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神鵰俠侶》,對劍魔獨孤求敗用過的四把劍感觸頗深。
書中交代,獨孤求敗的劍冢裡葬著自己一生用過的四把劍:
——第一把劍是把無堅不摧的無名寶劍,青光閃閃,凌厲剛猛,無堅不摧。獨孤求敗用這把劍在二十歲之前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把劍名叫「紫薇軟劍」,獨孤求敗三十歲之前所用,但因為誤傷了義士,悔恨無已,被其棄之深谷。
——第三把劍名叫「玄鐵重劍」,通體黝黑,沉重之極,不下七八十斤,更有意思的是劍鋒未開,劍尖呈半球狀,獨孤求敗四十歲之前所用。
——第四把劍是把樸實無華的木劍,拿在手裡輕飄飄的渾似無物,是獨孤求敗四十歲之後所用。
看完此節,嘍哥掩卷沉思,心有所悟——
獨孤求敗在不同年齡使用不同的寶劍,從無堅不摧的無名劍,到華貴精緻的的紫薇軟劍(光聽名字就很拉風有木有),再到外表沉重笨拙的玄鐵重劍,最後到質樸無華的木劍,嘍哥理解,這不僅僅是獨孤求敗所用之劍的外形材質發生變化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隨著獨孤求敗年齒、閱歷、武功的增長,其心態、審美以及對成功的定義發生了變化。
正是從獨孤求敗這四把從弱冠到暮年用過的劍中,嘍哥讀到了「成功五境」——
第一重境界:少年爭勝。
少年劍未配妥,出門即是江湖。這一階段,最大的特點是「爭勝負」。
十六七歲的年紀,血氣方剛,凡事與人爭勝,必須分出高下。
這像極了獨孤求敗的第一把無名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
大概在彼時獨孤求敗的眼裡,「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在他的心裡,只有打敗對手才算是成功。總想著打遍天下無敵手,總是想著再進一步、再高一層,就如掌中劍一般,只求剛猛精進,只求克敵制勝,只求劍勝一招。
這種悍不畏死、誓爭第一的衝勁,像極了古今所有努力奮進的少年。
第二重境界:青年爭美。
這一階段,武功挺高了,在江湖上也有了一定的名氣地位,人的精神需求由少年時的「爭勝負」,進一步上升為「爭美醜」。
在他的心裡,作為一名武林高手,除了戰勝對手之外,還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吃穿用度皆符合自己成功人士的身份。
劍需寶劍,馬需名馬,就連馬鞍也得是珠玉配飾,你從「紫薇軟劍」這個名字,就可以想像這把劍的華貴瑰麗。
第三重境界:壯年爭是。
這一階段,人的精神需求進一步升級,由「爭美醜」進一步上升為「爭是非」。
獨孤求敗為什麼要棄用華貴瑰麗的「紫薇軟劍」?那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誤殺了「義士」,自己犯了過錯。也就是是說,這一階段,獨孤求敗的潛意識裡將成功定義為打敗壞人才是成功。
客觀上講,這一階段,獨孤求敗已然獲得世俗意義上的絕大成功,心態進一步成熟,開始反求諸己,開始對自己進行靈魂拷問,究竟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學武究竟是為了什麼?當了天下第一的意義在哪裡?
第四重境界:中年爭韻。
這一階段,經歷過成功的喜悅、挫折的考驗和錯誤的悔恨之後,對生命世事都有了反思和新的感悟,不再一味追求外在形象、感官感受,不再追求打倒對手,開始關注內在和內涵,開始在爭競之中留有餘地,開始學會追求餘韻和留白。
就像獨孤求敗的玄鐵重劍一般,不再開鋒,甚至連劍尖都做成球型。
我想,這個時候的劍魔對於「勝負」「成敗」已經重新定義,看得見的勝利,未必是勝利;看不見的勝利,未必不是成功。
第五重境界:晚年爭無。
經過二次創業的獨孤求敗步入絕頂高手行列,飛花摘葉皆可傷人。
這一階段,獨孤求敗眼裡的江湖,已經不再是一個簡簡單單、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純靠武力打打殺殺的二維世界,已經不再是一個侷促的、喧囂,緊緊張張的表層江湖,擁有了絕高修為的他開始以一種從容的、自信的、寬容的心來對待對手、對待世界。
用獨孤求敗的話說:「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這一階段,他的成功,就擺在那裡,已經無需證明。
少年爭勝,青年爭美,壯年爭是,中年爭韻,晚年爭無。正因為獨孤求敗在每個階段對成功的定義和理解不同,所以追求的目標也不同。
武俠照進現實,無處不是江湖。
現實中如你我般的普通人,每個不甘平庸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的江湖夢,都在走著自己的江湖路,都何嘗不是已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獨孤求敗的關於成功的五種境界?所不同的是,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心境,所體悟到的有所不同罷了。
那麼,你用哪把劍?你在哪一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