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通用武器運載車史話:用捷克38坦克底盤,扛虎王坦克主炮

2020-12-26 裝甲鏟史官

二戰期間,德軍生產了大量性能優異的裝甲戰鬥車輛,但德國戰車的種類實在是太過於繁雜,而且有相當多的自行火炮是由不同的底盤和部件混搭組成,在損壞時不能像美軍的謝爾曼坦克車族一樣進行零件通用,這種現象讓後勤單位吃盡了苦頭。因此德國人在戰爭後期設想以38(t)底盤為參考,開發一種通用底盤,讓這種底盤可以根據需要安裝不同的火炮,以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同時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令其極大緩解後勤的壓力,這便是「通用武器運載車」(Einheitswaffentrger)方案。

1944年初,克虜伯、萊茵金屬、斯太爾、阿爾德特四家公司進行合作,投入到設計和製造「通用武器運載車」的項目當中。這幾家經驗豐富的武器製造公司各自發揮所長,分別負責火炮、車體設備和底盤,很快拿出兩款不同的「武器運載車」設計方案。

這兩款「武器運載車」分別為克虜伯-斯太爾合作的版本,以及阿爾德特公司的版本。兩個版本的戰鬥室都為後置,採用可旋轉的炮塔式結構(頂部敞開),相對於只有正面防盾的火炮而言,這種設計可以對乘員提供較好的防護性。為了便於測試人員做出對比,兩款原型車都安裝了一門88毫米Pak43 L/71反坦克炮,和著名的象式、獵豹坦克殲擊車主炮同款,與虎王坦克的88毫米KwK43坦克炮也相差甚小。

克虜伯-斯太爾研製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模型彩繪。在安裝上一門超長身管的反坦克炮後,感覺是典型的小車扛大炮。

阿爾德特公司研製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照片。

兩款設計被送到希特勒面前進行展示,阿爾德特公司的武器運載車在測試中表現更為穩定,沒有出現重大故障,得到了更高的評價。因此,克虜伯-斯太爾研製的武器運載車隨後被打入冷宮,1945年德國投降後,這輛原型車在克虜伯公司的工廠廢品堆中被發現。

克虜伯-斯太爾的88毫米Pak43L/71武器運載車原型車。照片展示的是1945年德國投降後,該車在克虜伯公司的廢品堆中被盟軍發現時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期間,38(t)坦克底盤以造價便宜、性能優異且通用性好而深得德國人的歡心,利用該底盤改裝了數款經典的戰鬥車輛。到二戰後期,迫於戰場形勢的惡化,德國設計師又打起了新的主意,打算繼續壓榨38(t)底盤的潛力,將其優化和加寬加長,這就是新型的38(d)底盤。阿爾德特公司的武器運載車底盤正是採用了研製中的38(d)底盤的技術,因此在展示當中佔據了上風。

不過以上兩款武器運載車都不能讓德軍高層完全滿意,要實現通用化的初衷,還得完善和修改設計。因此德國設計師們又忙活起來,以表現更優的阿爾德特公司底盤為基礎,進一步研發新的通用武器運載車方案,克虜伯、萊茵金屬公司都協助其進行研發,這導致阿爾德特公司第二款武器運載車原型車很快便宣告問世。

阿爾德特公司的第二款武器運載車原型車,戰鬥室敝開,只有前方有一個大型防盾。這樣的設計使得該車整體結構更為簡化,生產效率提高,但車組成員的安全性較差,彈片都能將其殺傷

阿爾德特公司的第二款原型車全名為「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 (Ardelt I),最終獲得了軍方100輛的訂單。它的全重為11.2噸,車組成員4人,最大速度25千米/小時,裝甲厚度在10-20毫米之間。由於戰爭末期各方麵條件的限制,到1945年2月中旬該車只有大約10輛生產下線,具體產量數據因為戰爭末期阿爾德特公司的毀滅而變得不為人知。

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模型彩繪圖,該車實際產量大約在10輛左右。

「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投產的同時,受命協助推進通用武器運載車項目的克虜伯公司獲得了相關技術,該公司利用自己的雄厚實力,迅速設計出多款車型。其中它借鑑阿爾德特公司的底盤技術,安裝上一門105毫米榴彈炮,製成了一輛樣車,被稱之為「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該車二戰末期被盟軍所繳獲,之後下落不明,很可能被銷毀了。

克虜伯公司的「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方案線圖。

二戰末期被盟軍繳獲的「105毫米leFH 18/40 L/28 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原型車,安裝有一門105毫米榴彈

阿爾德特公司的輕型武器運載車獲得成功之後,其他型號的通用武器運載車得以迅速問世,至少在圖紙上是如此。後續的型號在稱呼上有所改變,被稱為「中型武器運載車」,並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中型武器運載車I型」,安裝37毫米高炮、75毫米Pak 40 L/48反坦克炮、長身管的75毫米StuK 42 L/70火炮、105毫米榴彈炮等;第二類為「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安裝88毫米Pak 43 L/71反坦克炮、105毫米K18火炮、 128毫米K18/3 /K43 L/55火炮、150毫米sFH 18L6 L/29.5火炮等。「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由於火炮重量過大,需要將底盤進一步擴大,將原來的4對負重輪增加到6對。

克虜伯公司一款安裝88毫米反坦克炮的武器運載車方案線圖。

上兩圖為克虜伯公司的兩款武器運載車設計方案線圖,分別搭載105毫米LeFH18榴彈炮和88毫米Pak 43 L/71反坦克炮,都是採用4對負重的底盤。

兩款「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方案線圖,採用加長的6對負重輪底盤,分別安裝128毫米K81/3重型榴彈炮和150毫米火炮。

在以上多款方案中,據說只有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出了一輛「中型武器運載車II型」樣車,其它車型只造出了底盤或停留在圖紙階段。萊茵金屬的樣車採用加長的6對負重輪底盤,安裝一門150毫米火炮。美中不足的是,其戰鬥室設計為半敞開結構,只能勉強達到最低限度的防護標準,該樣車在戰爭結束時被萊茵金屬公司自行銷毀。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問世時間很晚,但卻有參加實戰的戰例。1945年2月16日,面對蘇軍兵臨城下的絕境,曾是德軍中尉的阿爾德特公司老闆京茨·阿爾德特博士(Gunther Ardelt)不顧撤退的命令,用手頭僅有的7輛「88毫米Pak43 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組成了一個臨時的自行反坦克連,由他親自擔任連長。這位勇敢的老闆將公司遣散,然後帶領一批忠心的骨幹員工操縱這些車輛參加了保衛公司所在地布蘭登堡以及柏林周邊地區的戰鬥,並全部戰死,這標誌著整個阿爾德特公司也隨之滅亡。

1945年4月,一輛「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被遺棄在柏林東南郊區,負責操作它的阿爾德特公司員工很可能已經戰死。該型車有1輛被蘇軍繳獲,目前保存於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1946年春季,蘇軍對繳獲的那輛「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進行射擊測試,注意火炮朝向了車體後方。

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項目屬於典型的小車扛大炮,不追求突出的機動性,不需要太強的防禦力,只需要強大的火力結合一定的機動力,以及強大的零部件通用能力。這種車族化思路是德軍在二戰期間實踐的總結,是順應歷史趨勢發展的產物。也有人認為德軍的通用武器運載車屬於中用不中看的例子,它的外觀變得更為簡潔,背離了德系裝甲車輛複雜外形的美感,是審美走向崩塌的體現。

由於戰爭末期的混亂局面,通用武器運載車的很多相關資料被德軍自行銷毀,沒有保存下來,因此許多具體數據和技術細節我們已經無從知曉。德軍看似希望無窮而又規模龐大的武器運載車家族,最終由於出現時間過晚而無力發揮期待的作用,如今只留下一輛實車、以及為數不多的設計圖和照片飄蕩在歷史的長河中,供後人去尋覓和研究。

俄羅斯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內珍藏的「88毫米Pak43L/71輕型武器運載車阿爾德特I型」,它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輛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斯太爾坦克殲擊車,榨乾38T底盤的每一分價值
    斯太爾坦克殲擊車榨乾38T1943年時,位於柏林附近的阿爾凱特工廠遭到盟軍的轟炸,突擊炮等武器裝備的生產受到嚴重打擊,為此德國大本營開始尋找一種替代裝備重新設計的38T坦克底盤,其衍生產品最成功的當屬追獵者,不過追獵者本身只是一款安裝75毫米炮的反坦克武器,用來對付盟軍大規模的中型坦克還行,但要對付重型坦克則明顯不足。
  • 買武器,送坦克:全冠積木虎王坦克評測
    「你想阻擋虎王坦克嗎?」呃,可能可以排個隊試試?>另外這臺虎王上使用的炮管零件和IS-2上的122炮完全一致,俯角更是完全為零,對比實車88L71的細炮管來說也會讓人覺得有些違和。俯視角下這臺虎王也出現了和全冠最初推出的虎式一樣的問題,側裙板的連接部位過寬,變相增加了車體寬度,進一步破壞了全車的比例協調。
  • 1942年47毫米主炮的L40坦克殲擊車,義大利在「亡羊補牢」?
    1941年義大利的L6/40輕型坦克主炮仍然是20毫米加農炮在L6/40輕型坦克還是義大利軍方的主要武器時,坦克委員會就計劃在其底盤上更換更強大的火炮來提升火力。在L3/35輕型坦克底盤上安裝的47毫米反坦克炮L40坦克殲擊車的設計L40坦克殲擊車的試驗於1941年5月開始,47毫米的布雷達反坦克炮安裝在固定炮塔的前部,偏靠左側,橫向射擊角度為27度,垂直射擊角度為32度(正20度、負12度),炮塔內沒有裝備任何輔助武器。
  • 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法國一戰聖沙蒙坦克
    當時有個叫霍爾特(Holt)的美國拖拉機在歐洲賣的不錯,協約國們從1915年開始就拿這種越野牽引力不錯的機器來拉炮或者其他物資。如果講這種車輛按上裝甲以及武器的話,突破塹壕不是分分鐘麼?這批鐵皮罐頭與1916年初被法國軍方訂購了400臺,但由於原型車尚未達到實戰要求,戰事也吃緊,法軍希望將他們與聖沙蒙市的FAMH公司共同研發和製造。
  • 美軍二戰高光時刻,野戰改裝的高性能武器,T26E4超級潘興坦克
    ,鑑於虎王坦克的危機,美國決定對M26潘興坦克做出升級,用於挖入納粹德國的心臟地帶,升級的版本就是本期武器大講堂的主角-T26E4超級潘興中型坦克。  雖然換裝了更大的新型主炮,但是整個炮塔的設計依然還是沿用M26潘興坦克的設計,因此新型主炮的重量和穩定需求大大的超過了內部的主炮控制系統承載,早期測試的時候,無法在內部修改實現提升,因此為了滿足動力需求,設計師在炮塔的炮架頂部
  • 一戰德國A7V坦克的變形車,德國早期的自行防空炮與裝甲運輸車
    一戰德國雖然在坦克研發上慢了一步,不過德國也能有機會吸取對手的經驗,將許多成熟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武器設計中去。 在1917年時,也就是A7V坦克從設計走向成熟的那年,德國設計師還在A7V底盤基礎上研製新的裝甲武器,其中包括全地形運輸車和自行防空炮。
  • 二戰奢侈的武器之五號防空坦克,黑豹坦克雖好,底盤太緊張了
    隨著戰事的發展,盟軍的空中力量不斷加強,如1941年出現的伊爾2,就是一款十分有效的對地攻擊機,德軍不得不大量裝備機動防空武器,不管是半履帶車還是輪式車輪,只要有富餘的機動平臺都被用來安裝防空炮。 但是這些武器很多都只是單純地解決了防空武器機動的問題,在實際使用中還面臨著缺少必要防護的缺陷,尤其是飛機裝備的空對地火箭彈這類武器,雖然談不上多高的精確度,但是爆炸威力和一般榴彈炮不相上下。也正是如此,可以看到二戰後期德國研發的專業自行防空炮如球形閃電等,都加強了防護裝甲。
  • F系最值得玩的坦克!《坦克世界》冷戰坦克混入二戰時期
    按照該部門的思路,ELC將會是一款擁有輕裝甲和重火力,並能由運載的坦克。GIAT公司和AMX公司都曾經製造出各自的原型車。1961年,此工程的最終產品是ELC Bis完成,ELC Bis與之前的幾款ELC坦克有很大不同,可以說是全新的設計。
  • 自行火炮、卡車炮、突擊炮、自走炮、坦克殲擊車,到底有啥不同?
    火炮是現代戰場上最重要的武器裝備之一,因其用途廣泛,功能繁多,所以出現了很多名稱。比如牽引式火炮、自行火炮、卡車炮、突擊炮、坦克殲擊車、自走炮、自行榴彈炮等,讓人傻傻分不清楚。這些名稱大有學問,對應著不同的用途,歸屬於不同兵種。只有搞清楚用途,才能知道這些名字背後的含義。
  • 一戰法國奇葩坦克,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而是「雷諾」FT-17坦克的先輩,拖拉機底盤配義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的法國奇葩坦克:聖沙蒙坦克。1903年,法國第6炮兵營的幾個軍官就搞出了一個新玩意兒:一輛裝載一門75毫米野戰炮和3名成員的炮車,並將其命名為「自行式火炮」,有了它,就可以為前線步兵提供強大的伴隨火力支援,必將戰無不勝。
  • 虎王坦克的致命一擊1944年東線德布勒森戰役
    虎王坦克是二戰期間德軍設計製造生產裝備部隊的最強重型坦克,其正面裝甲在120毫米到160毫米之間,最厚處達到180毫米,裝備一門88毫米71倍徑坦克炮,能在2000米距離內擊毀二戰期間任何中型坦克,包括蘇聯的KV1S重型坦克,美國的潘興重型坦克等。
  • 火力媲美虎王!二戰戰場上坦克的剋星,德國獵豹坦克殲擊車
    就是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憑一己之力發動戰爭,向整個歐洲發起挑戰,由此可以看出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名將雲集,特別是納粹德軍的坦克部隊令盟軍聞風喪膽,在其中有著許許多多非常先進的坦克和戰車,如「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虎王」重型坦克、還有一款就是今天兵哥要說的「獵豹」坦克殲擊車,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它是二戰最優秀的殲擊車。
  • 英國卡那封重型坦克,用一堆先進零件,湊出一款無用坦克
    在徵服者重型坦克一時難以有所突破的時候,英國的坦克設計思路也在發生改變,他們期望設計一種通用坦克,用一種坦克底盤,完成自行火炮、裝甲運兵車、多用途坦克的設計,這就是卡那封,它是一個系統武器,而非單一型號。這種思路更像是英國人的一種妥協,又或者叫創新。
  • 跛腳的巨獸,虎王坦克早期型在西線悲慘的服役經歷
    虎王坦克是德軍在二戰期間研製、投入量產並服役的最強大的重型坦克,其搭載一門71倍徑88mm炮,能夠輕易在一千米距離內擊毀當時盟軍大部分的坦克裝甲車輛。最早接收虎王的316無線電誘導連虎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研製一款搭載71倍徑88mm主炮,能夠在1500米範圍內擊毀敵軍裝甲車輛的坦克。但是虎王坦克的首秀卻並非是在殘酷的東線,而是在西線。
  • 《坦克聯盟》手遊中虎王坦克攻略 虎王坦克的屬性詳細介紹
    導 讀 虎王坦克是《坦克聯盟》中非常強大的一款坦克,但是在遊戲前期是無法生產的。
  • 「虎豹」坦克耀眼光環下:三號坦克黯然離場!結果扛了門大炮歸來
    他認為,這種坦克可以作為未來德軍閃擊戰的主力,並搭配支援型四號坦克組成強大「鋼鐵軍團」。於是,三號坦克正式開始研發,但研發過程中,古德裡安卻因為主炮口徑問題和德國武裝部吵了一架:武裝部官員認為只需要37毫米的主炮,而古德裡安眼光更長遠,堅持要求裝備50毫米口徑的主炮。
  • 窮途末路下的虎王重型坦克,它的出現也向盟軍側面暴露了德國的處境
    反觀德國早期的坦克,均採用了垂直裝甲的設計,因此設計這些坦克的研發人員時常被人詬病。其實傾斜裝甲的理念早在坦克誕生之前就存在,德國的研發人員不可能不知道,但造一輛坦克畢竟沒有那麼簡單,採用垂直裝甲也是有理由的,比如提升車內的空間。
  • 元首最後的玩具費迪南(象式)坦克殲擊車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虎式坦克的衍生品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先來說說這款武器是怎麼來的,時間節點來到一九四二年,由於前線的戰事吃緊,急需一款能夠hold住局面的裝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虎式。保時捷與亨舍爾兩家公司都在緊鑼密鼓的對自己的原型車進行完善。
  • M43突擊炮,義大利和德國「共享」的坦克殲擊車
    而作為義大利的軍工承建單位,奧德羅·特爾尼·奧蘭多(簡稱:OTO,奧託)公司提議,在P40坦克底盤上創建自行坦克殲擊車。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的P40被歸類為重型坦克,但是重量只有26噸,屬於中型坦克;該坦克的底盤堅固實用,非常適合當作坦克殲擊車來使。不過在此期間,P40坦克仍然還處於測試階段,具體的量產日期還非常模糊;況且P40坦克是當時義大利性能最好的坦克,把它改裝成自行火炮有人覺得過於浪費。
  • 二戰德國獵豹II坦克殲擊車,比獵虎更靠譜的坦克殺手
    走在獵豹I之前的獵豹II在黑豹中型坦克研製取得一些進展的時候,以它的底盤為基礎的坦克殲擊車也開始醞釀,不同於廣為人知的獵豹I坦克殲擊車,最先提出的是一種安裝88毫米炮的自行裝甲車,當然這個時候它並不是獵豹II,他被稱為88mmSturmgeschützauf Fahrgestell Panther,字面意思大概就是安裝88毫米炮的黑豹底盤自行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