔於自己的一生,無愧於自己的劍道。後人追思,心馳神往。獨孤求敗,最終埋劍、棄招,返璞歸真,一切歸零。正應了人生循環往替的道理。生來空空如也,最後還是空空如也,塵歸塵、土歸土。這是金庸要借著獨孤求敗傳達的話語,這也是莊子遺留下來的思想,這也是「無招」和「無劍」的真實含義。這種境界,金庸小說裡,只有獨孤求敗達到了,因為是他創出來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楊過和令狐衝,則還差的遠。楊過到頭來,離「無劍勝有劍」,仍有一步之遙。楊過的黯然銷魂掌必須配合心情,否則不靈;與金輪法王最後一戰暗自後悔沒有帶上玄鐵劍。這些都說明他離物我兩忘、收放自如還差得多。他的武功修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劍」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從心底裡棄劍。而令狐衝始終不敵東方不敗,最後仍然沒有練成破掌、破氣兩式,說明他離隨心所欲、無跡可尋這種境界也差得十萬八千裡。通過他時不時還需要回劍防守、面對闢邪劍法一度得不知所措,證明他離真正的「無招勝有招」也有一段距離。此時再回首劍魔,不得不敬為天人,對其人生和武學上的修為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無劍、無招俱為神跡,達此境界者,環顧宇內、唯獨孤求敗耳。

相關焦點

  • 無劍勝有劍VS無招勝有招,哪個境界更高
    等獨孤求敗到40歲後,已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說明此時的獨孤求敗已不拘泥於傳統的劍,功力已將臻至化境,開始向「無劍勝有劍」的境界過渡(因尚需藉助外物:草木竹石,所以並未真正達到「無劍勝有劍」之境)。最後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也就是說,此種情況下的「無劍勝有劍」的境界是高於「無招勝有招」的境界的,畢竟一個尚需藉助外物,一個已不需外物。
  • 亞瑟:我有王者之劍,劉邦:我有帝王之劍,他:我無劍勝有劍!
    大家都知道,王者榮耀中有很多用劍的英雄,有的只是普通的刀劍,而有的是出名的絕世好劍,更有甚者,手持的劍是傳說中的神器!而今天小編將給大家講一講王者榮耀中的3把帝王之劍!Top3、亞瑟——王者之劍大家都知道,亞瑟的原型是西方的著名王者,亞瑟王!而亞瑟王的劍是傳說中的石中劍,這把劍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只有真正的王者,才可以把「王者之劍」從石頭中拔出來!
  • 獨孤求敗留下了四把劍,暗示他的劍法有5重境界
    在金庸筆下用劍的高手裡,唯有劍魔獨孤求敗配得上這八個字。獨孤求敗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寂寞的,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傑,天下更無抗手。正是因為找不到對手,求不得一敗,劍魔才會隱居深谷,以雕為友,終其一生。這是何等的傲然與寂寥,而這一切,全都拜他自己一生所用的四把劍,所領悟的五重劍境所致。
  • 若繼續怒濤練劍,楊過能否達到無劍境界?
    本期話題我們來聊聊楊過,大家知道在《神鵰俠侶》中楊過分別16年,這期間被神鵰帶至海邊怒濤練劍,通過6年的時間楊過直接從重劍突破到了木劍水平。後來因為過於思念小龍女,而且達到木劍級後神鵰也是無法繼續陪練了,於是便去闖蕩江湖完成自己的大俠夢了。後來襄陽大戰楊過與金輪法王狹路相逢,未帶玄鐵劍的他只能與金輪打個平手。若非最後以黯然銷魂掌出其不意將其打傷,楊過也只能到此劇終。
  • 無劍勝有劍!科比變招 致命一擊+8助攻是真神
    在武學概念裡,無劍勝有劍堪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意思是當武功到達了巔峰時,人和劍已經可以融合為一體,即便手中無劍,也可以起到殺敵於無形的效果,第7戰!,科比便做到了這點,飛俠的殺招正是——無劍勝有劍,這可能是賽前大部分人都難以想像的。
  • 神鵰俠侶中,獨孤求敗留下四把劍,楊過為何偏偏選了玄鐵重劍?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其實這裡的木劍,是獨孤求敗所有兵器中最沒有價值的一種,它沒有玄鐵重劍那般珍貴的材質,也沒有紫薇軟劍那般鋒利的劍刃。這就是一柄普通的木劍,以至於楊過挖出此劍時,其已經腐朽。
  • 劍魔獨孤求敗的四柄劍,四種人生境界!
    獨孤求敗,自命「劍魔」,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奈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無敵孤寂,取名「求敗」只因畢生尋求一敗而不可得。這是獨孤求敗對這把劍的描述,裡面有一個表示時間的詞「弱冠」,我們現在的法律規定是十八歲成年,其實古人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即成年的意思。獨孤前輩在此說弱冠以前持利劍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其實代表了一個人在這個年齡階段的輕狂,所謂手持利劍即代表鋒芒畢露、年輕氣盛之意。然而限於人生閱歷和思想深度,這能在一個小圈子裡面爭長論短,即便像無敵於天下的獨孤老前輩在弱冠以前也僅僅能與河朔之雄爭鋒。
  • 獨孤求敗用劍折射的「成功五境」
    ——第二把劍名叫「紫薇軟劍」,獨孤求敗三十歲之前所用,但因為誤傷了義士,悔恨無已,被其棄之深谷。——第三把劍名叫「玄鐵重劍」,通體黝黑,沉重之極,不下七八十斤,更有意思的是劍鋒未開,劍尖呈半球狀,獨孤求敗四十歲之前所用。
  • 掃地僧的武功有多高?獨孤求敗刻在劍冢的遺言,道破他的武功水平
    掃地僧武功很高,但究竟有多高呢?或者說他究竟達到了什麼境界呢?關於這個問題金庸先生沒有明說,然而結合小說內容來看,答案其實就藏在獨孤求敗的遺言中: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首先咱們來看看「射鵰」三部曲中的高手的一個特點,三部曲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作品,頂級高手分別有華山五絕、周伯通、郭靖、楊過、金輪法王、張三丰、張無忌等十一人(未出場高手不考慮在內),這些高手武功很高,但都有一個局限性,什麼局限性呢?未能達到「無劍勝有劍之境」。何為「無劍勝有劍」呢?
  • 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是金庸武功的高境界
    除了學習「獨孤九劍」和令狐衝學習劍之外,他還了解了「以無招勝有招」的精髓。這個要旨是對「獨孤九劍」的補充,「獨孤九劍」是微妙的奧妙,達到了極致,但畢竟一個形式中有一個動作,也有痕跡可循,如果我們加上「以無招勝有招」的劍理論,他將更加空靈和不可預測。
  • 《神鵰》中楊過最終是否達到無劍境界?金庸已暗示卻一直被錯解
    而獨孤求敗的武學一共分為五種境界:利劍、軟劍、重劍、木劍、無劍,楊過先是練成了玄鐵劍法,後來在與小龍女分別十六年期間又精進至木劍,達到獨孤求敗所說「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水平。然而關於楊過是否達到「無劍」境界卻一直存在爭議,如果楊過最後已經達到了「無劍」,也就意味著獨孤求敗的所謂的「無劍」也不過是五絕水平。那他到底是否達到無劍呢?其實答案是肯定,因為在書中金老早已提示只是被一直錯解而已。具體如何呢?
  • 金庸武俠10大劍客,楊過僅第三,第一來頭更大,能無劍勝有劍?
    嶽不群第七名――嶽不群被稱為君子劍的嶽不群靠的就是自己的劍法和一身的內功才能夠成為華山派的掌門,一身的功夫在江湖上更是頗有威名,但其對於權力過於渴望,為了奪得五嶽盟主之位更是不惜自宮學的闢邪劍法,當時的左冷禪雖已是武林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卻被嶽不群輕鬆用劍法打敗
  • 《倚天屠龍記》太虛子棄劍,漸入無劍之境
    在《倚天屠龍記》書中屠獅大會出現的太虛子武功有多高?謝遜讓他明白,到了棄劍之時,漸入無劍級!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獨孤棄劍,太虛亦棄劍「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持劍難免殺人,劍乃不詳之器,不得已而為之,無劍則無殺戮。以道御劍,天下無敵!
  • 在劍冢中,獨孤求敗一共留下三把劍,為何楊過只選擇玄鐵重劍?
    在劍冢中,獨孤求敗一共留下三把劍,為何楊過只選擇玄鐵重劍? 學會使用玄鐵重劍的楊過,實力猛增,心中充滿了志氣,想要學獨孤求敗,打遍天下英雄,楊過認為,只有如此,才能不枉此生!
  • 獨孤求敗有四把劍,為何楊過只選了重劍?
    先看下獨孤求敗的四把劍:第一把:無名長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第二把: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第三把: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持之橫行天下。第四把: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 獨孤求敗的劍法最高境界是無劍,那麼楊過是否能夠達到呢?
    不僅如此,在他斷臂之後,居然還能夠得到獨孤求敗的教學,最終也練就了一身登峰造極的獨孤劍法。對於楊過的這一生而言,是就有著一定的傳奇色彩的,那麼,最終楊過的武功究竟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之上,也成為了後來很多人的探討對象。對於獨孤求敗來說,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他的劍法是分成了五個不同的境界的,其中,最高的境界就是無劍境了。獨孤求敗在過了四十歲之後,才進入到裡無劍境最近的木劍境。
  • 並非無招勝有招,僅有兩人達到
    這說明「獨孤九劍」還停留在見招拆招,招式比拼上,雖然是後發制人,但依然要根據對手的招式來確定自己的招式,還沒有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獨孤求敗三十歲使用的「紫薇軟劍」沒有留下傳人,軟劍也被他丟棄到一個小山溝裡找不見了。楊過所練的「玄鐵重劍」,是獨孤求敗追求「無招勝有招」劍法境界上的又一個突破,四十歲時達到。
  • 獨孤九劍不可不知的秘密,書中暗示,其真正創始人並非獨孤求敗
    可見金庸筆下大部分江湖傳言都是假的,那麼「獨孤九劍」真正創始人也有待商酌,風清揚認為這套劍法乃是獨孤求敗所創,當然,他也是聽別人說的,畢竟年代相隔較遠,風清揚總不能親眼見到獨孤求敗本人吧?但是結合《神鵰俠侶》、《笑傲江湖》兩部作品來看,這套劍術真正創始人應該不是劍魔,而是另一位神秘高手,原因很簡單。一、「無劍勝有劍」究竟是什麼意思?
  • 獨孤求敗劍冢中有四把劍,楊過為何選了玄鐵重劍?其中有四個原因
    說實話,楊過拿著玄鐵重劍橫行天下的樣子真的很像劍魔獨孤求敗。甚至有網友說,劍魔獨孤求敗是穿越者,他穿越到神鵰時期的身份就是楊過,因此,楊過與神鵰、劍冢、玄鐵重劍之間有一種莫名的聯繫。這種說法雖然很獨到,但金庸寫的是武俠,並非玄幻穿越,因此應該沒這種可能。
  • 獨孤求敗四把劍「重現」:恆大用它玩了一把「不成功便成仁」的智勝...
    獨孤求敗是金庸筆下神一般的存在。這個人沒出過場,臺詞都沒一句,從頭到尾仿佛就一個影子在說:你看我雕不?他留下過一個劍冢,裡面埋了幾把劍。名義上是四把劍。眾所周知的是,這四把劍被楊過刨了出來,寫成刨墓筆記,傳了幾百年,造就了風清揚、令狐衝等一代代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