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同學抱怨,考試作文限制的太多,會影響發揮。
聽起來是蠻有道理的,大略想想也是那麼回事兒。社會生活無比廣闊,為啥一道作文題要對大家作文限制的那麼死呢?
儘量把限制條件弄得少一些,多給考生點自由不好嗎?
百米從起跑線到終點,長跑要在跑道上跑幾圈,跳高跳遠更是要按照規矩來,作為選拔考試的作文,也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如果一道作文題目沒有一些條條框框的規定,大家隨意的發揮,看著是百花齊放,實際是增加閱卷的難度,進而會妨礙考試的公平。
寫不好文章絕不是限制太多。
一開始練習文章的時候就要講規則,不講規則的寫作訓練,就仿佛是沒有靶子的射擊訓練,沒有跑道的長跑比賽,能力和素質確實會在訓練中提升。但提升了多少?卻不怎麼好把握的。
所以有些同學抱怨限制太多,影響寫作水平的發揮,你若仔細去想便會發現,其實理由不大充分。
共同答一張卷子,要求都是一樣的,大家都受限制,都要求在限制的範圍之內發揮,這就好比是規範在同一起點上,發令槍一響,才可以起跑一樣,這樣才能比出真實的差距。
哪裡有抱怨發令槍和跑道的運動員呢?作文不也是如此?
命題作文,寫文章有限制,並不是今天的寫作如此,古來一直是這樣啊。
王維的《滕王閣序》天馬行空,大家也都知道寫作的故事,是沒有任何準備,即席完成的;還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是命題作文,一群文人雅集,一觴一詠,王羲之寫出了千古名篇,倒也是有不少交了白卷的。
再來說唐詩宋詞元曲,唐詩講格律,宋詞有詞牌,元曲的格式也有嚴格的規定,有各自的疆域,才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
就是詩歌的內部,不也是分律詩絕句,還有古風嗎?如果不做區分,隨便的寫開去,一定是不被認可的。
才思如泉湧,滔滔汩汩的蘇東坡,寫文章的時候天馬行空,縱橫馳騁,到最後落筆結束之後,不也是詩是詩文是文?當然創新是有的,開豪放派之先河,是在遵守框架之內的創新。
所以這就引出另一個話題——
有規則,有限制,絕不妨礙寫出好作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讀起來令人神清氣爽的詩句,不也是遵守了絕句之題材的限制嗎?但是各位讀起來,是不是感覺到抒發了一種自如的情感呢?
聞一多提出了詩歌的三美:韻律美、繪畫美、建築美。
韻律美」是強調「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豔麗、鮮明,有色彩感;「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各位看到這樣的要求,是不是覺得這詩歌沒法寫?
但是如果我們去讀一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會發現正是因為這樣的主張,才成就了這首經典之作。
詩的語言清新,通俗流暢卻又不露雕琢痕跡,深得錘鍊功夫,極富音樂美。如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的反覆的句式,「輕輕」「悄悄」等重疊的詞語,加強了節奏感。
詩句隨感情變化換韻,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一三句詩短一點,二四句詩長一點,此為建築美來;再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等詞藻,皆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可那是繪畫美;
像《再別康橋》這樣的詩,不就是到著鐐銬跳舞麼?
關鍵的是,人家帶著鐐銬跳舞,舞蹈又是如此優美,要多學習借鑑哈。
在規則限制內創新,於方寸中舞出新天地。
中考高考作文絕沒有聞一多的對詩歌美的限制那麼嚴格。發揮的空間是極寬的。
而且中考和高考作文都是主張大家創新的,作文題材的新穎,寫作手法的新穎,都可以讓你的文章出彩加分。
不要總想著規則限制給你帶來痛苦,要想著因為規則的存在,因為規則的限制,也是給你帶的鐐銬跳舞的機會。
如果題材限制的很死,那就在表現手法上力圖創新。
比如說限制讓以「幸福」為話題的中考,從文體的創新角度考慮,可以寫成劇本,可以寫成日記體,可以寫成對話體,只要能夠展現主題,都可以是好文章。
比如任務驅動型的高考作文,主題和情境都有嚴格的規定,但是依然大有寫頭。比如說寫信,其中的內容和情節是可以符合生活常識的虛構,這樣的話就可以讓文章生動許多。
這樣一篇文章,主要是給大家講思考的方法和原則,更多的具體的寫作的方法,可以閱讀往期文章,或者關注專欄查看。
相關閱讀:
中考語文,概括記敘文內容題型如何搞定?兩原則加上六條方法!
初中語文,中考作文的審題立意,我們應該守望什麼,如何守望?
中考語文,2020作文真題分析系列,套路正在失效,實力才能保高分
初中語文,考場作文不僅要有生花的妙筆,更需要尋找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