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軍生產了大量性能優異的裝甲戰鬥車輛,但德國戰車的種類實在是太過於繁雜,而且有相當多的自行火炮是由不同的底盤和部件混搭組成,在損壞時不能像美軍的謝爾曼坦克車族一樣進行零件通用,這種現象讓後勤單位吃盡了苦頭。因此德國人在戰爭後期設想以38(t)底盤為參考,開發一種通用底盤,讓這種底盤可以根據需要安裝不同的火炮,以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同時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令其極大緩解後勤的壓力,這便是「通用武器運載車」(Einheitswaffentrger)方案。
1944年初,克虜伯、萊茵金屬、斯太爾、阿爾德特四家公司進行合作,投入到設計和製造「通用武器運載車」的項目當中。這幾家經驗豐富的武器製造公司各自發揮所長,分別負責火炮、車體設備和底盤,很快拿出兩款不同的「武器運載車」設計方案。
這兩款「武器運載車」分別為克虜伯-斯太爾合作的版本,以及阿爾德特公司的版本。兩個版本的戰鬥室都為後置,採用可旋轉的炮塔式結構(頂部敞開),相對於只有正面防盾的火炮而言,這種設計可以對乘員提供較好的防護性。為了便於測試人員做出對比,兩款原型車都安裝了一門88毫米Pak43 L/71反坦克炮,和著名的象式、獵豹坦克殲擊車主炮同款,與虎王坦克的88毫米KwK43坦克炮也相差甚小。
■克虜伯-斯太爾研製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模型彩繪。在安裝上一門超長身管的反坦克炮後,感覺是典型的小車扛大炮。
■阿爾德特公司研製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照片。
兩款設計被送到希特勒面前進行展示,阿爾德特公司的武器運載車在測試中表現更為穩定,沒有出現重大故障,得到了更高的評價。因此,克虜伯-斯太爾研製的武器運載車隨後被打入冷宮,1945年德國投降後,這輛原型車在克虜伯公司的工廠廢品堆中被發現。
■克虜伯-斯太爾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照片展示的是1945年德國投降後,該車在克虜伯公司的廢品堆中被盟軍發現時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期間,38(t)坦克底盤以造價便宜、性能優異且通用性好而深得德國人的歡心,利用該底盤改裝了數款經典的戰鬥車輛。到二戰後期,迫於戰場形勢的惡化,德國設計師又打起了新的主意,打算繼續壓榨38(t)底盤的潛力,將其優化和加寬加長,這就是新型的38(d)底盤。阿爾德特公司的武器運載車底盤正是採用了研製中的38(d)底盤的技術,因此在展示當中佔據了上風。
不過以上兩款武器運載車都不能讓德軍高層完全滿意,要實現通用化的初衷,還得完善和修改設計。因此德國設計師們又忙活起來,以表現更優的阿爾德特公司底盤為基礎,進一步研發新的通用武器運載車方案,克虜伯、萊茵金屬公司都協助其進行研發,這導致阿爾德特公司第二款武器運載車原型車很快便宣告問世。
■阿爾德特公司的第二款武器運載車原型車,戰鬥室敝開,只有前方有一個大型防盾。這樣的設計使得該車整體結構更為簡化,生產效率提高,但車組成員的安全性較差,彈片都能將其殺傷。
阿爾德特公司的第二款原型車全名為「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 (Ardelt I),最終獲得了軍方100輛的訂單。它的全重為11.2噸,車組成員4人,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裝甲厚度在10-20毫米之間。由於戰爭末期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到1945年2月中旬該車只有大約10輛生產下線,具體產量數據因為戰爭末期阿爾德特公司的毀滅而變得不為人知。
■「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模型彩繪圖,該車實際產量大約在10輛左右。
「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投產的同時,受命協助推進通用武器運載車項目的克虜伯公司獲得了相關技術,該公司利用自己的雄厚實力,迅速設計出多款車型。其中它借鑑阿爾德特公司的底盤技術,安裝上一門105毫米榴彈炮,製成了一輛樣車,被稱之為「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該車二戰末期被盟軍所繳獲,之後下落不明,很可能被銷毀了。
■克虜伯公司的「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方案線圖。
■二戰末期被盟軍繳獲的「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原型車,安裝有一門105毫米榴彈炮。
阿爾德特公司的輕型武器運載車獲得成功之後,其他型號的通用武器運載車得以迅速問世,至少在圖紙上是如此。後續的型號在稱呼上有所改變,被稱為「中型武器運載車」,並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中型武器運載車I型」,安裝37毫米高炮、75毫米Pak 40 L/48反坦克炮、長身管的75毫米StuK 42 L/70火炮、105毫米榴彈炮等;第二類為「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安裝88毫米Pak 43 L/71反坦克炮、105毫米K18火炮、 128毫米K18/3 /K43 L/55火炮、150毫米sFH 18L6 L/29.5火炮等。「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由於火炮重量過大,需要將底盤進一步擴大,將原來的4對負重輪增加到6對。
■克虜伯公司一款安裝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武器運載車方案線圖。
■上兩圖為克虜伯公司的兩款武器運載車設計方案線圖,分別搭載105毫米LeFH18榴彈炮和88毫米Pak 43 L/71反坦克炮,都是採用4對負重輪的底盤。
■兩款「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方案線圖,採用加長的6對負重輪底盤,分別安裝128毫米K81/3重型榴彈炮和150毫米火炮。
在以上多款方案中,據說只有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出了一輛「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樣車,其它車型只造出了底盤或停留在圖紙階段。萊茵金屬的樣車採用加長的6對負重輪底盤,安裝一門150毫米火炮。美中不足的是,其戰鬥室設計為半敞開結構,只能勉強達到最低限度的防護標準,該樣車在戰爭結束時被萊茵金屬公司自行銷毀。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問世時間很晚,但卻有參加實戰的戰例。1945年2月16日,面對蘇軍兵臨城下的絕境,曾是德軍中尉的阿爾德特公司老闆京茨·阿爾德特博士(Gunther Ardelt)不顧撤退的命令,用手頭僅有的7輛「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組成了一個臨時的自行反坦克連,由他親自擔任連長。這位勇敢的老闆將公司遣散,然後帶領一批忠心的骨幹員工操縱這些車輛參加了保衛公司所在地布蘭登堡以及柏林周邊地區的戰鬥,並全部戰死,這標誌著整個阿爾德特公司也隨之滅亡。
■1945年4月,一輛「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被遺棄在柏林東南郊區,負責操作它的阿爾德特公司員工很可能已經戰死。該型車有1輛被蘇軍繳獲,目前保存於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1946年春季,蘇軍對繳獲的那輛「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進行射擊測試,注意火炮朝向了車體後方。
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項目屬於典型的小車扛大炮,不追求突出的機動性,不需要太強的防禦力,只需要強大的火力結合一定的機動力,以及強大的零部件通用能力。這種車族化思路是德軍在二戰期間實踐的總結,是順應歷史趨勢發展的產物。也有人認為德軍的通用武器運載車屬於中用不中看的例子,它的外觀變得更為簡潔,背離了德系裝甲車輛複雜外形的美感,是審美走向崩塌的體現。
由於戰爭末期的混亂局面,通用武器運載車的很多相關資料被德軍自行銷毀,沒有保存下來,因此許多具體數據和技術細節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德軍看似希望無窮而又規模龐大的武器運載車家族,最終由於出現時間過晚而無力發揮期待的作用,如今只留下一輛實車、以及為數不多的設計圖和照片飄蕩在歷史的長河中,供後人去尋覓和研究。
■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珍藏的「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它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輛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