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

2021-02-19 本源書苑

夸父逐日是一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個故事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做夸父的人,奔跑著追趕太陽,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渴得難受,就想喝水。於是來到黃河與渭水河邊,把兩條河水都喝乾了。這還不夠,他又向北跑,要去把大湖中的水喝乾。不幸的是,跑到半路他就渴死了。他所遺棄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令人不解的是,他為什麼要追逐太陽?《山海經·大荒北經》補充記載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與上一則引文不同的是,這裡說夸父自不量力,一直追到一個叫禺谷的地方,而且進一步說明,他追的不是太陽,而是太陽的影子,即「景」。

《山海經》是記載中國文化最古老的書籍之一,是一部遊記、見聞類的地理書籍。作者顯然認為這一則故事非常重要,所以才會記述下來。因為夸父的事跡非常神奇,也被稱作神話。作者為什麼要寫下這一則神話呢?換句話說,這一則神話中究竟有什麼值得學者們耿耿於懷,不斷追索這一則神話中的信息呢?它是在表達遠古英雄的某種重要的人類實踐活動嗎?

鄭文光先生認為,夸父「追隨著太陽的運行,不斷測量太陽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這是說夸父奔跑的目的,是測量太陽的影子,我們簡稱作「測影」。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夸父就是最古老的天文學家了。所以馮時先生推斷說,夸父那條著名的手杖,「顯然可以理解為測影之表」。「表」就是測量日影的杆子,北京中華世紀壇上指向天空的探針,就是日影測量表杆的象徵。

看起來,那條手杖很是重要。陝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佔奎先生進一步探討說,那條手杖,與北美洲古印第安人使用的歷杖很相似,歷杖上刻有表示新月、滿月、殘月和每天的符號。19世紀新墨西哥的「祖尼」(音譯)部落中,部落首領就是太陽祭師,也持有歷杖,他們的責任是觀察太陽、以授民時。夸父也是一位氏族首領,擔負著敬順天道、以授民時的職責,是一位相當於「太陽祭師」的日官。夸父逐日應是遠古時代「立杖測影」活動的反映。

上述學者對夸父逐日的解釋極有道理。在這裡我們首先要知曉,夸父逐日的起因和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夸父這位遠古英雄,他所進行的活動是觀測日影,這在當時就是一個崇拜太陽、希望溝通天神的觀天活動。當他死在職上的時候,手裡還握著手杖,這手杖既是觀天的工具,又是溝通天神的手段。

由此可以推知,夸父逐日的目的是為了探索通天的道路,他手中那條神秘的手杖化作桃林,暗示著觀測日影的手杖已化為通天之樹(南朝·任昉在《述異記》卷下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古人對夸父的敬仰是對他探索通天道路、發明觀天工具和方法的肯定,他們像崇拜太陽一樣崇拜夸父,終於使夸父在《山海經》裡得到永垂不朽。

夸父逐日的神話起始於對太陽的崇敬,經歷了追逐日影的艱辛,終結於測日影的手杖化作通天之樹,這既是古人對逐日英雄的歌功頌德,又是上古帝王為自己表功立德、樹碑立傳。這一則神話具有追憶歷史的典型意義,對我們揭示上古先民的太陽崇拜和敬天、通天觀念,以及他們的觀天實驗,無疑是重要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夸父追日——拐杖與桃花
    到了夸父追日神話的時候,生產力又進一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在原來夸父形象的屢次改造後,夸父的形象從瘦小變成巨大,從鳥類變成人的模樣,都是由於我們先人開始從崇尚完全的自然力並漸漸轉移到自己身上。他們開始思考,面對超凡的自然力,我們可不可以加以利用和徵服。
  • 「我要把太陽追回來」,夸父追日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夸父追日是一個神話故事。描寫的是上古時期,神人夸父追趕太陽,最後被太陽烤死的事情。故事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 樂問五千年:夸父追日的內涵,為什麼跟李宗盛的一首歌含義相似?
    神話流傳到今天,會有很多種解讀,每個人也都會在神話中吸取經驗和收穫,那麼夸父追日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呢?老樂在此前已經為大家整理了六種主流說法,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麼,新的問題來了,既然否定了所謂的主流說法,那麼,就沒有合理的了嗎?
  • 夸父追日——神話傳說的背後是遠古部落與大自然抗爭下的悲劇
    夸父追日,圖片來源於網絡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大禹治水,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夸父追日的神話與什麼歷史事件有關呢?
  • 《山海經》夸父追日有何特別寓意?他為何到死都不肯放下手杖?
    不過,《山海經》語言古奧,含義晦澀,很難理解,夸父追日就是其中之一。《山海經·海外北經》中這樣寫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如果我們將夸父追日的故事,放到《山海經》時代大背景中,或許就能撥開雲霧,看見真相。正所謂:神話都是歷史的折射。在古代,太陽具有特殊的意義。神話中,天上曾有十顆太陽,後來被羿神射落九顆,九顆太陽墜地,化為金烏,這是著名的羿射九日的故事。
  • 刑天無頭依舊苦戰,夸父追日延誤戰機,真實的逐鹿之戰究竟什麼樣
    此外,蚩尤在逐鹿之戰時還請來刑天、冥神、夸父等,刑天可是神級戰士,能力不可小覷,夸父更不用說,都可以追日的巨人,可想而知有多厲害,當然也因為夸父追日上癮,在逐鹿之戰中沒能及時趕到,導致蚩尤被黃帝擊敗。那麼,黃帝是怎麼擊敗蚩尤呢?原本黃帝僅僅是處於石器時代的落後武裝設備,如今居然能夠戰勝青銅器時代的蚩尤,背後究竟有什麼秘密?
  • 山海經|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到底是怎樣的?
    太陽每一天東升西落,絲毫沒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載天之山上,有一個巨人正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它。巨人用兩條黃蛇作耳環,手裡也把玩兩條黃蛇,他是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
  • 中國經典神話故事英語版:夸父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