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作者是誰,重要嗎?

2020-12-23 沈湧寫作

沈湧

那年,順德舉行《三字經》作者問題研討會,我作為順德有關部門的代表擔任主持人,省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三字經》作者之一王應麟家鄉浙江寧波也來了兩位專家。我在主持時說,這次研討,應該是《三字經》問世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專題研討,說明: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新一輪增值確認,因而從傳統中尋找現代化的身份標誌、發展資源與前進動力,也顯得更為迫切。雖然,研討是從作者之爭切入,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承傳《三字經》的優秀文化,使之古為今用。這是沒有地域限制的。順德及廣東的一些學者,提出新材料,認為順德人區適子是《三字經》更為重要的作者。對此,我也表明,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基於對古代文化的一些認識,我基本上傾向於認同1960年代出版的《辭海》對這個問題的判斷,即寧波人王應麟是主要作者,順德人區適子也有貢獻。應該說,一部教材,其作者是一個複數而不是獨立的某一個人,似乎更符合實際。

學術需要認真,一絲不苟,也需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另一方面,現實更需要是,對於這樣的優秀文化資源,我們應該如何承傳、弘揚和開發。

如今,《三字經》文化承傳與推廣活動,在區適子故鄉陳村鎮潭州,在順德,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名片。當然,有關活動,還需要不斷發展提升。

回頭看,依然覺得一些觀點值得今日參考。

《三字經》是我國民間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啟蒙教材,其形式通俗,內容廣博,文字精煉,便於記憶。在千餘字的簡短篇幅裡,融入天文、歷史、地理、倫理、人物、數目等多種常用知識,於方寸之中見宇宙,堪稱教育小百科。明清以後多次被增補、修訂和注釋,深受歡迎。這部著作還被翻譯為滿文、蒙文、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多種文字,影響遍及全國各地,超出了國界。對於中華文化這樣一份珍貴遺產,我們有責任進行承傳與保護,並結合其內容特點,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批判地繼承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弘揚其中優秀的部分,使之發揚光大,在中華文化的建設發展當中,繼續起到應有作用。

如同對待許多傳統教材一樣,人們關注《三字經》主要是它的啟蒙內容和表達形式,對於作者倒不是十分的在意。但作者問題畢竟是有關經典創作研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問題。《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在歷史上是個懸案,一直未有定論。一般的說法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也有人認為是區適子。2007年初,順德區的文化工作者和廣東省社科院的有關專家,將多年的考查研究的成果,寫成專題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他們認為,《三字經》的作者是籍貫屬於今日順德區陳村鎮的南宋末年人物區適子。從論文來看,關於區適子是《三字經》作者的立論,材料比較充分,邏輯清晰,論證嚴謹,有一定的依據。對此,在4月順德陳村召開的一次關於《三字經》作者問題的研討會上,一些歷史學家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此看來,《三字經》的作者或許是王應麟,或許是區適子,或許是兩人在不同的時期創作,都對此經典有所貢獻。通過史料的挖掘整理,人們將不斷深化這方面的認識。

顯然,《三字經》作者的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學術問題,人們以事實為依據,按照客觀、冷靜、心平氣和、以理服人的態度來討論;從學術的角度而言,大家都希望和歡迎對這一問題進行自由的探討,相信通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法,一定會推進研究,有新的學術收穫。而其具體的結論不管是怎樣的,也都會有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與承傳。從文化的發展進程來看,每一時代的學術文化都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的繼承與推進,文化的時代責任,在於以科學的姿態、以理性的態度、以尊重事實的歷史責任,對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整理研究,不斷積澱和豐富我們的文化遺產寶庫,也為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當代,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化進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增強對於傳統文化認識的過程,現代化不僅不是否定傳統,恰恰相反,在科學技術得到巨大的發展推進的基礎上,在人們文化意識更加理性的指引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以理性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無論是學術研究、整理傳播還是開發利用,貫穿這樣的理念都是能夠使文化獲得有益的發展的。

《三字經》的作者討論,在學術輿論界引起熱烈的反響。這說明《三字經》本身的地位和影響力,反映人們對於作者所屬這一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的濃厚興趣,也突顯出人們在對於傳統文化價值判斷與資源利用的一些觀點。其中,有屬於《三字經》本身的內容,也有關係到當今的文化理性、文化態度和文化方法的問題。應該指出的是,討論《三字經》的作者問題,不等於也不可能是在壟斷《三字經》的文化資源。順德的學者和寧波的學者在研究這一問題的時候,在整理和利用這一文化資源的時候,所要達到的目的都應該是一致的,即以材料為依據,還原歷史真相,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一歷史文化的遺產,而不是在爭奪什麼文化特權,不是在為某一區域謀取利益。事實上,《三字經》的內容,反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三字經》的影響和生命力,也是在千百年來人們廣泛使用和繼承中體現出來的。《三字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版本,經過多次的修訂。直到20世紀上半期,還有當時著名的國學大師章太炎進行了較大的修改,充實了不少內容。隨著的翻譯文本流傳,《三字經》的傳播史和發展史,更是超越了某一地區。《三字經》屬於中華文化,屬於人類啟蒙教育文化,這一點是得到了廣泛共識的。現在,政府有關部門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雖然是依託不同主體來執行,但其實也貫穿了這樣的原則。

關於《三字經》作為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問題,不少人對此比較關注,提出了警示性的意見,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今的文化發展,市場因素的介入,或者說文化產業規律的作用,已經成為顯著的事實。經驗表明,文化需要產業的推動,文化在推廣、傳播和應用的過程當中,本身也包含了產業的因素,文化與產業難以分離。健康的文化產業,應當是不損害文化價值的產業,應當是積極向上、和諧正義的,能夠提高文明水平的。而以文化為名義,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會損害文化本身的價值。近年來,這類現象確實不少,低俗化和銅臭味嚴重損害了文化的價值,社會公論特別是有識之士紛紛予以批評,有關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限制。只是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真正保持文化的健康發展,還需要人們共同努力,還需要在社會文明的不斷推進過程當中逐步達到理想的狀態。只要我們明確和實踐這樣的原則,我們的文化活動,對於文化遺產本身,對於文化的承傳、建設與發展,是能夠實現正面的效應的。

從時空角度而言,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更新和發展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文化的這一體兩面,共時態地位居於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兩者無法完全割裂。目前的中國社會,一隻腳已踩在後工業化社會、信息化時代、全球化時代,而另一隻腳還踩在幾千年前的耕作方式上。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只有中國有這麼大的跨度。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當中的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一直是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經過歷史的反覆和現實教訓,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更加趨向於理性和科學。中華文化的忠、孝、仁、義、信等精華,需要在現代發揚光大,如,我們所提倡的講誠信,搞誠信體系,這都是找到傳統的依據。孔夫子說過「不無信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現在提倡公民道德建設,其中的孝敬父母,愛護兄弟姐妹的內容,都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結合的形式。

順德是珠三角一顆耀眼的明珠,是廣府文化的一種典型標本。改革開放近30年以來,社會經濟發生巨大的歷史性變遷,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農業縣向工業城市的歷史性跨越,經濟實力居於全國縣域經濟前列。近年來,為貫徹科學發展觀、共建和諧社會,順德在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提出和實施文化名區建設的戰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滿足人們的文化權益,並通過文化的提升,提升人的素質,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增強區域的綜合競爭力。順德對於文化是非常重視的,對於文化遺產也是格外珍重的,意識到保護文化遺產,不僅是當今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當代人的一種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文化也是一條歷史長河,需要我們科學地加以引導和延續。這是當代的責任,更是當代的資源和動力。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區域的文化自覺與創新,是其進步與發展的必備條件和基礎。從2005年開始,順德區組織專家學者,編寫出版整理和研究順德歷史文化的綜合性叢書《順德文叢》(第一輯、第二輯),共22部著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對本地的歷史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有著清晰的現實針對性,那就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傳統、開拓發展。2006年,順德區還安排8000千萬元資金,計劃在三年內對全區的重點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保護。作為一個縣級區域,如此重視傳統文化,應該說是難能可貴。前段時間,我們結合第二輯文叢中的專著《順德龍舟》、《梁銶琚》分表舉行專題座談會,弘揚龍舟精神和順商精神,主題鮮明,現實針對性明確,效果很好。《順德文叢》已經公開發行,當發揮其「紙上博物館」的作用的時候,發揮其延續優秀傳統的作用的時候,它的現實意義一定得到更多人的認同。所以說,在對順德歷史文化進行研究整理的過程中,我區文史工作者發現了區適子寫作《三字經》的新材料,推進了《三字經》作者問題的研究,這是順德繼承傳統文化的一項新收穫;順德區文體局將《三字經》作為當地文化項目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和文化資源的傳播與開發,這也是順德文化名區戰略實施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步驟,體現的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珍視與愛護,體現的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責任與使命,體現的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上對於文化作用的肯定與落實。

經濟發展、體制改革、城市化進程、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文化的發展,是順德科學發展的基本內容和動力所在。文化作為一個地方的軟實力,融化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各個方面,成為一個地方的精神寫照。傳統文化是文化的根本與源流,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當今文化的發展必要條件,也是當今社會所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在嶺南文化的發生與發展的浩蕩長河中,位於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其地位與貢獻是突出的,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突出成就的今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的發展建設,表明在經濟自覺、改革自覺之後,作為一個區域的文化自覺也進入了新的階段。歷史經驗告訴人們,文化復古主義不可取,文化革命需要引入科學與求實的原則,而今日的文化辯證、理性的創新,對於以務實為主、以普及為主、以面向民眾為主的區域文化發展工程,它既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指引,激活了深厚的動力,又提出許多嶄新的課題,需要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可以說,從順德關注《三字經》文化的舉措當中,我們能夠得到豐富的啟示。

相關焦點

  • 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誰?
    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誰?2011-10-26 16:34:4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其書作者說法大致有四種:  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代末年的區適子;  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
  • 廣東這村是《三字經》作者故鄉?遊客:粵語念《三字經》更押韻
    其次,認為《三字經》作者是王應麟,佐證是清康熙年,學者王相作《三字經》序時,提到王應麟是作者;另清人賀興思的《三字經註解備要敘》中也提到作者是王應麟。提出《三字經》是區適子首創,證明既有官方文獻,也有黃佐、屈大均等學者個人著述;而支持王應麟,有王相和賀興思等學者個人表述,其他只是輔證,缺乏官方的權威材料。而按證據出現的時間,區適子首創的說法在明朝已有大量的史料,而持王應麟之說者到清代才出現。這樣對比,你更願相信《三字經》的作者是誰?
  • 《三字經》作者區適子紀念館陳村落成!
    各方齊聚  作為區氏傑出代表之一的區本就表示,區氏後人要銘記《三字經》作者、區氏先人區適子,努力奮鬥,讓區氏家族生生不息。同時,區本更是根據區適子的《三字經》,創作正面樂觀的《處世篇》,供區適子紀念館收藏。  據了解,被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之一的《三字經》的作者區適子是陳村登洲人,區適子紀念館的落成有利於傳承和弘揚《三字經》中的優秀教育思想。
  • 《抗擊疫情三字經》作者郭宗芳
    抗擊疫情三字經眾鄉親,聽奉勸。躲病毒,記心間。習主席,親督戰。李總理,飛武漢。事大小,足可見。豈容你,兒戲談。誰亂竄,必感染。肺病襲,家作難。數百人,絕人寰。村幹部,晝夜喊。心操碎,全為咱。愛黎民,命攸關。守紀律,最關鍵。現武漢,各醫院。
  • 古人的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
    很多人都聽說過「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出自古人的學習啟蒙讀物《三字經》。古代兒童通過這本書開始認識字、學道理,明是非。作為這樣一本重要的古代教材,很多人對它的了解還是不多,很有必要和大家好好介紹一下《三字經》。
  • 《百家姓》是誰寫的?它和《三字經》《千字文》有什麼區別
    答案是《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一樣,都是童蒙讀物。而且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最為流行的童蒙讀物,所以號稱「三 百 千」。《百家姓》就是當中這個「百」。《百家姓》是集中了中華的姓氏。四個字一句的韻句,用來供孩子們認字用。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第二個問題是,和《百家姓》類似的書以前有嗎?為什麼這本《百家姓》最為流行?答案是有,不僅有,而且有的是。
  •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2012-07-02 10:47:5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讀後感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背誦《三字經》。通過閱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 「耐人尋味」的三字經
    「耐人尋味」的三字經2012-06-20 16:52:31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在五月份下旬,我認真地讀了《三字經》,發現它還真的是「耐人尋味」呀!  《三字經》向人們講述了古代人們做人的準則,是一本非常具有啟示性的書。我就從其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穫。
  • 《三字經》傳承文脈
    想要吟誦《三字經》,就必須要了解他的時代、背景、作者。《三字經》的作者是誰呢?是南宋的王應麟。他一位大儒。在他留下的著作中包含了天文、地理、農耕、水利、詩詞、文賦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在宋朝滅亡以後,王應麟回到了寧波,拒絕了元朝統治者伸出的橄欖枝,隱居山林,開了一間小私塾。《三字經》就是自他的私塾中傳抄而出。
  • 一棒子打死《三字經》、《弟子規》,才是真正的糟粕思想!
    作為一個遊戲領域的作者,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不得不跨領域寫寫自己的看法。這些論調基本上把《三字經》,《弟子規》歸結為已經不適應時代了,再讓孩子學是錯誤的。我認為這些論調是非常籠統的。    比如《三字經》的名言:子不教,父之過。我覺得就沒有問題嘛,三字經裡的父,實際上就指的是家長,在封建時代,父親在家裡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代表了家長,承擔了教育子女的首要責任。
  • 《三字經》到底講了什麼?它對現代人還適用嗎?
    傳統《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不可多得的啟蒙讀物,裡面很多有關做人的道理對我們現代人仍然適用。《三字經》到底講了什麼?它對現代人還適用嗎? 蒙學之書,即初學啟蒙用書,在我國的存在由來已久。傳統的蒙學讀物,皆出自於當時的高級知識分子之手,擁有當時最多的讀者。
  • 易中天:不要給孩子讀「三字經」,我卻發現三字經對孩子好處更多
    家長們苦不堪言,一個勁埋怨,為啥要背《三字經》?過去的經驗放在現在還合適嗎?孩子又不懂,背了好像沒什麼意義?孩子負擔倒是很重。聽到朋友訴苦,忽然想到易中天在一次講座中發表的觀點。有一個媽媽說,我家小孩不想學三字經和弟子規,他才三歲,我跟老師說學不學?
  • 宋人寫《三字經》流芳百世,此清人寫《續三字經》,卻攤上了大事
    說來也巧,在這事鬧掰之前,祝平章曾到祝浹家串門,當時祝浹不在,祝平章百無聊賴,在祝浹的書桌上東翻西翻,翻出了一本好玩的書——《續三字經》。顯然,這書是《三字經》的續書。《三字經》的作者是南宋人王應麟。人們都覺得該書內容好,爭相翻印,從此流傳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可惜,該書成書於南宋,則書中的「敘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有人對《三字經》加以補充,比如《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廣三字經》等等。
  • 孩子讀三字經是一件愚蠢的事?那讓孩子讀《三字經》到底好不好?
    大號在進行敘述《三字經》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是以一個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為對比,他表示裡面的內容更加貼近於孩子的生活,並且充滿更多的趣味性,也沒有什麼不一樣的色彩,豔麗的圖畫,這樣的文字課本遠遠超於《三字經》所帶來的效果。不過這位作者可能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版本的《三字經》都是針對兒童設計的,書籍當中不但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圖,並且還配有貼心的譯文註解。
  •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
    【三字經】讀三字經有感2012-07-02 10:47:50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這本書說它難又不難,說它簡單又不簡單,在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讀它。它能用簡簡 單單的幾個字表示出許多道理。比如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三字經》《弟子規》是國學嗎?孩子們學了有什麼用?
    儘管反對的聲浪一再高漲,家長們也心懷疑慮,幼兒園,中小學裡學習《弟子規》《三字經》的熱潮卻一直沒有散去。這裡既有國學熱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也有學校追求紀律性的功利性驅動。對於家長來說,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三字經》《弟子規》是不是如傳說中那樣可怕呢?它到底有沒有用呢?
  •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500字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500字2012-07-03 09:27:12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啟蒙教育讀本,大家對它也十分熟悉,「人之初,性本善」,耳邊仿佛迴蕩著幾百年前,私塾裡的學童正咿咿呀呀的誦讀聲,我情不自禁地拿起書,有滋有味地看起來。
  •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1000字
    【三字經】三字經讀後感1000字2012-07-03 09:27:3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短小精悍、膾炙人口的《三字經》,可謂是家喻戶曉。這裡面蘊含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被歷代人們奉為經典而不斷流傳。
  • 深讀|緣何順德陳村出了《三字經》?
    據悉,《三字經》與順德陳村有著頗多的歷史淵源。此前,歷經多年嚴謹考證,由順德學者提出宋末元初的順德陳村登洲人區適子是《三字經》作者這一觀點,獲得學界普遍認可。據明萬曆年間出版的《順德縣誌》記載:「故老傳今《三字經》,適子所撰也。」
  • 粵港澳三地學童齊誦《三字經》,你聽過粵語版的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原來,《三字經》用粵語誦讀更有「味」! 今天,2020第二屆陳村《三字經》啟蒙文化周在《三字經》著作者區適子故裡順德陳村開幕。現場,圍繞《三字經》傳統文化核心內涵,呈現出別出心裁的啟蒙禮等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