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有畫面感,這是比較高的要求。如果要求再高一點,就是要寫出現場感。
什麼是現場感?不問概念只談效果: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作文和生活有統一之處,但是作文絕不等於生活。生活經歷豐富的人,文筆不一定吸引人。把生活經歷變成文字,或者說把生活現實變成以文字的形態呈現,需要有轉化能力。
就算能說會道的人,要把口語轉化成文字,也需要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來幫助實現。
一篇作文,我們所看到的,呈現在眼前的六七百字,只能算是冰山的水上部分。水面之下,內容更多。
一個月之前,有私信問:為什麼讀了那麼多網上材料,還是寫不好關於疫情的作文?
的確,這是普遍的問題。各位遭遇此種情形沒有?
若是沒有一定的材料加工能力,往往是讀得越多,越難下筆。這就好比一臺機器,在沒有放到生產線上時,不但不能把原料變成產品,本身也不過是原料的一種。
人的頭腦和機器不一樣,飄渺無形的觀念材料,比現實的物質材料加工起來更難。
思想觀念,飄渺無形,確乎無處下手;同樣若善於加工,縹緲無形更可以成就神來之筆,體會左右逢源的感覺。
寫作的體會,那種爽勁兒,沒有辦法完全講述給你們聽。只求啟發大家,自己去行動,去體會。
這一講,我們還是先拿疫情來說事兒。
那期間,我們大多數人悶在家裡,現在請諸位想一想,如果真的要求你們寫出有現場感的疫情期間的故事,是否能做到?
或許有人要說,沒有親臨抗擊疫情一線,怎麼能寫出現場感?這不是難為人嗎?
呵呵,如果你想到了這樣問我,那我必須提醒你,上文要求是「寫出有現場感的疫情期間的故事」,並沒有要求大家直接寫疫情。
現場感,沒規定非得是疫情的現場。認真看一下引號內的文字,而後你豁然開朗:對呀,那些關在家裡的日子,如果寫得生動,不就符合要求嗎?
這一次你可想對了!上一篇文章不是剛說過,「疫情」可以看作故事發生的背景。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切故事都和疫情有關,卻未必是疫情的本身。
比如這樣一個故事:
張三家老鼠跑丟了,不久後,村中鼠疫蔓延。他辛災樂禍地看熱鬧,等到自己家人,也中招病倒,更是不管不顧,開始指責同村某人家,要為鼠疫負責,要賠償損失。
各位想一想,這個故事,到底是鼠疫的故事,還是張三的故事?
準確的說,這就是鼠疫流行背景下張三的故事。
除了壞榜樣張三的故事,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更有著體現情懷的故事。
這些故事要寫出現場感,就離不開具體的寫作手法。
怎麼來寫呢?我來教大家,聽好了,都是乾貨,最好記筆記:
五種常見的表達方式要搭配好。要有詳有略,要有細節,要以情動人,要動靜結合,要由物及人……
怎麼樣,以上的乾貨,是否受用?
指導的句句沒錯,作文照舊寫不好。所以要理論加實踐,創設情境。
剛才瀏覽地區新聞,說三兩天之後,某醫院要進校園為高考考生體檢。
這讓我聯想到疫情期間,經過高速路口,要排著長長的隊伍接受檢測。還有更近的,我所居住的小區門口,那段時間也是要測體溫的。
進出門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被攔住看證件,而後毫不客氣,不是腦門就是手腕,準得挨一槍,人人都不免。
還是要例子,帶講解的例子,好讓爾等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