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湧
那年,順德舉行《三字經》作者問題研討會,我作為順德有關部門的代表擔任主持人,省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三字經》作者之一王應麟家鄉浙江寧波也來了兩位專家。我在主持時說,這次研討,應該是《三字經》問世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專題研討,說明: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新一輪增值確認,因而從傳統中尋找現代化的身份標誌、發展資源與前進動力,也顯得更為迫切。雖然,研討是從作者之爭切入,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承傳《三字經》的優秀文化,使之古為今用。這是沒有地域限制的。順德及廣東的一些學者,提出新材料,認為順德人區適子是《三字經》更為重要的作者。對此,我也表明,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基於對古代文化的一些認識,我基本上傾向於認同1960年代出版的《辭海》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即寧波人王應麟是主要作者,順德人區適子也有貢獻。應該說,一部教材,其作者是一個複數而不是獨立的某一個人,似乎更符合實際。
學術需要認真,一絲不苟,也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另一方面,現實更需要是,對於這樣的優秀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如何承傳、弘揚和開發。
如今,《三字經》文化承傳與推廣活動,在區適子故鄉陳村鎮潭州,在順德,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名片。當然,有關活動,還需要不斷發展提升。
回頭看,依然覺得一些觀點值得今日參考。
《三字經》是我國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啟蒙教材,其形式通俗,內容廣博,文字精煉,便於記憶。在千餘字的簡短篇幅裡,融入天文、歷史、地理、倫理、人物、數目等多種常用知識,於方寸之中見宇宙,堪稱教育小百科。明清以後多次被增補、修訂和注釋,深受歡迎。這部著作還被翻譯為滿文、蒙文、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影響遍及全國各地,超出了國界。對於中華文化這樣一份珍貴遺產,我們有責任進行承傳與保護,並結合其內容特點,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弘揚其中優秀的部分,使之發揚光大,在中華文化的建設發展當中,繼續起到應有作用。
如同對待許多傳統教材一樣,人們關注《三字經》主要是它的啟蒙內容和表達形式,對於作者倒不是十分的在意。但作者問題畢竟是有關經典創作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問題。《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在歷史上是個懸案,一直未有定論。一般的說法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也有人認為是區適子。2007年初,順德區的文化工作者和廣東省社科院的有關專家,將多年的考查研究的成果,寫成專題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他們認為,《三字經》的作者是籍貫屬於今日順德區陳村鎮的南宋末年人物區適子。從論文來看,關於區適子是《三字經》作者的立論,材料比較充分,邏輯清晰,論證嚴謹,有一定的依據。對此,在4月順德陳村召開的一次關於《三字經》作者問題的研討會上,一些歷史學家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此看來,《三字經》的作者或許是王應麟,或許是區適子,或許是兩人在不同的時期創作,都對此經典有所貢獻。通過史料的挖掘整理,人們將不斷深化這方面的認識。
顯然,《三字經》作者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學術問題,人們以事實為依據,按照客觀、冷靜、心平氣和、以理服人的態度來討論;從學術的角度而言,大家都希望和歡迎對這一問題進行自由的探討,相信通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法,一定會推進研究,有新的學術收穫。而其具體的結論不管是怎樣的,也都會有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承傳。從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每一時代的學術文化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繼承與推進,文化的時代責任,在於以科學的姿態、以理性的態度、以尊重事實的歷史責任,對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整理研究,不斷積澱和豐富我們的文化遺產寶庫,也為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代,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增強對於傳統文化認識的過程,現代化不僅不是否定傳統,恰恰相反,在科學技術得到巨大的發展推進的基礎上,在人們文化意識更加理性的指引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無論是學術研究、整理傳播還是開發利用,貫穿這樣的理念都是能夠使文化獲得有益的發展的。
《三字經》的作者討論,在學術輿論界引起熱烈的反響。這說明《三字經》本身的地位和影響力,反映人們對於作者所屬這一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的濃厚興趣,也突顯出人們在對於傳統文化價值判斷與資源利用的一些觀點。其中,有屬於《三字經》本身的內容,也有關係到當今的文化理性、文化態度和文化方法的問題。應該指出的是,討論《三字經》的作者問題,不等於也不可能是在壟斷《三字經》的文化資源。順德的學者和寧波的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時候,在整理和利用這一文化資源的時候,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應該是一致的,即以材料為依據,還原歷史真相,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歷史文化的遺產,而不是在爭奪什麼文化特權,不是在為某一區域謀取利益。事實上,《三字經》的內容,反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三字經》的影響和生命力,也是在千百年來人們廣泛使用和繼承中體現出來的。《三字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版本,經過多次的修訂。直到20世紀上半期,還有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充實了不少內容。隨著的翻譯文本流傳,《三字經》的傳播史和發展史,更是超越了某一地區。《三字經》屬於中華文化,屬於人類啟蒙教育文化,這一點是得到了廣泛共識的。現在,政府有關部門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雖然是依託不同主體來執行,但其實也貫穿了這樣的原則。
關於《三字經》作為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問題,不少人對此比較關注,提出了警示性的意見,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今的文化發展,市場因素的介入,或者說文化產業規律的作用,已經成為顯著的事實。經驗表明,文化需要產業的推動,文化在推廣、傳播和應用的過程當中,本身也包含了產業的因素,文化與產業難以分離。健康的文化產業,應當是不損害文化價值的產業,應當是積極向上、和諧正義的,能夠提高文明水平的。而以文化為名義,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會損害文化本身的價值。近年來,這類現象確實不少,低俗化和銅臭味嚴重損害了文化的價值,社會公論特別是有識之士紛紛予以批評,有關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只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真正保持文化的健康發展,還需要人們共同努力,還需要在社會文明的不斷推進過程當中逐步達到理想的狀態。只要我們明確和實踐這樣的原則,我們的文化活動,對於文化遺產本身,對於文化的承傳、建設與發展,是能夠實現正面的效應的。
從時空角度而言,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更新和發展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文化的這一體兩面,共時態地位居於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兩者無法完全割裂。目前的中國社會,一隻腳已踩在後工業化社會、信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而另一隻腳還踩在幾千年前的耕作方式上。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只有中國有這麼大的跨度。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當中的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一直是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經過歷史的反覆和現實教訓,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更加趨向於理性和科學。中華文化的忠、孝、仁、義、信等精華,需要在現代發揚光大,如,我們所提倡的講誠信,搞誠信體系,這都是找到傳統的依據。孔夫子說過「不無信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現在提倡公民道德建設,其中的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姐妹的內容,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的形式。
順德是珠三角一顆耀眼的明珠,是廣府文化的一種典型標本。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社會經濟發生巨大的歷史性變遷,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農業縣向工業城市的歷史性跨越,經濟實力居於全國縣域經濟前列。近年來,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共建和諧社會,順德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提出和實施文化名區建設的戰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權益,並通過文化的提升,提升人的素質,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增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順德對於文化是非常重視的,對於文化遺產也是格外珍重的,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不僅是當今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當代人的一種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文化也是一條歷史長河,需要我們科學地加以引導和延續。這是當代的責任,更是當代的資源和動力。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區域的文化自覺與創新,是其進步與發展的必備條件和基礎。從2005年開始,順德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出版整理和研究順德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叢書《順德文叢》(第一輯、第二輯),共22部著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對本地的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有著清晰的現實針對性,那就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傳統、開拓發展。2006年,順德區還安排8000千萬元資金,計劃在三年內對全區的重點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保護。作為一個縣級區域,如此重視傳統文化,應該說是難能可貴。前段時間,我們結合第二輯文叢中的專著《順德龍舟》、《梁銶琚》分表舉行專題座談會,弘揚龍舟精神和順商精神,主題鮮明,現實針對性明確,效果很好。《順德文叢》已經公開發行,當發揮其「紙上博物館」的作用的時候,發揮其延續優秀傳統的作用的時候,它的現實意義一定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所以說,在對順德歷史文化進行研究整理的過程中,我區文史工作者發現了區適子寫作《三字經》的新材料,推進了《三字經》作者問題的研究,這是順德繼承傳統文化的一項新收穫;順德區文體局將《三字經》作為當地文化項目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資源的傳播與開發,這也是順德文化名區戰略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步驟,體現的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視與愛護,體現的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與使命,體現的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上對於文化作用的肯定與落實。
經濟發展、體制改革、城市化進程、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文化的發展,是順德科學發展的基本內容和動力所在。文化作為一個地方的軟實力,融化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各個方面,成為一個地方的精神寫照。傳統文化是文化的根本與源流,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當今文化的發展必要條件,也是當今社會所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在嶺南文化的發生與發展的浩蕩長河中,位於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其地位與貢獻是突出的,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突出成就的今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的發展建設,表明在經濟自覺、改革自覺之後,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自覺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文化復古主義不可取,文化革命需要引入科學與求實的原則,而今日的文化辯證、理性的創新,對於以務實為主、以普及為主、以面向民眾為主的區域文化發展工程,它既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指引,激活了深厚的動力,又提出許多嶄新的課題,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從順德關注《三字經》文化的舉措當中,我們能夠得到豐富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