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集大成之作,裡面有許多的故事,影響深遠。不過,《山海經》語言古奧,含義晦澀,很難理解,夸父追日就是其中之一。
《山海經·海外北經》中這樣寫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故事大意是說夸父和太陽賽跑,眼看已經追上了太陽,可是因為太陽很熱,夸父很渴,想要喝水,夸父就跑到黃河、渭河飲水,把黃河渭水都喝乾了,還是不解渴,於是跑去北方的大澤喝水。還沒趕到北方的大澤,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手中的杖最終也被拋下,化為一片鄧林。
按照一般的理解,故事中的夸父是一位大英雄,他敢與太陽賽跑,充滿了大無畏的勇氣。
只是,夸父為什麼要追日?追日的時候手中為何一直拿著一根杖?如果他將手杖扔掉,輕裝上陣,會不會更快達到目的?為什麼夸父一直到死才拋下手杖?
如果我們將夸父追日的故事,放到《山海經》時代大背景中,或許就能撥開雲霧,看見真相。
正所謂:神話都是歷史的折射。
在古代,太陽具有特殊的意義。神話中,天上曾有十顆太陽,後來被羿神射落九顆,九顆太陽墜地,化為金烏,這是著名的羿射九日的故事。
那麼,天上的十顆太陽是從何而來呢?
上古神話中已有天帝,當時的天帝名叫帝俊,在一些史料中也稱其為昊天上帝。帝俊與他的妻子曦和,生下了十個兒子,這十個兒子就是十顆太陽。帝俊又與他的次妃常羲生下了十二個女兒,十二個女兒就是十二個月亮。
可以說,太陽其實是天之子,人間帝王就自命為天之子。
如此一來,夸父追日的真相就浮出水面:夸父是想要成為天之子,成為人間的主宰者。
或許有朋友會有疑問,夸父怎麼可能覬覦天子之位?
上古神話中,黃帝曾與炎帝大戰,炎帝大敗,黃帝於是成為人間萬部盟主,建立了全新的軒轅王朝。然而,炎帝後裔蚩尤不服,他糾集八十一個部落發動了對黃帝的攻伐,雙方之間九次大戰,蚩尤一度佔據上風,黃帝大軍屢屢挫敗。
後來,黃帝向上天求助,天帝派下應龍與女魃下界,在兩位天神的相助下,黃帝最終擊敗叛軍,將蚩尤擒拿,並最終斬首。
不過,黃帝是不是就此坐穩天子寶座?
蚩尤戰死後,還有兩波人相繼起兵,一位名叫夸父,一位名叫刑天。
所謂夸父,就是身形巨大的男子,夸父一族,個個都是巨人,他們身材高大,力量驚人,衝鋒陷陣無人能擋。夸父起兵後,一度擊敗黃帝軍隊,佔據了大量地盤,但最終夸父大軍也被黃帝擊敗,夸父被擒拿後,同樣被砍頭。
至於刑天,也曾與黃帝大戰。在頭顱被砍後,刑天以雙乳為眼,肚臍為口,繼續戰鬥。他也一度陷入危局,後來還是在女媧的指引下逃往他鄉,才僥倖活命。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黃帝仿佛在擊敗炎帝蚩尤後,天下就歸於一統,從此平安無事。
實際上,炎帝王朝延續了數千年。蚩尤、夸父、刑天,或者是炎帝王朝皇族一脈,或者是炎帝王朝心腹大將,對於新建的軒轅王朝,這些人並不甘心誠服。這種反抗歷代不絕,就算是在夸父、刑天都戰死後,還曾有共工怒觸不周山,祝融與黃帝之孫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流傳。
也就是說,夸父曾是一方大勢力的領導者,曾一度逐鹿中原,有望成為人間主宰。
另外,在上古神話中,炎帝也被認為是太陽神。炎帝並非是一個人,而是炎帝王朝的主宰者。被黃帝擊敗的那位炎帝,又叫做神農氏。神農氏之後,炎帝部族匯聚在蚩尤帳下。蚩尤也曾自封炎帝,率軍作戰。
蚩尤死後,夸父接過大旗,他極有可能同樣成為新一代炎帝,即太陽神。如此就可以解釋夸父追日中為何會有「入日」一詞。只是,夸父成為新一代太陽神後,立刻受到黃帝猛攻,迅速兵敗,最終被殺。
還有,杖,在古代並不僅是老年人所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杖更多的代表權力。
夸父在追日之時,始終不肯放下手杖,其義就是指他始終不肯放下權力。夸父追日,是一場對人間最高權力的追逐。夸父渴死,是說夸父在那場最高權力的爭奪中落敗,最終兵敗身隕。
夸父身亡後,其部族淪為新王朝努力奴隸,夸父也被定性成一個叛逆,一個罪犯。不過,夸父的後裔們並沒有將祖先的豐功偉業遺忘,他們巧妙的將夸父的故事衍化成一個看似荒唐的追日故事,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