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是一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個故事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做夸父的人,奔跑著追趕太陽,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渴得難受,就想喝水。於是來到黃河與渭水河邊,把兩條河水都喝乾了。這還不夠,他又向北跑,要去把大湖中的水喝乾。不幸的是,跑到半路他就渴死了。他所遺棄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令人不解的是,他為什麼要追逐太陽?《山海經·大荒北經》補充記載說:「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與上一則引文不同的是,這裡說夸父自不量力,一直追到一個叫禺谷的地方,而且進一步說明,他追的不是太陽,而是太陽的影子,即「日景」。
《山海經》是記載中國文化最古老的書籍之一,是一部遊記、見聞類的地理書籍。作者顯然認為這一則故事非常重要,所以才會記述下來。因為夸父的事跡非常神奇,也被稱作神話。作者為什麼要寫下這一則神話呢?換句話說,這一則神話中究竟有什麼值得學者們耿耿於懷,不斷追索這一則神話中的信息呢?它是在表達遠古英雄的某種重要的人類實踐活動嗎?
鄭文光先生認為,夸父「追隨著太陽的運行,不斷測量太陽的影子,直至日落西山」。這是說夸父奔跑的目的,是測量太陽的影子,我們簡稱作「測影」。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夸父就是最古老的天文學家了。所以馮時先生推斷說,夸父那條著名的手杖,「顯然可以理解為測影之表」。「表」就是測量日影的杆子,北京中華世紀壇上指向天空的探針,就是日影測量表杆的象徵。
看起來,那條手杖很是重要。陝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佔奎先生進一步探討說,那條手杖,與北美洲古印第安人使用的歷杖很相似,歷杖上刻有表示新月、滿月、殘月和每天的符號。19世紀新墨西哥的「祖尼」(音譯)部落中,部落首領就是太陽祭師,也持有歷杖,他們的責任是觀察太陽、以授民時。夸父也是一位氏族首領,擔負著敬順天道、以授民時的職責,是一位相當於「太陽祭師」的日官。夸父逐日應是遠古時代「立杖測影」活動的反映。
上述學者對夸父逐日的解釋極有道理。在這裡我們首先要知曉,夸父逐日的起因和最終目的究竟是什麼?夸父這位遠古英雄,他所進行的活動是觀測日影,這在當時就是一個崇拜太陽、希望溝通天神的觀天活動。當他死在職上的時候,手裡還握著手杖,這手杖既是觀天的工具,又是溝通天神的手段。
由此可以推知,夸父逐日的目的是為了探索通天的道路,他手中那條神秘的手杖化作桃林,暗示著觀測日影的手杖已化為通天之樹(南朝·任昉在《述異記》卷下記載:「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古人對夸父的敬仰是對他探索通天道路、發明觀天工具和方法的肯定,他們像崇拜太陽一樣崇拜夸父,終於使夸父在《山海經》裡得到永垂不朽。
夸父逐日的神話起始於對太陽的崇敬,經歷了追逐日影的艱辛,終結於測日影的手杖化作通天之樹,這既是古人對逐日英雄的歌功頌德,又是上古帝王為自己表功立德、樹碑立傳。這一則神話具有追憶歷史的典型意義,對我們揭示上古先民的太陽崇拜和敬天、通天觀念,以及他們的觀天實驗,無疑是重要的啟示。